馬昊偉
(北京體育大學 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足球強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的路徑選擇大體分為三種類型:即以學校為主體、以職業足球俱樂部為主體、學校和職業足球俱樂部雙軌并重[1]。
以學校為主體培養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典型國家是韓國和日本。韓國校園足球的普及與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形成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四級銜接緊密、人才輸送通暢的培養體系。韓國各年齡階段的國家隊成員均來自于各級別校園足球聯賽的優秀運動員;優秀運動員必須在高中畢業以后才能進入職業足球俱樂部[2]。韓國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養,不僅涉及足協,還涉及政府、教育部、學校、企業、家長和學生、媒體諸多方面,這是整個國家將足球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社會文化來看待的結果[3]。
日本雖然在培養青少年足球運動員方面也是采取以學校為主,但與韓國略有不同。在日本,設置了各級的培訓中心,以業余俱樂部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足球訓練。這種培養方式也稱作“足球俱樂部訓練中心制度”。這個制度層次分為四級,從下至上分別為“地區訓練中心”“都道府縣訓練中心”“地域訓練中心”和由日本足球協會直接主辦管理的“國家訓練中心”。
盡管以學校為主體的培養模式為兩國培養了大量的足球人才,但單一的培養模式限制了選材的渠道。鑒于此,韓國足球在2006年要求俱樂部必須有自己的梯隊。然而,限于資金狀況,多數俱樂部對此反應不積極[4];對于日本來說,如何從學校、足球俱樂部為中心的培養方式向歐洲型的足球俱樂部的培養方式轉變是今后的課題[5]。
歐洲作為職業足球開展最發達的區域,擁有眾多具有百年歷史的足球俱樂部,這些俱樂部有一套成熟、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俱樂部、國家輸送了眾多人才。以職業足球俱樂部為主體培養青少年人才的典型國家有西班牙、意大利、荷蘭等。
西班牙巴塞羅那足球俱樂部在三年內兩奪歐冠冠軍,優異的成績歸功于拉瑪西亞青訓營,即巴塞羅那足球俱樂部的后備梯隊。該梯隊培養出了梅西、伊涅斯塔、哈維等眾多球星。與此同時,依靠以巴塞羅那為班底的西班牙隊在2008年、2012年連續奪得歐洲杯、2010年世界杯的冠軍;在足球強國意大利,以AC米蘭為例,俱樂部重視球員的引進與輸出,投入大筆資金用于各級梯隊,以年輕而有潛力的小隊員作為俱樂部未來發展的保證,培養出了以巴雷西、馬爾蒂尼為代表的足球巨星;荷蘭的阿賈克斯足球俱樂部,更是被譽為“球星加工廠”,培養出眾多的優秀足球運動員。
眾所周知,學校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是青少年學習的主要場所;足球俱樂部擁有更為豐富的足球教學訓練資源。青少年足球運動員不僅需要科學的足球訓練,更需要系統的知識學習。學生在學校進行文化課的學習,利用業余時間在足球俱樂部接受系統訓練。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足球技術的提高,表現突出的足球運動員將會被俱樂部選中,從而走向職業足球的道路。選擇這種培養路徑的典型代表是德國、英格蘭、法國等。
以德國為例,在學校培養階段,主要有兩種途徑:足球重點學校和培訓中心。前者由德國足協推動,在俱樂部和學校協作的前提下,建立14所足球中心學校,可同時培養560名小天才球員;后者是德國足協在職業足球俱樂部資金的支持下建立的388個足球訓練基地,覆蓋約七十多個足球俱樂部,每年投資約1 000萬歐元[6-7]。德國足協規定,職業俱樂部必須有屬于自己的業余球隊,同時配備二線隊(19歲以下)和三線隊(17歲以下),這些隊伍征戰本地區或全國不同級別的比賽。兩種路徑并重的培養模式是德國足球繁榮發展的根本原因。
1992年“紅山口會議”,確定了我國足球走職業化發展的道路。職業化改革使得我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的重任逐步由國家轉向職業俱樂部、國家培養路徑的單一性轉為社會培養路徑的多元性。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舉國體制”的指引下,足球運動在我國蓬勃發展。這種體制照搬蘇聯模式,在資源分配上將有限的物力、人力、財力等集中到競技體育的發展上。在訓練體制上實行業余與專業相結合的原則,逐漸形成了以基層足球代表隊、基層訓練點、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等為塔基,以體育運動學校、體育中學和重點業余體校為中層,以各省市代表隊和國家隊為塔尖的金字塔形的訓練模式,培養出了容志行、賈秀全、郝海東等一批優秀的足球運動員。
然而,這種體制存在嚴重缺陷:“三集中”的訓練模式導致運動員文化課學習不足,不利于運動員退役后的二次擇業;退役運動員工作安置問題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負擔;投入渠道單一,體系生存依賴政府,當政府決策不符合足球運動發展規律時,這種培養體系就會受到嚴重損害。
現階段,我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的路徑主要有教育系統的校園足球、后備人才試點學校,體育系統的業余體校、體校,社會系統的民辦足校、業余俱樂部,職業足球俱樂部掛靠學校、網點學校及職業足球俱樂部梯隊等[8-9],培養途徑呈現多元化。我國職業足球俱樂部球員基本上來源于梯隊。足球學校、業余體校、業余足球俱樂部、普通學校是俱樂部梯隊球員的主要來源[10]。依據職業足球俱樂部球員來源,結合當前青少年培養的途徑,對以下幾種培養路徑進行分析。
2.2.1 足球學校
職業化改革以后,中國掀起了一陣“足球熱”。熱衷于足球的青少年數量增多,加上職業足球運動員收入高、名望高等,成為足球運動員也逐漸變成許多家長對孩子的一種希望。隨著傳統“體校制”“體工隊制”的消失,足球學校應運而生。還有許多業余體校、俱樂部搖身一變也成為足球學校,鼎盛時期我國足球學校超過4 300所。然而,收費高、成材率低、文化課學習不足、市場萎縮等原因,多數足球學校終因生源減少、經營不善而關閉,目前只剩20所左右。
2.2.2 業余體校與業余足球俱樂部
這兩種形式屬于體教結合,學生在校進行正常的學習生活。課余時間,到業余體校或者俱樂部進行足球訓練。職業化改革以來,業余體校的數量不斷減少,業余足球俱樂部逐漸興起。業余足球俱樂部主要是由企業、個人或者退役運動員建立的,通過租賃場地,收取一定費用,對青少年愛好者進行足球培訓。業余俱樂部分布廣泛,訓練條件與教練員水平參差不齊。
業余體校與業余足球俱樂部是青少年后備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提高了足球在青少年間的普及程度,然而業余的性質凸顯其管理不力、競賽體系缺失、人才輸出不暢等問題,難以真正強化培養青少年的足球能力。
2.2.3 校園足球
我國有兩億多的在校學生,這是擴大足球人口、構建競技足球平臺、培養優秀足球人才的雄厚基礎。“中國足球的希望在校園”是公認的事實。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希望杯”“幼苗杯”“萌芽杯”等全國性的青少年足球杯賽以及2000年開始至今進行十年有余的“中華少年小甲A足球活動”,均體現了國家對于校園足球的重視,但這些均未能遏制我國青少年足球運動員數量下滑的趨勢。
2009年,為了從根本上改變我國青少年足球運動員數量少的局面,中國足協聯合教育部下發了《關于開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的通知》,啟動了“校園足球”工程。在全國初步確立44個布局城市,一共2 293所小學和初中成為這次活動的定點學校,開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但場地設施是否允許、賽制是否完善、優秀教練員是否充裕、經費是否有保障、“重文輕武”觀念能否轉變等一系列問題事關校園足球能否良性開展[10]。
2.2.4 職業足球俱樂部梯隊
職業足球俱樂部是職業足球市場的主體,承擔著培養足球運動員的重任。在我國,足球大多時候是作為投資者獲取種種利益的工具,職業俱樂部未能花費更多精力投入到自身后備梯隊人才培養的工作上來。與此同時,俱樂部產權變更頻繁,使其無暇對梯隊進行建設。為此,中國足協規定,我國中超球隊必須具有后備梯隊。多數俱樂部設置有U-21、U-19、U-17等梯隊。山東魯能的梯隊是中國優秀后備梯隊的典范,俱樂部建立了足球學校,完善了梯隊建設,成績顯著,為我國國家隊輸送了不少足球人才。
但是,后備梯隊在培養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問題:選拔機制不合理造成運動員整體水平不高[11];高淘汰率使許多人才放棄在后備梯隊踢球的機會;文化課學習不足使運動員難以在退役后成功就業等。
2.2.5 當前我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方式的利弊分析
現行的幾種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路徑各有其優勢和不足:足球學校可以更集中地培養人才,且硬件設施較完善,但存在收費過高、管理欠缺、忽視文化課學習、人才輸出不暢等問題;業余體校和業余俱樂部能夠緩解學訓矛盾、普及足球運動,但訓練條件有限、監管不足、競賽體系不完善;校園足球除了能緩解學訓矛盾、普及足球運動外,還能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但經費和優秀教練員不足制約著其發展;職業足球俱樂部梯隊擁有完善的設施、優秀的教練員和充裕的訓練時間,但是選撥機制不健全、忽視運動員的文化課學習,且直接受俱樂部發展影響。以上種種問題影響了我國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今后應該積極探索出適合當前我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的模式,為我國足球運動的發展儲備更多優秀人才。
3.1.1 堅持政府在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培養中的引領地位
我國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主導地位毋庸置疑,青少年的培養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公益性事業,政府理應發揮主導作用。因此,青少年的培養工作必須在政府的引領下,發揮其協調、管理、服務、保障等積極作用,促使體育部門、教育部門、財政部門、人事部門等一起承擔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培養工作。
3.1.2 堅持教育部門在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培養中的基礎地位
受“三級訓練網”制度的影響,我國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培養長期存在于體育部門,忽視了學校在發揮教育育人、培養各種人才方面的基礎地位。鑒于此,校園足球活動于2009年啟動,并被定位為普及與推廣足球運動,其核心環節在于校內足球活動的開展,大力開展校內足球活動[12]。以足球教學、訓練、比賽為手段,培養學生足球興趣、夯實足球基礎、擴大足球人口、挖掘足球人才等,是作為教育基地的學校在培養青少年足球運動員中基礎地位的集中體現。
3.1.3 堅持職業足球俱樂部在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培養中的主體地位
職業足球俱樂部是我國足球市場的主體,承擔著為國家隊輸送人才、為群眾提供足球競賽表演產品的重任,理應在培養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過程中發揮主體地位。職業足球俱樂部不僅有校園足球活動中缺乏的教練員資源、分配不均的資金投入,更有足球人才輸送的通暢渠道。職業足球俱樂部可以在校園足球活動的業務指導、教練員培訓、資金支持、運動員選材及強化訓練等方面發揮主體作用,培養優秀的足球運動員。
3.1.4 堅持社會系統在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培養中的支撐地位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培養不僅需要發揮政府的引領作用、教育部門的基礎作用及職業足球俱樂部的主體作用,更需要社會系統的支撐作用。
輿論環境的積極引導,可以增進社會對青少年足球的了解,提高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改變企業對足球運動投資的方向,為青少年足球運動的開展及青少年的成長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在政府的引領下、輿論的引導下,發揮企業的資金優勢,改善各地方青少年培養工作中資金不足的瓶頸。在輿論引導、企業支持等社會系統的作用下,青少年足球運動的發展可以獲得強有力的支撐。
3.2.1 構建我國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培養的路徑
如圖1所示:首先以校園足球為基礎,完善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的“四級聯賽”體系;俱樂部可將本省、市開展較好的學校設為俱樂部的“網點學校”,通過資金投入、教練員培訓、競賽指導等方式,有效解決校園足球開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瓶頸;“網點學校”的學生在學校進行文化課學習,課余時間代表學校參加各級別校園足球聯賽、優秀運動員代表俱樂部參加梯隊比賽。普通學校的優秀運動員,在俱樂部與學校、教育部門的協調下,進入網點學校進行培養。
圖1 我國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培養的路徑選擇
3.2.2 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培養路徑構建的優點
3.2.2.1 符合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培養的基本原則
該路徑建立在校園足球開展的基礎上,秉承“體教結合”的理念,學生既要進行文化課學習,又要進行系統的足球訓練;校園足球的開展是在行政力量的推動下進行的,俱樂部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校園足球開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時,拓寬了俱樂部球員的來源渠道,完善了俱樂部的梯隊建設;在政府引領、教育引導、社會支撐等支持下,俱樂部發揮主體作用,共同構筑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培養的系統工程。
3.2.2.2 利于貫徹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培養方針
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以提高廣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拼搏意識和團隊精神為宗旨,在全國大中小學校廣泛開展校園足球活動,普及足球知識和技能,形成以學校為依托、體教結合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體系[13]。波及范圍大,加之布局學校情況參差不齊,難以更大程度提高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水平,但是俱樂部擁有先進的訓練理念、相對充裕的資金和雄厚的教練員隊伍等,更有利于提高青少年運動員的足球水平。
3.2.2.3 選擇該路徑源自國外的成功經驗
德國、英格蘭、法國等先進足球國家的培養路徑主要是學校與俱樂部并重;近年來足球水平提高迅速的日本、韓國主要以學校培養為主,但如今也注重俱樂部的強化培養。這些國家青少年運動員培養的成功經驗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借鑒:通過學校培養,增加本國足球人口的數量;俱樂部對有潛力的青少年足球運動員進行強化培養,提高其質量,最終進入職業俱樂部。
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培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足球競技水平與發展前景。解決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培養問題是中國足球能否在未來短時間內爭取優異成績的根本。我國在不同時期選擇的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培養路徑均存在種種問題。先進足球國家的培養路徑主要分為以學校、俱樂部培養為主及學校、俱樂部并重三種。我國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培養,必須在參照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遵循“四個堅持”的原則,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培養路徑。
[1]孫克誠,何志林,董眾鳴.國外足球強國后備人才培養路徑與啟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08-111.
[2]王曉東.我國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發展的主要問題與對策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3(4):48-52.
[3]孫一,梁永橋,畢海波.中、日、韓三國青少年足球培養體系比較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8(4):60-65.
[4]李龍化.中韓兩國足球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對比研究[D].吉林:延邊大學,2007.
[5]金曉平.關于中日兩國足球運動員強化培養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5):702-704.
[6]張輝.德國足協促進青少年人才發展計劃剖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5(1):15.
[7]聶嘯虎.德國足球改革的重要舉措[J].體育文化導刊,2003(1):55-56.
[8]孫克誠,董眾鳴.我國足球后備人才多元化培養路徑現狀與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76-79.
[9]李元,張生杰.中國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6):82-86.
[10]陳浩,楊一民.我國青少年足球學校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遼寧體育科技,2008(1):85-86.
[11]顏中杰.我國中超職業足球俱樂部梯隊運動員現狀研究[J].體育科技,2011(2):34-39.
[12]李紀霞,何志林.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發展瓶頸及突破策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83-86.
[13]李衛東,何志林.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可持續發展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11(3):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