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旻 王冬梅
摘 要:通過濱州黃河樓設計項目,從背景、創意、平立面、材料、結構等方面進行描述與分析,與標志建筑設計中的中國東方建筑文化相互融合、沖突的地方相互鏈接、對比。通過方案設計后的思考,反映了現在設計中很多地方摒棄了先輩留下的好的東西。現在建筑設計之中,丟失了一些傳統的元素。
關鍵詞:黃河樓; 設計; 東方建筑; 手法; 意境
1.項目設計背景、目標及概況
1.1 項目背景
濱州黃河樓位于蒲湖公園內東南方向。南臨黃河,北瞰城區,五海環繞,占地約10公頃,渤海五路此處南高北低,現狀用地比南環路面低約4米。濱州黃河樓是蒲湖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目標是建成集旅游觀光、特產展銷、商業和餐飲服務于一體的公共建筑。
1.2 項目目標
本項目單體建筑設計按照蒲湖公園的總體規劃要求進行,最終設計使之成為濱州市一個標志性的新亮點和黃河沿岸重要景觀之一,并以此進一步推進濱州市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1.3項目概況
本工程設計主體地上12層(九層明層),地下2層,建筑總高度70.70米。總建筑面積(不包括地下面積):9700m2。建筑九層明層分別以黃河流經的九個省、自治區命名,展示地方文化和風土人情。山東廳位于一層,展示黃河主題文化和齊魯文化。
2.項目創意
2.1項目總體創意
建筑采用青磚和局部朱砂紅色彩,北方渾厚莊重的建筑風格。充分體現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承載五千年的歷史凝重感。
2.2項目細節創意
屋面使用卷棚和黃金色帶浪花的弧線來描塑古建筑的垂脊、戧脊,取代《營造法式》中嚴格規定的舉折、瓦作和起翹,以此表現源遠流長的黃河流水。體現洶涌澎湃、勇往直前、奔騰不息的時代精神。
2.3項目意境思考
主體設計九重檐,寓意黃河流經九個省、自治區;山東省境內經過九個地市;同時象征黃河轉過九十九道彎。
設計充分考慮人們的觀景需求,從基座到頂層,在不同高度分別設置觀景平臺,重現了王之渙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境。
3.項目設計內容及設計后的思考
3.1設計手法及其內容
平面采用回字型布局,回字外側為二層商業裙房,回字內側為塔樓,中間為內庭院兼消防環路,東西各設一個消防入口,人流可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直接到達二層平臺,也可從南北一層直接進入內庭院。塔樓一、二層為書畫展銷專賣店,暗層可做餐飲加工和設備層。明層做觀光、餐飲和展銷專賣店,十二層為電梯機房和設備間。建筑立面采用現代材料,仿清樣式。利用基座、主樓、角亭、空廊立面組合處理,塑造莊重大方,又不失靈活的建筑形象;主樓采用反傳統的“束腰”處理,整個黃河樓顯得更加壯觀;檐角形式采用南北兼容風格,充分體現濱州地域特色。立面形象既要體現黃河作為“母親河”承載中華民族的歷史凝重感,又要體現洶涌澎湃、勇往直前、奔騰不息的時代精神。
屋頂瓦作采用灰黑色筒瓦。柱子混凝土制作,外觀采用似假木的朱紅色。檐下斗拱、額枋、雀替等暫定赭石色(或全彩繪)。門窗用材,旅游觀光性質為主,用古典木門窗(內鑲玻璃)。基座采用仿大青磚面磚。觀光平臺的欄桿采用石材或剁斧石面。少量墻面采用灰白色。
3.2 設計對比
主樓采用框架核心筒結構,抗震等級框架一級,核心筒一級。主樓采用樁筏基礎,建筑樁基設計等級甲級,基礎埋深6.7m。筒體擋土墻采用樁基,建筑樁基設計等級甲級,基礎埋深6.7m。
中國古代的塔樓都是磚木結構的,一般來講塔樓都是搭腳手架(木制或竹制的)一層層往上蓋,和現在蓋樓類似。古代樓閣建筑中以岳陽樓為代表,其中部以四根直徑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貫樓頂,承載樓體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圓木柱子支撐2樓,外以12根梓木檐柱,頂起飛檐。彼此牽制,結為整體,全樓梁、柱、檁、椽全靠榫頭銜接,相互咬合,結構穩定。
中國古代建筑的木構架在結構上基本是采用簡支梁和軸心受壓柱的形式,局部使用了懸臂出挑構件和斜向支撐。節點采用榫卯結合。這種構造方式使構架在承受水平外力(地震力、風力等)時有一定的適應能力。
從結構形式和施工可以看出古今對于樓閣建筑的實質區別在于材料的不同產生的結構就不進相同。
3.3 設計后的意境思考
中國古代以奇數為吉祥數字(單數為陽數,雙數為陰數。人是活在陽間的),所以建筑中絕大多數為單數,單數越大,等級越高。這也是一種禮制的象征。而在黃河樓的設計之中,我們在考慮到原來禮制原因的同時,又結合黃河文化,流經地域的數量和省情,特別注意到了運用數字表達意境的做法。因此意境上的表達,可以說是東方建筑文化的另一種延續。同時,中國古代建筑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建筑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群體的關系,也就是將住、勞、娛等活動融為一體的環境,因此各功能的組成部分要相互協調,而且特別注意與周邊自然大環境的協調。對地形、地勢、氣候、植被等,都要認真揣摩,務使建筑單體與整體、整體與環境以及彼此之間的布局、形式、色調相適應,從而構成為大而縝密環境空間。這一點在黃河樓的設計中頁有所體現。
4.小結
建筑的發展歷程清晰地告訴我們,建筑具有文化的屬性,這是無需置疑的。東方建筑文化的延續,個人認為,在意境方面,我們在不斷的繼承和發揚,可以說在我們平時的設計中,很多地方考慮了古代建筑的做法。但是在建筑形式、建筑風格、建筑材料、建筑技術、建筑施工等方面,我們又很多地方摒棄了我們祖先留下的好的東西。現在建筑設計之中,丟失了一些傳統的元素,所以在設計中一味的抄襲,從而使得我們現在的建筑和景觀失去自己幾千年歷史的文化積淀。我認為,我們學習別人之前,最起碼應該搞清楚自己。這才是正確的途徑。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朱旻(1979-),男,本科,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科技處副主任,工程師。王冬梅(1979-),女,本科,濟南市水文局科員。
【文章編號】1627-6868(2014)08-0073-02
摘 要:通過濱州黃河樓設計項目,從背景、創意、平立面、材料、結構等方面進行描述與分析,與標志建筑設計中的中國東方建筑文化相互融合、沖突的地方相互鏈接、對比。通過方案設計后的思考,反映了現在設計中很多地方摒棄了先輩留下的好的東西。現在建筑設計之中,丟失了一些傳統的元素。
關鍵詞:黃河樓; 設計; 東方建筑; 手法; 意境
1.項目設計背景、目標及概況
1.1 項目背景
濱州黃河樓位于蒲湖公園內東南方向。南臨黃河,北瞰城區,五海環繞,占地約10公頃,渤海五路此處南高北低,現狀用地比南環路面低約4米。濱州黃河樓是蒲湖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目標是建成集旅游觀光、特產展銷、商業和餐飲服務于一體的公共建筑。
1.2 項目目標
本項目單體建筑設計按照蒲湖公園的總體規劃要求進行,最終設計使之成為濱州市一個標志性的新亮點和黃河沿岸重要景觀之一,并以此進一步推進濱州市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1.3項目概況
本工程設計主體地上12層(九層明層),地下2層,建筑總高度70.70米。總建筑面積(不包括地下面積):9700m2。建筑九層明層分別以黃河流經的九個省、自治區命名,展示地方文化和風土人情。山東廳位于一層,展示黃河主題文化和齊魯文化。
2.項目創意
2.1項目總體創意
建筑采用青磚和局部朱砂紅色彩,北方渾厚莊重的建筑風格。充分體現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承載五千年的歷史凝重感。
2.2項目細節創意
屋面使用卷棚和黃金色帶浪花的弧線來描塑古建筑的垂脊、戧脊,取代《營造法式》中嚴格規定的舉折、瓦作和起翹,以此表現源遠流長的黃河流水。體現洶涌澎湃、勇往直前、奔騰不息的時代精神。
2.3項目意境思考
主體設計九重檐,寓意黃河流經九個省、自治區;山東省境內經過九個地市;同時象征黃河轉過九十九道彎。
設計充分考慮人們的觀景需求,從基座到頂層,在不同高度分別設置觀景平臺,重現了王之渙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境。
3.項目設計內容及設計后的思考
3.1設計手法及其內容
平面采用回字型布局,回字外側為二層商業裙房,回字內側為塔樓,中間為內庭院兼消防環路,東西各設一個消防入口,人流可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直接到達二層平臺,也可從南北一層直接進入內庭院。塔樓一、二層為書畫展銷專賣店,暗層可做餐飲加工和設備層。明層做觀光、餐飲和展銷專賣店,十二層為電梯機房和設備間。建筑立面采用現代材料,仿清樣式。利用基座、主樓、角亭、空廊立面組合處理,塑造莊重大方,又不失靈活的建筑形象;主樓采用反傳統的“束腰”處理,整個黃河樓顯得更加壯觀;檐角形式采用南北兼容風格,充分體現濱州地域特色。立面形象既要體現黃河作為“母親河”承載中華民族的歷史凝重感,又要體現洶涌澎湃、勇往直前、奔騰不息的時代精神。
屋頂瓦作采用灰黑色筒瓦。柱子混凝土制作,外觀采用似假木的朱紅色。檐下斗拱、額枋、雀替等暫定赭石色(或全彩繪)。門窗用材,旅游觀光性質為主,用古典木門窗(內鑲玻璃)。基座采用仿大青磚面磚。觀光平臺的欄桿采用石材或剁斧石面。少量墻面采用灰白色。
3.2 設計對比
主樓采用框架核心筒結構,抗震等級框架一級,核心筒一級。主樓采用樁筏基礎,建筑樁基設計等級甲級,基礎埋深6.7m。筒體擋土墻采用樁基,建筑樁基設計等級甲級,基礎埋深6.7m。
中國古代的塔樓都是磚木結構的,一般來講塔樓都是搭腳手架(木制或竹制的)一層層往上蓋,和現在蓋樓類似。古代樓閣建筑中以岳陽樓為代表,其中部以四根直徑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貫樓頂,承載樓體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圓木柱子支撐2樓,外以12根梓木檐柱,頂起飛檐。彼此牽制,結為整體,全樓梁、柱、檁、椽全靠榫頭銜接,相互咬合,結構穩定。
中國古代建筑的木構架在結構上基本是采用簡支梁和軸心受壓柱的形式,局部使用了懸臂出挑構件和斜向支撐。節點采用榫卯結合。這種構造方式使構架在承受水平外力(地震力、風力等)時有一定的適應能力。
從結構形式和施工可以看出古今對于樓閣建筑的實質區別在于材料的不同產生的結構就不進相同。
3.3 設計后的意境思考
中國古代以奇數為吉祥數字(單數為陽數,雙數為陰數。人是活在陽間的),所以建筑中絕大多數為單數,單數越大,等級越高。這也是一種禮制的象征。而在黃河樓的設計之中,我們在考慮到原來禮制原因的同時,又結合黃河文化,流經地域的數量和省情,特別注意到了運用數字表達意境的做法。因此意境上的表達,可以說是東方建筑文化的另一種延續。同時,中國古代建筑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建筑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群體的關系,也就是將住、勞、娛等活動融為一體的環境,因此各功能的組成部分要相互協調,而且特別注意與周邊自然大環境的協調。對地形、地勢、氣候、植被等,都要認真揣摩,務使建筑單體與整體、整體與環境以及彼此之間的布局、形式、色調相適應,從而構成為大而縝密環境空間。這一點在黃河樓的設計中頁有所體現。
4.小結
建筑的發展歷程清晰地告訴我們,建筑具有文化的屬性,這是無需置疑的。東方建筑文化的延續,個人認為,在意境方面,我們在不斷的繼承和發揚,可以說在我們平時的設計中,很多地方考慮了古代建筑的做法。但是在建筑形式、建筑風格、建筑材料、建筑技術、建筑施工等方面,我們又很多地方摒棄了我們祖先留下的好的東西。現在建筑設計之中,丟失了一些傳統的元素,所以在設計中一味的抄襲,從而使得我們現在的建筑和景觀失去自己幾千年歷史的文化積淀。我認為,我們學習別人之前,最起碼應該搞清楚自己。這才是正確的途徑。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朱旻(1979-),男,本科,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科技處副主任,工程師。王冬梅(1979-),女,本科,濟南市水文局科員。
【文章編號】1627-6868(2014)08-0073-02
摘 要:通過濱州黃河樓設計項目,從背景、創意、平立面、材料、結構等方面進行描述與分析,與標志建筑設計中的中國東方建筑文化相互融合、沖突的地方相互鏈接、對比。通過方案設計后的思考,反映了現在設計中很多地方摒棄了先輩留下的好的東西。現在建筑設計之中,丟失了一些傳統的元素。
關鍵詞:黃河樓; 設計; 東方建筑; 手法; 意境
1.項目設計背景、目標及概況
1.1 項目背景
濱州黃河樓位于蒲湖公園內東南方向。南臨黃河,北瞰城區,五海環繞,占地約10公頃,渤海五路此處南高北低,現狀用地比南環路面低約4米。濱州黃河樓是蒲湖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目標是建成集旅游觀光、特產展銷、商業和餐飲服務于一體的公共建筑。
1.2 項目目標
本項目單體建筑設計按照蒲湖公園的總體規劃要求進行,最終設計使之成為濱州市一個標志性的新亮點和黃河沿岸重要景觀之一,并以此進一步推進濱州市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1.3項目概況
本工程設計主體地上12層(九層明層),地下2層,建筑總高度70.70米。總建筑面積(不包括地下面積):9700m2。建筑九層明層分別以黃河流經的九個省、自治區命名,展示地方文化和風土人情。山東廳位于一層,展示黃河主題文化和齊魯文化。
2.項目創意
2.1項目總體創意
建筑采用青磚和局部朱砂紅色彩,北方渾厚莊重的建筑風格。充分體現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承載五千年的歷史凝重感。
2.2項目細節創意
屋面使用卷棚和黃金色帶浪花的弧線來描塑古建筑的垂脊、戧脊,取代《營造法式》中嚴格規定的舉折、瓦作和起翹,以此表現源遠流長的黃河流水。體現洶涌澎湃、勇往直前、奔騰不息的時代精神。
2.3項目意境思考
主體設計九重檐,寓意黃河流經九個省、自治區;山東省境內經過九個地市;同時象征黃河轉過九十九道彎。
設計充分考慮人們的觀景需求,從基座到頂層,在不同高度分別設置觀景平臺,重現了王之渙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境。
3.項目設計內容及設計后的思考
3.1設計手法及其內容
平面采用回字型布局,回字外側為二層商業裙房,回字內側為塔樓,中間為內庭院兼消防環路,東西各設一個消防入口,人流可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直接到達二層平臺,也可從南北一層直接進入內庭院。塔樓一、二層為書畫展銷專賣店,暗層可做餐飲加工和設備層。明層做觀光、餐飲和展銷專賣店,十二層為電梯機房和設備間。建筑立面采用現代材料,仿清樣式。利用基座、主樓、角亭、空廊立面組合處理,塑造莊重大方,又不失靈活的建筑形象;主樓采用反傳統的“束腰”處理,整個黃河樓顯得更加壯觀;檐角形式采用南北兼容風格,充分體現濱州地域特色。立面形象既要體現黃河作為“母親河”承載中華民族的歷史凝重感,又要體現洶涌澎湃、勇往直前、奔騰不息的時代精神。
屋頂瓦作采用灰黑色筒瓦。柱子混凝土制作,外觀采用似假木的朱紅色。檐下斗拱、額枋、雀替等暫定赭石色(或全彩繪)。門窗用材,旅游觀光性質為主,用古典木門窗(內鑲玻璃)。基座采用仿大青磚面磚。觀光平臺的欄桿采用石材或剁斧石面。少量墻面采用灰白色。
3.2 設計對比
主樓采用框架核心筒結構,抗震等級框架一級,核心筒一級。主樓采用樁筏基礎,建筑樁基設計等級甲級,基礎埋深6.7m。筒體擋土墻采用樁基,建筑樁基設計等級甲級,基礎埋深6.7m。
中國古代的塔樓都是磚木結構的,一般來講塔樓都是搭腳手架(木制或竹制的)一層層往上蓋,和現在蓋樓類似。古代樓閣建筑中以岳陽樓為代表,其中部以四根直徑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貫樓頂,承載樓體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圓木柱子支撐2樓,外以12根梓木檐柱,頂起飛檐。彼此牽制,結為整體,全樓梁、柱、檁、椽全靠榫頭銜接,相互咬合,結構穩定。
中國古代建筑的木構架在結構上基本是采用簡支梁和軸心受壓柱的形式,局部使用了懸臂出挑構件和斜向支撐。節點采用榫卯結合。這種構造方式使構架在承受水平外力(地震力、風力等)時有一定的適應能力。
從結構形式和施工可以看出古今對于樓閣建筑的實質區別在于材料的不同產生的結構就不進相同。
3.3 設計后的意境思考
中國古代以奇數為吉祥數字(單數為陽數,雙數為陰數。人是活在陽間的),所以建筑中絕大多數為單數,單數越大,等級越高。這也是一種禮制的象征。而在黃河樓的設計之中,我們在考慮到原來禮制原因的同時,又結合黃河文化,流經地域的數量和省情,特別注意到了運用數字表達意境的做法。因此意境上的表達,可以說是東方建筑文化的另一種延續。同時,中國古代建筑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建筑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群體的關系,也就是將住、勞、娛等活動融為一體的環境,因此各功能的組成部分要相互協調,而且特別注意與周邊自然大環境的協調。對地形、地勢、氣候、植被等,都要認真揣摩,務使建筑單體與整體、整體與環境以及彼此之間的布局、形式、色調相適應,從而構成為大而縝密環境空間。這一點在黃河樓的設計中頁有所體現。
4.小結
建筑的發展歷程清晰地告訴我們,建筑具有文化的屬性,這是無需置疑的。東方建筑文化的延續,個人認為,在意境方面,我們在不斷的繼承和發揚,可以說在我們平時的設計中,很多地方考慮了古代建筑的做法。但是在建筑形式、建筑風格、建筑材料、建筑技術、建筑施工等方面,我們又很多地方摒棄了我們祖先留下的好的東西。現在建筑設計之中,丟失了一些傳統的元素,所以在設計中一味的抄襲,從而使得我們現在的建筑和景觀失去自己幾千年歷史的文化積淀。我認為,我們學習別人之前,最起碼應該搞清楚自己。這才是正確的途徑。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朱旻(1979-),男,本科,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科技處副主任,工程師。王冬梅(1979-),女,本科,濟南市水文局科員。
【文章編號】1627-6868(2014)08-00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