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際貿易規則發生了新的變化,非關稅貿易壁壘逐漸增多,形式不斷變化,隱蔽性極強,日益逐漸阻礙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非關稅貿易壁壘措施對我國出口貿易影響很大,所以,有必要研究美國的非關稅貿易壁壘措施對我國的影響。
【關鍵詞】非關稅貿易壁壘;影響;對策
目前,在國際貿易中,非關稅貿易壁壘逐漸成為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貿易保護的主要手段,由于其形式變化多樣,又具有隱蔽性,不受匯率變化的影響,能更直接地限制進口,所以,對國際貿易的發展具有很大的阻礙。我國對外出口貿易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有必要對其進行分析。
一、非關稅貿易壁壘概述
1.非關稅貿易壁壘的概念
非關稅貿易壁壘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非關稅貿易壁壘是指烏拉圭回合非關稅貿易壁壘談判小組達成的非關稅貿易壁壘協議,包括《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議》、《海關估價協議》、《進口許可程序協議》、《原產地規則協議》、《裝運前檢驗協議》。在WTO框架下,除了以上六項協議界定的措施外,還應包括《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政府采購協議》、《反傾銷協議》、《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以及《保障措施協議》規定的措施等。
廣義的非關稅貿易壁壘是指關稅措施以外的一切可用于對出口和進口實行限制的手段,例如數量限制、進口許可證和進口配額、海關任意估價、隨意確定原產地標準、外匯管制、國內成分要求、故意拖延裝運前檢驗期限、技術性壁壘、環境壁壘、綠色貿易壁壘、社會責任壁壘SA8000、貿易救濟制度壁壘等。
2.非關稅貿易壁壘的類型
首先試圖對非關稅貿易壁壘進行分類的是英國學者David Greenaway。然而,不同國家、組織、個人根據不同的標準對非關稅貿易壁壘進行了不同的分類。
從制定主體角度,非關稅貿易壁壘可分為內生性非關稅貿易壁壘和外生性非關稅貿易壁壘。內生性非關稅貿易壁壘是指本國政府設立的,影響和限制外國商品進口的非關稅貿易壁壘。外生性非關稅貿易壁壘是指外國政府設立的,影響與限制本國商品出口的非關稅貿易壁壘。如一國對進口商品自主確定進口的全球配額限制屬于內生性的,而“自愿”出口配額則是外生性的。
從影響方式角度,非關稅貿易壁壘可分為直接影響性非關稅貿易壁壘和間接影響性非關稅貿易壁壘。直接影響性非關稅貿易壁壘,又稱顯性非關稅貿易壁壘,是指進口國直接對進口商品數量或金額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國直接限制商品出口的措施,如進口許可證、出口補貼、政府采購等;間接影響性非關稅貿易壁壘,又稱隱形非關稅貿易壁壘,是對進口商品制定嚴格的條例,間接地限制商品進口,如技術標準、衛生標準等。
從作用機制角度,非關稅貿易壁壘可分為價格費用型非關稅貿易壁壘和數量限制型非關稅貿易壁壘。價格費用型非關稅貿易壁壘通過直接影響進出口商品或服務的成本來影響它的最終價格,或直接影響國內商品或服務的成本以影響它的最終價格,通過改變本國商品或服務與進口產品或服務的價格差,進而達到限制進口或促進出口的目的,其進一步可以分為關稅型或仿關稅型、附加費用、進口商品國內稅和費用、反傾銷稅、反補貼稅、最低限價、自愿出口限價和海關估價;數量限制型非關稅貿易壁壘以商品或服務的數量為媒介,通過直接限制進口商品的數量或進口的總金額,從而達到直接、有效地限制商品進口的目的,其主要包括禁止進口、各種配額或數量限制、出口限制協議、非自動出口許可、進口授權等。
3.非關稅貿易壁壘發展的新趨勢
傳統的貿易壁壘正逐漸走向分化,其中的關稅、配額、許可證等壁壘將逐漸弱化,反傾銷等傳統的貿易壁壘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繼續存在并有升級強化的趨勢。以技術性壁壘為核心的新型非關稅壁壘將長期存在并不斷發展,逐漸將取代傳統貿易壁壘成為國際貿易壁壘的主體。
新型非關稅貿易壁壘主要包括技術性壁壘、綠色貿易壁壘、社會責任壁壘SA8000、貿易救濟制度壁壘、區域經濟一體化。
二、美國主要非關稅貿易壁壘措施
1.技術性貿易壁壘
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對進口商品進行管理時,在實施法律、技術標準,認證制度,檢驗制度等方面對進口商品規定了比本國商品更高、更嚴的技術、衛生檢疫等標準,從而達到限制進口目的所形成的貿易壁壘,主要包括技術法規與技術標準、包裝和標簽要求、產品檢驗、檢疫制度、綠色技術壁壘、信息技術壁壘。
美國制定并實施了大量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據估算,目前美國官方認定的國家標準有4萬多個,各種非官方標準機構、專業學會、行業協會指定的標準有5萬多個。美國的技術法規和標準的管理機構分散,中央政府負責制定技術法規,主要涉及制造業、交通、環保、食品和藥品等。美國國家標準協會是各種標準制定工作的協調者但其本身并不制定標準。各種非官方標準機構、專業學會和行業協會制定標準,并由產業界自愿采用。目前,美國各種非官方標準機構多達400多個。
美國制定了大量的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但是其中很多不完全符合WTO《技術貿易壁壘協議》的要求。美國聲稱其標準與國際標準在技術上相同,但卻在使用相當一部分重要的標準時只采用美國標準而不是采用國際標準。實際上,美國標準很多都直接與國際標準相沖突。“第三方評定”被普遍地運用于美國的合格評定程序中。例如,電氣設備或家用電器在國際上通行的合格評定程序中,通常是由生產商企業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自我認證,并由有關部門進行后續的監督,但是,美國卻強制性的要求企業接受第三方的評定,并不認同上述的通行做法。此外,美國的合格評定體系也比較分散和復雜。美國在消費品安全標準、汽車安全標準、環保等方面也設定了不同的標準來限制進口。
2.衛生和植物檢疫要求
美國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在WTO框架下,對衛生和植物檢疫的規定主要是《SPS協議》。《SPS協議》逐漸成為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等非關稅貿易壁壘措施的主要類型。
美國的檢驗檢疫程序復雜并且其標準缺乏科學的支撐,其要求也特別復雜,阻礙了企業的出口,造成了貿易壁壘的形成。美國的衛生和檢疫、檢疫法律、法規對進口食品和進口農產品有一整套聯邦的規定。進口食品、進口農產品等在進入美國的國內市場前,要經過一系列的檢查、檢驗以及批準程序,費時并且手續復雜,成本很大,有時拖延時間較長,因此造成貿易爭端大量存在。
3.復雜的標識規定
美國的《食品標簽法》開始實行于1994年5月,該法規定所有的食品包裝必須獲得強制性標簽。其獲得程序成本高昂,手續繁雜。
美國《2002年農業法》和2002年6月《公共衛生安全與生物恐怖防范應對法》均對食品進行強制性標簽規定,例如要求肉類食品必須在零售時表明原產地,對于水產品還必須在標簽上標明是人工養殖還是野生的。若進口商品沒有適當準確標明要求的內容,美國制裁的措施是在正常關稅的基礎上再征收10%的關稅,即使是免稅商品也不例外。這種強制性要求出口國大量提供原產地標識和相關信息的做法,是對進口產品和本國產品的歧視性規定,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國民待遇基本原則,同時企業為進行原產地標簽而花費的額外費用,也加重了企業自身的負擔。
4.歧視性區域優惠協定
美國通過在締結區域性協定時的一系列的優惠貿易安排使得相關的貿易協作伙伴得到比其他地區、國家更多的出口機會,從而限制了其他地區、國家的出口貿易,違法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
除了優惠的區域貿易協議外,美國還和一些國家例如智利、新加坡等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對滿足一定原產地原則的紡織品和服裝免關稅。
三、美國主要非關稅貿易壁壘措施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隨著傳統關稅貿易壁壘的逐漸弱化,非關稅貿易壁壘日益成為貿易保護的主要措施。美國作為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之一,是我國出口貿易的主要國家,其非關稅貿易壁壘措施對我國產品出口美國的影響尤為重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三反措施(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
美國對我國發起的第一例的反傾銷案件是在1980年7月份,此后,截止2004年年底,美國對我國總共提起了110起反傾銷案件調查和19起保障措施調查(包括5起特定產品保障措施調查和12起紡織品特保措施調查)。在貿易壁壘中,使用最頻繁的貿易救濟措施是三反措施(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對我國的出口產品經常進行三反調查。美國在法律、法規的制定中,也大量存在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歧視的規定,并且實踐中不公正的做法也很普遍。
一般在美國對我國出口貿易最常采取的措施(反傾銷措施)中,普遍做法是采用第三國替代國的做法,而最常采用的第三國替代國是印度。但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經從計劃經濟的國家真正變成了市場經濟的國家。而美國仍然長期以來一直采用印度的市場經濟程度來衡量我國產品的價格成本,把我國一直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來對待,這種做法未能體現出我國廉價的勞動力、豐富廉價的原料等優勢,一直使我國出口企業在美國市場上處于不利地位。一旦被美國確定為反傾銷,其最終確定的傾銷幅度很高,這打擊了我國企業出口的積極性,阻礙了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
2.直接限制進口措施
直接限制進口措施是美國最早使用的對貿易壁壘措施,例如在20世紀50-80年代,禁止進口、進口配額制度、價格控制、進口許可證、“自愿”出口限制等措施在此期間被美國頻繁地用于進口貿易壁壘限制。到目前為止,禁止進口、進口配額制度等依然作為貿易救濟的手段被不斷地使用。
美國長期以來對來自中國的部分產品,主要是指農產品、紡織品設置了不合理的限制,這是對世界貿易組織國民待遇原則的違反。相對于印度、越南等國家,美國對中國實行的進口配額管理制度,其配額種類限制最多,數量限制也最嚴。
3.技術性貿易壁壘
美國雖然是市場經濟很發達的國家,標榜貿易自由化,但其為了維護本國市場商品的利益,制定了大量的技術標準和技術法規,形成了貿易壁壘,阻礙了貿易的發展。例如,在食品安全方面,特別是農產品,我國經常遭到調查,我國農產品存在農藥殘留、質量標準不符合美國的食品安全標準等問題,技術性貿易壁壘經常成為使我國的農產品被美國拒之門外的理由。美國的技術標準、技術法規種類眾多,我國的產品技術標準無法與國際標準相接軌,產品質量存在問題,技術檢驗不嚴格,也是造成我國農產品出口被阻的原因之一。
4.其他非關稅貿易壁壘及其影響
(1)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壁壘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區域性經濟組織逐漸增多。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積極倡導區域性經濟組織的發展與擴大,同時也從中得到了利益。根據區域性經濟組織的協定,成員國之間具有相互給予稅收優惠的義務,在一定程度上對非會員國家構成歧視。例如美國加入的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協定就對我國的某些產品出口造成歧視。
(2)歧視性的國內稅費貿易壁壘
美國對通過水運進口到其國內市場的所有產品征收港口維護稅,標準為進口額的0.125%,其高額的稅收費用與所提供的服務成本相差很大,海關手續繁瑣費用高昂,有時甚至存在拖延現象,無疑增加了我國出口商企業的額外成本負擔。
四、我國對美國非關稅貿易壁壘的應對措施
1.積極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政府和企業以及行業協會組織應密切關注美國的非關稅貿易壁壘相關制度的情況,以便及時了解相關貿易出口的動向,定期或不定期發布預警信息,建立一套切實有效的預警機制,使出口企業更好地規避非關稅貿易壁壘,減少貿易摩擦和損失。
2.充分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
我國出口企業應積極運用WTO的規則,將貿易爭端提交WTO爭端解決機制裁決,并主動應訴。我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商務部、地方各級外經貿主管部門、進出口商會和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以及相關企業的出口應訴工作機制。國家商務部要及時向有關中介組織、商會和企業提供相關程序的進展情況,并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
3.制定和完善技術標準和技術法規
我國應盡快制定和完善技術標準和技術法規體系,逐步與國際接軌,提高對企業的生產要求,嚴格把關,確立規范、統一的技術、質量標準體系,從根本上防止非關稅貿易壁壘,尤其是技術性壁壘對我國出口產業造成的損害。我國還應積極地參與新的國際標準的制定,爭取制定有利于我國的標準。
4.提高產品競爭力
我國企業應該改變傳統的以廉價的價格優勢取勝,迅速占領市場的做法,積極轉變企業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模式,加強企業的監管,大力提倡創新和研發新產品,逐漸改變由提供勞動力、服務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科技創新研發、擁有自主品牌優勢的企業發展,真正從實力上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增強自身的優勢。
參考文獻:
[1]楊樹明.非關稅貿易壁壘法律規制研究[M].中國檢察出版社, 2007
[2]趙春明.非關稅壁壘的應對及運用[M].人民出版社,2001
[3]王金南.綠色壁壘與國際貿易[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4]范麗娜.美國技術性貿易壁壘及中國應對之策[J].經濟與管理,2006(8)
[5]馮毅.非關稅壁壘的新趨勢及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J].現代經濟信息,2008(5)
[6]王貴國.國際投資法北京大學出版社[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張琦(1986-)遼寧瓦房店人;學歷:碩士;專業:國際法學;研究方向:國際經濟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