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自闖 徐士杰
西藏地處我國西南邊陲,與印度、尼泊爾、不丹、巴基斯坦等南亞、中亞國家毗鄰,其經濟發展程度直接決定了西藏自治區的政治穩定,更對我國西部地區的長遠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西藏地區經濟發展增速明顯加快,邊境貿易額屢創新高,人均GDP占有額也隨之增加,不僅帶動了西藏本區農牧民的二次擇業率、提高了家庭收入水平,對與其毗鄰國家邊境貿易從業人員的就業率的提高也有所幫助。但是,伴隨著西藏地區經濟發展,不合理的粗放型經濟后果逐漸進入到我們的視角,大氣環境、水資源、草原荒退、退草還耕等一系列問題昭示著西藏經濟對于良性增長、柔性發展的需求。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政治領域的撥亂反正逐漸影響到經濟領域,在這股思潮的促進下,內地經濟逐漸實現跨越式發展,與此同時西藏的發展重心也漸漸向經濟領域開始偏移,特別是1999年“西部大開發”的口號提出之后,西藏經濟的良性快速增長更成為國家工作的重點。沒有經濟的發展,政治的穩定只能是脫源之水,不能取得長足發展。2001 年 6 月,中央就及時召開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了新世紀初西藏工作的指導思想和促進西藏經濟社會從加快發展到跨越式發展,促進西藏社會局勢從基本穩定到長治久安,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的歷史任務,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加大了對口援藏的力度,為西藏在新世紀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證。
一、西藏發展取得的成就及背后的問題
“2009年西藏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400億大關,預計達到437億元,同比增長12.1%,連續17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速,截至2008年底,西藏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4000元,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 歐珠.《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西藏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豐碩成果》[N] 《日喀則報》(B04)2010-11-03-]]農牧業基礎地位得到鞏固,以民族手工品加工業、藏醫藥業、畜產品皮毛紡織業、礦產采掘與初級加工為代表的第二產業發展迅猛,第三產業,尤其是旅游業,逐漸成為西藏地區支柱產業,與旅游業相關的附帶行業也得到相應的發展,西藏地區逐漸形成了以第三產業為中心,第一產業為基礎,第二產業為補充產業的發展格局。雖然這種發展格局很適合西藏作為以旅游觀光為主導的區位優勢,但是放眼國內外,以第三產業為依托,第一產業小規模反哺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發展貢獻率極低,不能有效地反哺第一、第三產業的發展模式都是比較罕見,這種畸形發展雖然短期內解決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為地區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但是其結果直接造成經濟發展的后勁不足。“雖然西藏的國民經濟在今年的上半年已呈現出期盼已久的跨越式發展的良好態勢,但并不等于說,這種積極的局面在今后就會自然而然地延續下去。”[[ 狄光耀 楊慧. 《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態勢初步形成及對今后持續發展的思考》--《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年11月第25卷第6期]],為解決這一擔憂,“積極發展旅游業,因地制宜,走適合自藏情況的工業發展路子”[[ 狄光耀等.《試論西藏社會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內含、背景及可能性》--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3月]],超脫西藏依賴式發展路子的制約,把希望重點開始往西藏本身所具有的優勢開發上傾斜,發展西藏以旅游消費為帶動的良性經濟,對于走“營造自己創新血液的路子”顯得尤為必要。
那么,如何“營造自身創新血液,發揮自身資源優勢”,樹立西藏經濟自主發展意識呢?“我們認為,援藏工作要進一步取得突破,關鍵在于如何通過援藏,啟動西藏經濟內生發展的活力與動力”[[ 趙錦輝. 《化資源優勢為可持續發展優勢—關于西藏經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經濟研究參考》 2010年第63期]],“西藏有著豐富的水資源、地熱資源、光能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等各種資源,目前已發現101種礦產資源,礦產資源潛在價值在萬億以上。”[[ 數據來源于西藏自治區政府網站 http://www.tibet.gov.cn]],面對如此大的市場潛力,將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必須將西藏的資源和環境優勢與內地的人才、資金、技術等優勢結合起來,解決教育和基礎設施建設兩大瓶頸問題,“合理布局,根據西藏一市六區的不同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對農牧業、工業、服務業科學布局,統籌兼顧,實現優勢互補”[[趙錦輝. 《化資源優勢為可持續發展優勢—關于西藏經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經濟研究參考》 2010年第63期
]]。與此同時借鑒內地走傳統“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式經濟發展道路的教訓,偏向集約式發展,以保護環境為首要立足點,保護西藏這片自然環境極度脆弱的高原環境。
從近年來拉薩市的發展情況來看,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環境代價卻是歷歷在目,大量汽車尾氣的無節制排放導致拉薩空氣污染逐年嚴重,拉魯河在內地進藏工作人員的生活污染下已經變成臭水溝,拉薩河西郊段已經污水積存等等環境污染問題都在昭示著西藏脆弱的生態環境對于不堪經濟快速發展的重壓。如何避免西藏經濟發展重回內地經濟發展老路子,從原有的重壓型經濟發展向良性增長、柔性發展的轉變,筆者認為這是以后建設“綠水青山西藏”的關鍵所在。
二、西藏經濟的良性增長與柔性發展
所謂“良性增長、柔性發展”,即在環境資源相對脆弱,不適合發展重工業的地區,不強求GDP片面增長,充分發揮地區區位柔性優勢,以保護環境為目標,量力而行地發展經濟與文化。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轉載須注名來源對于西藏這片人文歷史悠久、以旅游資源為凸顯,環境資源又極度脆弱的高原地區,筆者認為,沒必要強求其大力發展中大型工業,對其下達硬性發展指標只會適得其反,造成歷史文化資源、自然資源的破壞。“在西藏,具體來說,就是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必須樹立人是價值的核心,擔不是自然的主宰,人必須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牛治富.《中國特色 西藏特點發展路子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 2012年9月第1版P505]]在民族文化盛行的地區,一切發展都應意在保存其原始文化、保護原生態環境,以保證國家完整統一的前提下,適度地發展當地經濟,弘揚民族特色文明,至于經濟發展的硬性指標,沒必要太過強求。那么,是不是這樣就會直接導致西藏經濟發展減速?答案是否定的。“加快發展綠色能源,構建西藏生態屏障,建設生態西藏。形成農牧業區域化布局,為此要推動小水電、太陽能、沼氣等綠色能源建設“[[牛治富.《中國特色 西藏特點發展路子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 2012年9月第1版P506]]。可見,西藏經濟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建設生態西藏,作為我國天然的生態屏障與戰略大后方,應該建立以發展綠色生態經濟為工作坐標的,綠色農牧業附加產品加工、民族手工藝品出口、藏藥適度產業化、特色旅游、綠色能源開發、優勢礦產業、建材業相互協調發展的西藏特色新經濟格局,走良性增長、柔性發展的路子,而不是為了單純增加GDP而發展西藏經濟。對于西藏礦產業來說,“只能抓重點,抓大放小,限制那些污染嚴重的產業進入。對那些規模小、成本高、重復建設的項目,要堅決關、停、并、轉。對那些附加值高的礦產品,可采取大出、大進、大循環的方式來生產,也就是開礦在西藏,粗放工放到內地,然后將半成品運回來再精加工,這樣既可避免環境污染、也可創造更高的產值。”[[牛治富.《中國特色 西藏特點發展路子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 2012年9月第1版P241]]。
旅游業的發展,在今天乃至以后都應該是西藏經濟的重中之重,合理大力地發展西藏旅游業,對于帶動西藏整個綠色經濟發展模式起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西藏應獨辟蹊徑,創造出張揚其優勢的發展道路。這就是依托其自然與人文景觀發展其旅游業,而且整個西藏經濟應以旅游為主。”[[ 徐嵩齡《旅游業應是西藏經濟的主導產業》 --《西藏研究》 2001年第1期]]
三、新時期西藏經濟增長方式的內生動力
西藏經濟增長方式長久以來都是外部投資拉動型,借助這種外部投資拉動,西藏經濟應該不斷轉變自身經濟增長方式,增加內生動力。“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原則告訴我們,在全國實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大背景下,西藏如果不實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不在被動中尋求主動,則現有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將嚴重阻礙區外資金向區內流動和西藏經濟的外向性發展。因此,經濟橫向聯合與經濟援助,也迫切要求西藏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肖傳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提高西藏經濟質量》--《中國藏學》 1997年第2期]]
新時期下,西藏經濟的增長方式轉變在分階段進行,然而作為經濟增長的另外兩個重要拉動因素—外貿與金融,卻發展緩慢。具體來說,西藏企業發展外向型經濟,積極出口發展并不理想。
“西藏企業要想走向國際,就必須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自身經濟、技術素質和產品質量。否則,我們將被來自國際國內的市場競爭沖擊得“體無完膚”,難以生存。“[[肖傳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提高西藏經濟質量》--《中國藏學》 1997年第2期]],因此,提高西藏本土企業自主競爭力對于西藏地區對外貿易發展有著決定性意義,從次生作用看,這又會帶來西藏地區附帶行業的發展。
至于西藏金融業的發展,更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良性效應。“在其他條件保持穩定的情況下,西藏地區各類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實際余額每增加1%,則西藏地區實際生產總值將會增長約1. 91%,西藏金融機構信貸投放對于地區生產總值的彈性系數大致為1. 91。可見,從長期來看,銀行信貸對西藏經濟增長具有比較顯著的杠桿效應,銀行貸款投放的增長強有力地促進了西藏經濟發展。“[[ 丁業現 彭克強 《改革開放以來西藏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方式的實證研究》--《西藏研究》2011年8月第4期]]
西藏銀行信貸滿足或部分滿足了各類經濟主體對于生產經營資金的迫切需求,使其生產經營活動能夠正常進行,從而促進了西藏特色優勢資源開發;另外,金融機構在與公司企業等各類借款主體發生借貸關系的過程中,通過信貸機制強有力的約束作用,促進了各類借款主體治理結構的逐步完善和經營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從而推動了各類惜款主體生產經營效率的提升和西藏特色優勢產業經濟的發展。
那么如何充分利用金融資本在深化市場程度,促進經濟轉軌中保證金融體系占有主導地位,從而取代政府在儲蓄—投資轉化過程中的決定意義呢?“1、爭取和利用中央政策對銀行的扶持,進一步強化商業銀行的市場功能。2、進一步減少對商業銀行經營行為的行政干預,確立其獨立決策和經營的市場地位。3、扶持西藏地區性國有銀行的建立和民營金融的發展,提供更具針對性的金融服務。4、充分利用內地的資金優勢和西藏的政策優勢,引導、扶持創新性科技中小企業利用創業板融資。“[[ 貢秋扎西 楊斌 《西藏經濟增長方式初探》--《西藏研究》2006年第1期]]
綜上所述,西藏經濟的發展已經步入單純靠投資拉動到充分利用援藏外資增強自身內生動力的轉軌時期,在這一過程中,立足生態西藏的發展目標,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資源帶動西藏特色經濟,堅持“良性增長、柔性發展“的戰略路線,不斷挖掘西藏各類市場潛力,才能為西藏經濟的進一步騰飛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