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煥盈 黃楚文 蘇佩君 黃紫菱 黃英藍 吳佩瑩
1 引言
小微企業是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統稱,是由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郎咸平教授提出的。據統計,我國現在總計有超過1000萬的中小企業,而東部12省市的小微企業超過600萬戶,占全國企業總戶數的61.6%,主要密集在長珠三角地區和珠江地區。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省鄉鎮小微制造型企業也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目前,小微制造型企業占我省企業總數的97%,吸納了55.5%的就業人員,是創造社會財富的重要源泉,是群眾創業就業的主要渠道。此外,小微制造型企業是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基礎,我省很多大中型企業都是從小微企業發展壯大起來的,塊狀經濟均由小微企業集聚形成的。
近年來,東莞市小微制造型企業的日漸成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對管理類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我們希望,通過對東莞這一具有典型性城市的調研,進而了解整個廣東省小微制造型企業發展的現狀及它們對高校人才的看法,分析原因及總結經驗,為廣東省鄉鎮小微制造企業發展提供借鑒。
2 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制約其發展
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企業經營者自身原因使企業競爭力降低。在我們實地走訪中發現,小微制造型企業經營者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一般都是以小學,初中文化程度為主,在所調研的企業中,擁有大學水平的企業老板只占15%,年齡大都集中在40-50歲之間。
企業經營者自身存在著局限性,他們的思想觀念較為保守落后,管理方式不能與時俱進,在這兩年經濟萎縮的大環境之下,大多數小微制造型企業經營者追求的并不是在艱難的環境下尋找機遇,抓住機遇,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而是安于現狀,只求平穩,導致有些企業不得不裁員,縮減企業規模。這樣不僅會使得小微制造型企業的競爭力降低,訂單減少,而且還會使員工不能安心工作,企業會陷入裁員和縮減規模的惡性循環中。
企業的管理模式缺乏先進性與完善性。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這些企業多是在上世紀80、90年代開始經營的,產品規模較小,大多企業屬于家庭式小型企業,但同是小微型制造企業,員工人數也會有較大的差距,企業員工人數有的少至二十多人,有的多至兩百多人,其中大約只有25%的企業擁有較完善的行政架構和管理模式,而剩余的企業,行政架構都比較簡單,架構分層相對而言較少。
由于長時間的家族繼承以及企業主的思想觀念相對保守落后,企業管理經營模式得不到更新換代。簡單化的管理制度,并不能規范員工的行為,更多的是依靠員工的自主性。但是,只有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員工工作起來有依有據,才能形成良好的企業氛圍。一個企業缺乏企業的制度,缺乏企業文化,也直接影響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這也就是為什么小微企業新產品開發緩慢,產品普通,不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原因。
企業對人才培訓不夠重視,管理人才缺乏。在所調研的企業中,只有45%的企業表示有對員工進行培訓,而其中只有25%的企業對員工進行定期的、規范的、有計劃的培訓。但是,企業的培訓主要是針對管理層和技術工人,并沒有完善的培訓計劃,也只有小部分企業的個別部門可以實行輪崗制度。另外,東莞小微制造型企業很多企業經營者對培訓都存在著幾種錯誤的認識。一、認為培訓是一種成本,培訓會加重企業負擔。二、認為培訓是表面功夫,并沒有什么實際功效。三、認為培訓是“為他人做嫁衣”,擔心學到技術后的員工跳槽后企業會對企業造成威脅。
企業的轉型升級困難重重。東莞的小微企業大都是以外貿出口產品為主,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如今企業面臨著訂單減少、出口量銳減、利潤下降等嚴峻問題。據相關企業負責人表示,由于受到人民幣升值與經濟萎縮的影響,他們的訂單較上兩年較少了30%左右,然而,人力成本有條不紊的增高,員工工資大都在2000以上,最高能達到6000,中國市場的廉價勞動力優勢在逐步減弱,加之原材料價格上漲等種種原因導致生產成本逐年攀升。另外,我們了解到企業轉型升級,更是缺乏機遇,有心無力。技術工人招聘難、員工要求高薪酬、原材料成本上升、出口受阻、利潤減少等等,這都是阻礙企業轉型升級的現實問題,傳統的小微型制造企業已經很難適應社會發展潮流。
3 高校人才培養存在問題
據了解,2002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總數145萬,而2012年達到699萬。雖然應屆高校畢業生的數量前所未有的增多,但是總體的綜合素質卻相對偏低,這與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有著不可脫離的關系。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轉載須注名來源經過十幾年的擴招和合并,我國研究型大學大多在向巨型化發展,辦學方向趨向單一化,專業一應俱全。高校追求大而全,學科建設趨同,這樣就出現了高校差別不大、特色不明顯的“千校一面”現象,導致了本科院校的同質化,抹殺了一批高校業已形成的特色。如今高校如此發展,模式趨同,人才培養模式趨單一,并沒有真正與企業進行對接。
4 高校學生尤其本科生存在不足
高校學生缺乏工作經驗。不少的在校學生參加了社會實踐或是兼職,但是很多大學生并沒有清楚認識企業需要的何種工作經驗經驗,他們口中所謂的實踐經驗僅僅是鍛煉了他們的溝通、協調能力,而真正的實際管理能力、操作能力才是企業所需要的。但是,往往教育教學忽略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僅僅是理論教學不能滿足企業“就業即工作”的要求。[2]據了解,近七成大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工作經驗”成了高校學生面試的一大門檻。
高校畢業生自我定位失當且流動性強。高校畢業的學生,自我評價頗高。由于自我定位的失當,很多畢業生在應聘工作時頻頻碰壁。尤其是本科及以上的學生,往往一畢業就想著能在企業中身居要職,越有名氣的學校這種現象就越嚴重。
在走訪的企業中,大多數制造企業經營者都不太愿意聘用年輕人,尤其是90后的學生,只有25%的企業里有招聘90后的管理人員,雖如此,占的比例也非常小。他們認為高校畢業生空有理論,實踐能力差,又要求較高的薪酬,然而卻沒有發揮實質的作用。90后的則缺乏社會經驗,不能吃苦,流動性強,更重要的是缺乏責任心,這一代的年輕人許多都嬌生慣養,承受能力差。制造企業老板們需要的是能夠熟悉企業日常工作的“老員工”,更看重的是他們豐富的經驗,而新青年們的頻繁流動,也讓老板對他們望而卻步。
5 企業與人才
企業對人才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無論是技術人員還是管理人員,企業首先看重的是其責任心。責任心是每個合格員工都必須具備的素質,員工盡職盡責,企業才能高效率地運作,用最少的時間,創造最大的利潤。
在技術人員的能力要求方面,招聘時,企業會把員工對技術的熟練程度放在考慮的第一位,其次是創新能力。制造業的性質決定了效率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當技術工人擁有熟練的相關技術,才能在數量和質量上得到保證,使企業獲得良好的信譽,留住甚至開拓更大的市場。
在管理人才能力方面,我們了解到,管理人員大多都是本企業的自有員工通過考核晉升到管理層的,企業考慮的是人才的綜合能力,能晉升的人員往往是在企業有一定工作年限,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對企業的運作相當了解的人。也只有這樣的員工才擁有較高的技術水平,才能指導下屬的工作,才能帶領下屬有計劃、有組織、有效率地開展工作,使上下級之間團結合作。
企業的待遇與員工對企業的滿意度。在薪酬方面,我們了解到在制造企業里,普通技術工人的薪酬一般處于3500-6000元這個幅度內,一些熟練的技術師傅月薪達10000元以上,然而,管理人員的薪酬相對還比較低一些,中層管理人員,工資卻不到5000。另外,大多企業還制定了超額提成、數量提成等激勵員工的制度,達到多勞多得的效果。還設有年終獎、優秀員工獎、全勤獎之類的,甚至有部分企業的老板表示會一年組織一次員工去旅游。這樣的酬資福利,才能讓他們在企業中安心地腳踏實地地工作下去。
在小微企業中,組織架構比較簡單,員工與老板的溝通比較方便,這也為老板關心員工、幫助員工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提供了機會,員工能夠在物質上得到保證,在精神上得到滿足,能夠更加專心、努力的工作。
6 建議與措施
6.1 給90后的建議
掌握基礎知識并結合實際學以致用。作為管理者,應該努力汲取更多的知識,尤其是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學以致用。只有把學到的投入實踐中,才能收獲到有用的經驗,才能在下一次工作中做得更好。
對自己要有清晰的定位,提高自身的素養,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90后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質。這個素質不僅是指在專業范疇的學識,而是更加側重于心理素質。
在工作上要有擔當,即要強化責任意識。作為當代大學生,尤其是即將作為管理者踏入社會的管理類學生,必須強化責任意識!工作上必須保持高度的謹慎,思想上要杜絕漫不經心和開脫責任。
6.2 給企業的建議
建立在職管理人員定期考核制度。管理人員的素質對企業的影響很大。建議企業定期考核各管理人員的工作績效,根據考核結果,予以獎賞或者提醒與溝通。這樣在激勵他們的同時能更好地阻止因管理人員的失誤而造成企業的大損失,同時可以為企業留下更多的優秀管理人才。
建立人才成長規劃,為員工提供培訓,注重人才的培養。內部優秀人才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培育人才的第一點是入職培訓。只有熟悉工作的性質才能更好更快的投入工作中。第二點是定期的工作技能培訓。企業要發展得更好更快,就必須提高員工的技術水平。第三點是綜合素質的培訓。員工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利于企業形象的提高。
加強與高校合作,培養和選拔適合自身發展的優秀人才。鄉鎮小微制造企業想要吸引優秀實踐性人才,可為高校生提供假期實習機會,例如,利用廣東暑期啟動的“展翅計劃”。學生把握企業的學習機會,能夠增長實踐知識,熟悉社會,熟悉企業的運營方式,利于以后的職業發展。
6.3 給學校的建議
與企業接軌,培養專業化人才。專業的事情需要專業的人才去做,只懂基礎的學生其社會競爭力不高。學校應該與企業接軌,了解不同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制定一系列相關的人才培養計劃,促進學生向著專業化人才的方向發展。
教學理論與實踐并重,落實學生實踐的考核措施?,F代教學應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實踐納入正式的教學程序,對于學生的實踐要落實好考核措施,嚴格把好實踐這一門“考試”的關,別讓實踐成為一種走過場的形式。
增設心理輔導課程,增強人才的抗壓性?,F代社會處處充斥著有形無形的壓力,作為優秀人才,必須擁有堅韌的心理素質。學校應該增設心理輔導課程,增強人才的抗壓性,糾正學生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作者單位:廣東工業大學 管理學院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