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萍
通貨膨脹是物價水平普遍而持續的上升。在這里有兩個問題需引起注意,也可以說這個定義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物價的上升不是指一種或幾種商品的物價上升,而是物價水平的普遍上升,即物價總水平的上升;二是不是指物價水平一般的上升,而是指持續一定時期的物價上升。在不同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通貨膨脹有不同的作用。只有把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放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才有意義。但從我們的情況來看,通貨膨脹的弊大于利,借助通貨膨脹來發展經濟決非上策。
一、通貨膨脹的原因分析
一是需求拉上。這是從總需求的角度來分析通貨膨脹的原因。由于總需求過度增長,總供給不足,即“太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貨物”,或者是“因為物品與勞務的需求超過按現行價格可得到的供給,所以一般物價水平便上漲”。總之,這是總需求大于總供給引起的通貨膨脹。
二是供給推動。這是從總供給的角度來分析通貨膨脹的原因。供給就是生產,根據生產函數,生產取決于成本。因此,從總供給的角度看,引起通貨膨脹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意味著只有在高于從前的價格水平時,才能達到與以前同樣的產量水平,即總供給線向左上方移動。在總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總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使國民收入減少,價格水平上升,這種價格上升就是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并不相同,因此,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又可以根據其原因的不同而分為工資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利潤推動的通貨膨脹和進口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三是供求混合推動。這是把總需求與總供給結合起來分析通貨膨脹的原因,認為通貨膨脹的根源不是單一的總需求和總供給,而是這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通貨膨脹是由需求拉動開始的,即過度需求的存在引起物價上升,這種物價上升又會使工資增加,從而供給成本的增加又引起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如果通貨膨脹是由成本增加引起物價上升,這時如果沒有總需求的相應增加,工資上升最終會減少生產,增加失業,從而使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停止。只有在成本推動的同時,又有總需求的增加,這種通貨膨脹才能持續下去。
四是結構性通貨膨脹。這是以各生產部門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勞動市場的結構特征和各生產部門之間收入水平的趕超速度等角度來分析由于經濟結構特點而引起通貨膨脹的過程。持這種觀戰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國經濟學家希克斯和美國經濟學家丁·托賓。希克斯對擴展部門與非擴展部門進行了結構分析,認為經濟中可以分為擴展部門與非擴展部門。擴展部門正在擴大,需要更多的資源1.5工人,而非擴展部門已在收縮,資源與工人過剩。如果資源與工人能迅速地由非擴展部門流動到擴展部門,則這種結構性通貨膨脹就不會發生。但在現實中,由于種種限制,非擴展部門的資源與工人不能迅速地流動到擴展部門。這樣,擴展部門由于資源與人力短缺,資源價格上升,工資上升。而非擴展部門盡管資源與人力過剩,但資源價格并不會下降,尤其是工資不僅不會下降,還會由于攀比行為而上升。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轉載須注名來源這樣,就會由于擴展部門的總需求過度和這兩個部門的成本增加,尤其是工資成本的增加而產生通貨膨脹。此外,各經濟部門的勞動生產率不同(例如工業部門勞動生產率高,服務部門勞動生產率低),而各部門的工資水平由于攀比行為而向高工資水平看齊,也會使整個社會的工資增長率超過勞動生產率而引起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也是結構性通貨膨脹。
二、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
如果通貨膨脹率相當穩定,人們可以完全預期,那么,通貨膨脹對經濟影響很小。因為在這種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各種名義變量(名義工資、名義利息率等)都有可以根據通貨膨脹率進行調整,從而使實際變量(實際工資、實際利息率等)不變。這時,通貨膨脹的唯一影響是人們將減少他們所持有的現金量。
在通貨膨脹不能完全預期的情況下,通貨膨脹將影響收入分配及經濟活動。因為這時無法準確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各種名義變量,以及相應的經濟行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分析這一問題:
在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于債務人而不利于債權人。這時因為,債務契約根據簽約時的通貨膨脹率來確定名義利息率。當發生了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之后,債務契約無法更改,從而就使實際利息率下降,債務人受益,而債權人受損。這樣,就會對貸款,特別是長期貸款帶來不利的影響,使債權人不愿意發放貸款。貸款的減少會影響投資,使投資減少。這種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對住房建設貸款這類長期貸款最不利,從而也就會減少住房投資這類長期投資。
在雇主與工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這是因為,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工資不能迅速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從而就在名義工資不變或略有增長的情況下使實際工資下降。實際工資的下降就會使利潤增加,而利潤的增加是有利于刺激投資的,這正是一些經濟學家主張以通貨膨脹來刺激經濟發展的理由。
在政府與公眾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眾。這是因為,在不可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名義工資總會有所增加(盡管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實際工資水平),隨著名義工資的提高,達到納稅起征點的人增加了,還有許多人進入了更高的稅率等級,這樣,政府的稅收增加,而公眾納稅數額增加,實際收入減少。政府由這種通貨膨脹中所得到的稅收稱為“通貨膨脹稅”。這實際上是政府對公眾的掠奪。這種通貨膨脹稅的存在,不利于儲蓄的增加,也影響了私人和企業投資的積極性。
三、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 影響的主要觀點
大體上可以分為“有利論”、“不利論”、“中性論”三種觀點。
“有利論”者認為,通貨膨脹,尤其是溫和的通貨膨脹有利于經濟發展,在他們看來“通貨膨脹是經濟發展必不可缺的潤滑劑”。他們的理由是:第一,通貨膨脹引起的有利于雇主不利于工人的影響可以增加利潤,從而刺激投資。第二,通貨膨脹引起的“通貨膨脹稅”可以增加政府的稅收,從而增加政府的支出,這就刺激了經濟發展。第三,通貨膨脹會加劇收入分配不平等,而富人的儲蓄傾向又大于窮人,所以,通貨膨脹可以通過加劇收入分配不平等而增加儲蓄。他們強調,對于資金缺乏的發展中國來說,利用通貨膨脹來發展經濟尤為重要。
“不利論”者認為,通貨膨脹是不利于經濟發展的。他們的理由是:第一,在市場經濟中,通貨膨脹使價格信息扭曲,無法正常反映社會供求狀態,從而使價格失去調節經濟的作用,經濟無法正常發展。第二,通貨膨脹破壞了正常的經濟秩序,使投資風險增大,社會動蕩,從而經濟混亂,經濟效率低下。第三,通貨膨脹所引起的緊縮政策會抑制經濟的發展。第四,在固定匯率下通貨膨脹所引起的貨幣貶值不利于對外經濟交往。他們強調,也許通貨膨脹在某個時期中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但其最終結果都是不利于經濟發展。采用通貨膨脹的方法來刺激經濟無疑是“飲鴆止渴”。
“中性論”者認為,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并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他們認為,貨幣在經濟中是中性的,從長期來看決定經濟發展的是實際因素(勞動、資本、自然資源等),而不是價格水平。在長期中,由于貨幣量變動引起的通貨膨脹,既不會有利于也不會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因此,沒有必要把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聯系在一起。
(作者單位:龍江銀行大慶審計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