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平
1、引導發現感悟,注重嘗試性
發現是探究的開始。由于好奇是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它往往可促使學生作進一步深入細致的觀察、思考和探索,從而提出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提出問題,自主合作探究,不僅僅是一個方式方法問題,而是一種教育觀念的問題,是一種教學質量觀的問題,是學生觀的反映。隨著我國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教育觀念不斷更新,絕大多數教師已形成共識:只有堅持啟發式教學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
如果我們能營造一個積極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成為“問”的主體,成為一個“信息源”,那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被大大激發。因為學生提問題總是以自身積極思考為前提的。正因為這樣,我們說教師與其給學生10個問題,不如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產生一個問題。只有學生自己主動提出問題,主體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發揮,才能體現自主探究發現。因此,教師要隨時注意挖掘教材中隱藏的“發現”因素,創設一種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情境,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知識、使教學過程圍繞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問題而展開。教師必須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與學習過程有密切關系的問題,使所提出的問題提到點子上,才能促進自主合作探究,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許多問題的發現,不僅使課堂處處閃爍探究、創新的火花,更使學生進人到深層次的學習探索階段。
在課中,做完一個動作后,多問學生“有什么感受?還有新的想法嗎?”讓學生闡述內心真切的感受。正因為重視了他們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探究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才會產生標新立異,具有時代氣息的感受!這樣學生在嘗試、自悟、自問、自解的過程中初步體驗到嘗試性探究學習的成功喜悅,從而喚起他們進一步探究的內驅力。
2、鼓勵參與合作,追求探究性
創設條件,激發興趣,提供主動探究的空間。未來社會呼喚具有個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創新型、研究型的人才。我們必須相信學生,樂于為學生提供“探究”所需要的時間和空間,并且給予積極的配合與指導。許多教育家都論述過教學中應有良好的學習氛圍,英國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個戰術的心理上寫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張震動的紙上寫上平整的字一樣。這說明學習的氛圍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教學中,只有創設條件,提供他們主動參與的空間,學習效果才能得到增強。
給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提供主動探究空間 。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定的權力,每一個學生應該有選擇學習的權力,如果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自己的喜好去學習,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肯定非常濃厚。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出一些自由空間讓學生學習自己喜歡的動作;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轉載須注名來源練習自己喜歡的內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在課堂學習中想自己所想的,做自己想做的……讓每個學生在體育課中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充分享受學習的樂趣。
建立合作小組,提供主動參與的合作伙伴。課前先建立合作小組,將不同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興趣、性別、個性的學生分配在同一組內,組成4人或6人的小組,再給組內成員一個特殊的身份,一項特殊的職責。如“主持人”(掌管小組討論的全局,安排練習次序,協調小組學習的進程)、“報告員”(向全班同學匯報小組合作學習結果)、“檢查員”(檢查小組成員學習情況,確認每位成員完成學習任務)、“教練員”(糾正小組同學的錯誤,正確示范動作)、“形象大使”(觀察組內同學合作技巧的表現,如練習時能否相互提醒、做動作時能否相互幫助)等,促使合作學習小組形成,做到組內互助合作,小組間競爭奪標的氛圍。
選擇專題,分工合作,加強主動探究能力。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可緊扣教材,選擇重點、難點、疑點作為專題,運用研究性學習,分工合作,提高學生完成動作的主動性,研究性和發現能力。這樣學生不僅在探究過程中滿足了研究的需要,體驗到成功,更重要的是在探究中學會了怎樣合作。
為了減少學生研究探索學習的梯度,課堂上利用教材特點進行專題研究性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更多的在課外搞好人際關系,創設愉悅的合作氛圍。為此要學生遇到困難時能主動尋求幫助,要熱情地幫助他人排憂解難。使自己在學會探究的同時,更學會做人。
3、激活變通思維,培養獨創性
通過不同的途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樣不僅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開闊了思路,同時也促進學生養成善于求異的習慣,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教師的教學中,通過表達方式的變異,理解角度的變更,思考方法的變遷,練習設計的變化等來提供多形態的信息,創造多樣化的思維環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題思路,從而促進內容的深化,理解的深入,提高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和廣闊性。人們在理解知識的過程中,習慣運用某種思維方式,便會產生定勢心理。教師在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創設思維情境,千方百計地為學生提供創新素材和空間。用“教”的創新火種點燃“學”的創新火,才能有成效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獨創性。
(作者單位:重慶市合川區三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