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建強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社會化的理念包括現代管理理念也隨之影響寺院,現代寺院已不僅僅是修持、弘法的場所,也是人們旅游觀光的勝地,對服務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在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今天,如何加強現代寺院管理,既是寺院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時代發展對寺院管理的必然要求。
一、藏傳佛教的發展概況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創始于公元前6世紀左右。隨后由印度逐漸傳播到中亞、南亞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性宗教。公元1世紀前后,印度佛教傳入我國,逐漸嬗變為中國佛教,形成許多派別。傳入青藏高原的中國佛教被稱之為“喇嘛教”。隨著喇嘛教在青藏高原地區經過長期傳播發展,具有了族際性、地域性特點的中國佛教,最后形成了獨特的、政教合一式的藏傳佛教。
二、現代寺院管理概念的界定
一般來說,寺院管理即根據佛教的基本精神,運用佛教的基本組織機構——寺院的各種資源,圍繞弘揚佛法這一根本目標,所開展的決策、計劃、組織、領導、協調、控制等工作。
而現代寺院管理,筆者認為,除傳統寺院管理的目標和手段外,主要是對僧人進行現代化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或新文化理念加強對傳統寺院的運作,更加注重管理中人的作用。在本文中,我們所要探討的現代寺院管理主要是指由寺院管理者對寺院內部的管理,是寺院自身各種管理工作的總稱。它不包括政府根據社會的需要所進行的對寺院活動的宏觀管理和規范,也不包括佛教協會根據佛教教義和傳統以及整個佛教事業發展的需要對寺院所進行的指導和引導。
三、西藏現代寺院管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西藏藏傳佛教寺院管理歷路簡要回顧
自新中國成立后,對藏傳佛教及其寺院,我國黨和政府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根據不同的形勢與要求采取了不盡相同的管理辦法。鑒于西藏的特殊性,從西藏和平解放到民主改革以前,中央采取不加干涉、信教自由的方針,采取耐心等待的態度,“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反復協商,進行教育,爭取用和平方式進行改革”。在民主改革時期,實行了完全改造政策,基本是取締和限制。到“文化大革命”時期,錯誤的對寺院進行封殺、摧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實行了依法管理。進入二十一世紀,藏傳佛教寺院更加趨向于民主化、人本化的社會化管理,使得寺院管理更加合理化、規范化。
(二)現代寺院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從社會層面來看,寺院缺乏現代管理理念。從目前來看,寺院現代化管理使得藏傳佛教寺院在管理、活動等方面呈現現代化、組織化、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等一系列特征,更加民主化、人本化的社會化管理已是西藏寺院發展的基本態勢。盡管西藏現代寺院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在趨向現代管理的方式方法,但是從管理理念還是比較滯后。西藏寺院的管理者的管理理念還是停滯在傳統的管理理念上,沒有從深層次上去認識現代管理理念。現代化的管理理念,應不僅僅將管理當作一種手段,而應該將其視為一種服務。只有具備現代化的這種管理理念,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整合社會資源,擴大宗教活動的社會空間,弘揚藏傳佛教,服務社會。
寺院堅持以人為本,但不重視管理人才的培養。人本主義強調愛、創造性、自我表現、自主性、責任心等心理品質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對現代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馬斯洛作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嚴和價值,積極倡導人的潛能的實現。在現代西藏寺院中,能夠堅持“以人為本”,時刻關注僧人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但在專業管理人才培養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現代西藏寺院基本都設有寺院民主管理委員會(簡稱民管會),制定新的規章制度,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管理寺院的內部事務。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轉載須注名來源民管會作為寺院的管理機構,應該培養專業化的管理人才,而這些管理者可以從僧才中選拔,進行專業化的培訓,以便更好地對現代寺院進行管理。
寺院世俗活動的增多,使其神圣性逐漸消失。眾所周知,西藏是一個以發展旅游業為支柱產業的地區,旅游業在西藏財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要為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因此,發展旅游業對西藏的經濟社會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寺院所具有的獨特性,使之成為旅游的重要場所,也是寺院經濟的重要收入來源。這就必然使寺院面臨神圣性與世俗性之間的關系。藏傳佛教寺院之所以在藏區有如此龐大的信眾,是由于藏傳佛教寺院本身所具有的神圣性被人們所認同。從神圣與世俗的二元性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寺院和僧人的宗教“神圣性”越高,其經濟實力往往也越強,“神圣性經濟”的實力越強,其“世俗性經濟”往往也發展得越好,對寺院反饋也越多。寺院的神圣性與世俗性程度與經濟的富裕與貧困程度是一種正相關的關系。
四、建立西藏現代寺院管理的長效機制
(一)建立西藏現代寺院管理的基本思路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西藏藏傳佛教寺院作為社會特殊組織,如何對其進行有效化的管理是至關重要的。筆者認為,在這種特殊環境和特殊時期,除政府在宏觀政策和法律法規上對藏傳佛教寺院管理進行管理和監控外,更應該給予寺院自主權,加強寺院管理的自身建設。本文主要從社會層面、人本主義理念、寺院管理自身建設、神圣與世俗幾個方面來闡釋如何逐步將寺院、僧尼納入當地公共管理和社會化服務范圍。建立寺院管理的長效機制。
(二)建立西藏現代寺院管理的具體對策
社會層面。從社會層面來看,西藏藏傳佛教寺院作為非營利性的佛教組織,它們已能利用自己的經濟、社會、精神關懷等資源優勢,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寺院現代化管理使得藏傳佛教寺院在管理、活動等方面呈現現代化、組織化、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等一系列特征。這不僅使寺院和僧人的管理和生活更加規范,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整合各種社會資源,擴大宗教活動的社會空間。這既能弘揚藏傳佛教、服務社會,還能表達和實踐藏傳佛教信仰,有助于國家和社會關系的良性互動,也有助于第三部門發揮自己獨特的社會功能。
人本主義理念。藏傳佛教僧人作為社會特殊群體,他不僅是藏傳佛教的信仰者和傳播者,更是社會中的“人”。人本主義思想闡發了一種以“人”為中心,以發展人的自我潛能和價值為目標的人本主義教育觀。所以,作為西藏藏傳佛教寺院管理中最重要的僧人,我們要時刻關注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將他們納入藏傳佛教寺院現代化建設中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構建和諧、美麗的西藏現代新寺院。
寺院管理自身建設。從寺院管理自身角度來看,建立健全藏傳佛教寺院民主管理長效機制,使寺院實現科學化、民主化管理,增強民管會的責任感、使命感。根據民管會的工作需要,設置機構,逐步形成層級分明、職責明確的寺院民主管理機制,實現傳統制度和現代管理的有效銜接。充分利用和依托旅游資源優勢,大膽參與市場經營,大力發展自養產業,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以寺養寺”新路子。
神圣與世俗。對于大多數信徒,宗教的神圣性總會體現在他們的世俗生活中,而且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表現為不同的方式。藏族商人們自豪的說,他們做生意不只是為了賺錢,他們希望能夠有足夠的錢可以去放生、去布施供養、去朝圣,積累功德、播撒善種,自然會有善果。在西藏,藏傳佛教的這種神圣性,不僅有利于藏傳佛教寺院建設和人們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且還有利于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有利于西藏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因此,如何處理神圣性與世俗性之間的關系,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總之,新的時代背景下,西藏寺院要實現規范、現代化管理,適應和諧社會發展要求的宏偉目標,都必須善于運用現代的管理理念與方法,通過全體僧人的共同努力。寺院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僧人們的需求,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潛力,充分實現僧人們的自身價值,才能實現寺院的目標,推動寺院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