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峰,張學文
1.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北京100082
2.西藏自治區輻射環境監督站,西藏拉薩850000
西藏自治區是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大氣層較薄,宇宙輻射受到的衰減較少,因此宇宙輻射較強。西藏地區沒有核能相關設施,工業活動也較少,除大氣塵降外人工放射性污染極小,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背景值區域”之一。
自2007年環境保護部在西藏自治區設立輻射環境國控監測點后,西藏自治區輻射環境監督站開始進行輻射環境監測工作,筆者通過分析2007—2012年西藏原野電離γ輻射水平監測數據,并與原國家環境保護局1989年開展的西藏自治區環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調查研究[1-3]的數據(以下稱“1989年調查數據”)進行比較,了解西藏原野天然γ輻射水平及變化趨勢,提出加強西藏輻射環境保護工作的建議。
監測方案依據環境保護部《全國輻射環境監測方案》的要求以及《環境地表γ輻射劑量率測定規范》(GB/T 14583—1993)和《輻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 61—2001)的有關規定,在野外空曠原野中選擇若干個瞬時γ輻射劑量率監測點。每個監測點每年定期測量2次,每次測量10個以上數據。2007年的監測儀器為BH3103A,2008—2012年換用新儀器FH40G-Z672 E-1。
在輻射環境監測過程中,按照《輻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 61—2001)要求,積極做好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工作,除了對γ劑量率測量儀器設備定期送國家計量檢定部門進行檢定以外,還進行長期可靠性檢驗,作質控圖檢驗以及滿足泊松分布的檢驗,確保其量值能溯源到國家計量標準,保證數據的可靠性。
環境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的測量結果取算術平均值作為年平均測量結果。數據嚴格按照環保部測量規范的規定進行處理。所有監測數據均采用扣除宇宙射線響應值后的測量值。
2007年環保部在西藏地區設置了15個國控監測點位,與天然電離γ輻射監測相關的點位為1個環境連續γ輻射劑量率自動監測站,1個宇宙射線監測點,9個陸地原野γ輻射劑量率點。
隨著監測能力的提升和西藏環境保護工作要求的提高,自2010年起新增26個區控點開展輻射環境質量監測工作,至此所設監測點位基本覆蓋了全區7地(市),包括8個陸地原野γ劑量監測點。
西藏自治區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監測結果見表1,其中2011年10月前的數據為自治區環保廳的自動站數據,之后為區輻射站自動站的數據。

表1 2008—2012年自動站環境連續γ輻射劑量率
由表1可以看出,2008—2012年的環境γ輻射劑量率(未扣除宇宙射線值),排除降雨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未見異常升高,年均值為186.5~190.9 nGy/h,5年數據的獨立樣本t檢驗表明數據沒有異常,在正常波動范圍內。
原野γ瞬時輻射劑量率在2010年以前只有9個國控點位的監測數據,2010年新增8個區控點,使點位遍布7地(市),能較全面地反映西藏天然原野γ輻射水平。西藏自治區7地(市)2007—2012年以及1989年調查的地表γ瞬時輻射劑量率結果和變化趨勢見表2。

表2 西藏自治區各地(市)原野γ輻射劑量率 nGy/h
由表2可見,2007—2012年原野γ瞬時輻射劑量率平均值為97.9~134.0 nGy/h,測值范圍為51.6~197.7 nGy/h,西藏自治區的輻射環境水平保持穩定狀態。連續6年平均值與1989年的調查數據相比,偏差約27.5%。
1989年調查組在羊卓雍錯水面進行了宇宙射線測量,該湖平均水深超過 30 m,海拔4 441 m,屬微咸水湖,船只為木船,測量儀器為FJ-202高壓電離室和SG-102環境劑量率儀。2010年西藏輻射站在納木錯開始進行宇宙射線監測,該湖水深平均為33 m,海拔4 718 m,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船只為鐵皮船。測量數據見表3。

表3 1988、1989、2010年宇宙射線監測數據
平均值為149.8 nGy/h時,年劑量為1.29 mSv,約是內地宇宙射線所致輻射劑量的5倍。
從2007—2012年共6年的監測結果來看,西藏自治區7地(市)的原野γ劑量率高于內地的平均水平,但較為穩定,仍在正常范圍內。將6年的平均測量值與1989年調查結果分2組進行獨立樣本的t檢驗,顯著性概率(雙側)為0.099,大于0.05,但小于0.1,表明2組數據的顯著性差異有一定的意義,主要是由于所用儀器不同造成的。
1989、2010年2次宇宙射線的測量差異較大,一是因為測量地點的海拔相差較大,二是所用船只(木船及鐵皮船)及儀器不同,但總體表明西藏的宇宙射線非常強。宇宙射線所致劑量比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高很多(如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宇宙射線電離成分年有效劑量多低于0.22 mSv/a[4],中子成分為 0.020 ~0.023 mSv/a);西藏地區海拔高度平均為4 500 m左右,平均宇宙射線電離成分為1.02 mSv/a,中子成分為0.85 mSv/a。宇宙射線電離成分差5倍左右,中子成分差 40倍左右[5]。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60號出版物對中子輻射權重因子作了修正,考慮到宇宙射線的中子譜,其有效劑量應增加50%,這樣中子成分的有效劑量全國平均值應修正為0.052 mSv/a,使宇宙射線的總劑量為0.29 mSv/a。西藏地區宇宙射線中子成分應修正為1.28 mSv/a,西藏地區宇宙射線致外照射劑量應修正為2.30 mSv/a,這個數值與低海拔地區的總的天然輻射源造成的平均有效劑量(約為2.4 mSv)相當。
從1989年全國原野γ輻射劑量率調查數據中選取有代表性的省(市)進行比較,數據見表4,數值范圍差別不大,均值偏高,宇宙射線明顯偏高(5倍左右)。

表4 西藏與內地省(市)1989年調查數據比較 nGy/h
選取2012年第1季度部分省(市)自動站監測數據[6]進行比較,數據見表5。由于自動站統一采用高壓電離室作為探測器,該探測器對宇宙射線的響應較好,因此數據普遍高于1989年的調查數據。由于西藏的宇宙射線較內地高很多,因此自動站監測數據在所選省(市)中是最高的。

表5 西藏與內地省(市)2012年第1季度自動站監測數據比較 nGy/h
從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2008—2012年期間測量數據來看,環境連續γ輻射劑量率年均值范圍為186.5~190.9 nGy/h,原野γ輻射劑量率平均值范圍為97.9~134.0 nGy/h,都在正常波動范圍內。宇宙射線按平均測量值149.8 nGy/h計算,宇宙射線所致居民年劑量為1.29 mSv/a,為內地的5倍左右。
綜上所述,西藏天然電離輻射水平雖然在原野γ輻射劑量率、宇宙射線方面要高于內地,但仍屬于正常水平。由于西藏自治區地廣人稀,地理、氣候條件復雜,因此建議增加國控點位,多采用輻射環境自動站進行監測,全面掌握和了解輻射環境變化情況;同時設立背景站,為國家提供大量的輻射背景數據。此外,西藏獨特的高原特點,加之每種監測設備的監測射線種類、能量響應等的局限性,現有數據均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西藏的天然輻射劑量。主管部門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以準確地表征西藏地區的天然輻射情況。
[1]全國環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調查總結報告編寫小組.全國環境天然貫穿輻射水平調查研究(1983—1990年) [J].輻射防護,1992,12(2):96-121.
[2]姚可,倪士銀,張天華,等.西藏自治區環境天然貫穿輻射水平調查研究[J].輻射防護,1994,14(4):267-275.
[3]何振蕓,羅國楨,黃家矩.全國環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調查研究(1983—1990年)概況[J].輻射防護,1992,12(2):81-95.
[4]王其亮,胡愛英,何苗挺,等.宇宙輻射所致我國居民劑量與分布[J].放射衛生,1991,4(3):115-117.
[5]朱昌壽.中國人受電離輻射照射劑量份額研究[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1998,18(5):340-345.
[6]環境保護部輻射環境監測技術中心.全國輻射環境質量季報[R].浙江:環境保護部輻射環境監測技術中心.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