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昌炯
杜憲決定砸掉自己的飯碗是1992年。這是她在央視的第10個年頭,3年前,她從《新聞聯播》主播的位置上下來,被調到央視經濟部擔任編輯。
“飯碗還真夠鐵,并不好砸,絞盡腦汁,費盡口舌、筆墨,歷時約4個月才算砸下來。”杜憲在1993年出版的《我在美國106天》一書里寫道。她一直保存著1992年6月的一張工資條,那是她與央視關系的最后憑證。
就在杜憲從央視出走幾個月前,同樣從《新聞聯播》主播轉崗做幕后編輯的薛飛也辦好了他的離職手續。1992年2月3日,農歷大年三十,薛飛孤身一人提著行李箱登上了前往匈牙利的飛機。在那里,他的妻子和一家他與朋友們合開的中國餐館在等著他的到來。
脫離了體制的薛飛和杜憲,就像是從冰山上解凍下來的兩個小冰塊,在獲得自由的同時,不得不獨自掌握自己命運的風帆。在滿是碎冰的海域上,他們會漂浮多遠,會不會很快融化,他們并不自知。
1982年,他們一同入職央視,10年后又同時離開,投身商海,而今又都隱居大學校園,他們的人生軌跡看上去幾近相同,但每個人又有自己不同的波段和頻率。“皓月”和“天蠶”分別是杜憲和薛飛離開《新聞聯播》后用過的筆名,意味深長,暗暗指向他們的人生。
起點
薛飛和杜憲是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77級播音班的同學,也是“文革”結束后北廣統招的第一屆大學生。當時,北廣只恢復了新聞系的招生,共設播音、編采和攝影3個專業。每個專業一個班,3個班加起來剛好108人。
在此之前,薛飛是一名因為不愿上山下鄉而在家躲了一年多的高中畢業生,杜憲是北京人民軸承廠的一名食堂工人,他們都有各自的人生軌道。
薛飛的父親是總政歌舞團的一名職業舞蹈演員,后來又擔任舞蹈編導。受家庭環境影響,薛飛從小就熱愛文藝,高中畢業后最大的夢想就是考取部隊下屬的一些話劇團體,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如愿。
16歲就參加工作的杜憲,在工廠的大食堂里一待就是7年,蒸饅頭、烙餅、煮菜、賣飯,什么都干過。年輕、端莊、人緣好、辦事利索,是她那時留給人們的印象,以至每次賣飯,她的窗口前都會排起一支長隊。她幾乎沒有想過有一天會離開這個擁有一千多人的大工廠。
突然恢復的高考改變了他們的命運。當時正值中國電視事業起步時。央視只有一個頻道,每天從下午6點半開播,晚上10點多結束,節目類型偏文藝,直到1978年元旦《新聞聯播》問世后,內容才漸趨多元。薛飛和他的同學們幾乎都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當作最理想的歸宿,很少有人會想到畢業后去電視臺工作。富有戲劇性的是,這一屆畢業生最終沒有一個人進入中央廣播電臺播音部。
1982年,大學畢業后的薛飛和杜憲一同選中了前來招人的中央電視臺。進入央視之初,兩人即開始承擔《新聞聯播》20分鐘的國內新聞錄制工作。后來隨著老一代播音員趙忠祥、劉佳、呂大渝等人淡出一線,薛飛和杜憲開始挑起了《新聞聯播》的大梁。
《中國電視報》原影視部主任張斌告訴我們,那時的央視環境要比現在簡單、寬松,人的思想觀念也更純潔,個個懷揣一腔熱血,追求上進。《中國電視報》是央視旗下的一份報紙,因為工作關系,張斌對薛飛、杜憲很熟。在他的觀察里,1980年代的央視雖然也要求“講政治”,但意識形態色彩進一步加強則是在1990年代之后。
1980年代是薛飛和杜憲人生中最為耀眼的時期。借助《新聞聯播》,他們成了“文革”后最早的一批大眾偶像。張斌用“近乎一種完美的神話”來形容杜憲。為了采訪她,張斌沒少跟她及她的丈夫陳道明周旋。一次,張斌悄悄順走了杜憲少女時期的一張照片,第二天就接到了陳道明的電話,他大為光火,要求張斌趕緊歸還。
至于薛飛,張斌留存至今的印象是:“他是那種話不多、老老實實,但是非常聰明的人,大學里應該很招女孩子喜歡。”喜歡攝影的薛飛家里有一個暗房,可以沖洗彩色照片,張斌曾整宿整宿地跟他在一起洗照片。
薛飛和杜憲的播音生涯同時結束于1980年代末。兩人不再擔任出鏡主播后,杜憲被調到了經濟部當編輯,薛飛則被調到專題部《神州風采》節目組做紀錄片。為了便于工作,兩人都起了一個筆名,杜憲叫“皓月”,薛飛叫“白墨”。張斌認為,這實際上是單位對他們的一種保護。
下海
Tata是距離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66公里的一個小城,僅有3萬人口,寧靜,安逸,按匈牙利的發音,薛飛稱之為“陶陶”。這里是他新生活開始的地方。
1990年代初,隨著東歐社會主義陣營解體,大批中國人涌入當時與中國互免簽證的匈牙利,以求在該國經濟轉軌之際,大撈一筆。這也便是當時流行歌曲中唱到的“北京的倒爺震東歐”。
薛飛回憶,當時每周都有兩列從北京開出的國際列車將一批批中國人連同他們攜帶的貨物,經莫斯科轉到匈牙利。最后涌入的中國人太多,匈牙利政府不得不臨時做出決定:封閉邊防,禁止中國人入境。
薛飛的妻子及其家人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很早就在陶陶開了一個中餐館。后來,薛飛在國內的幾個朋友通過追加投資也加入了進來,共同注冊了公司,以便做大宗貿易。薛飛趕赴匈牙利時,正值公司各種矛盾叢生。一邊是家人,一邊是朋友,毫無商業經驗的他很難維持平衡,不久也陷入了矛盾的漩渦。最終,飯館被關閉,朋友撤股,落在薛飛及其家人身上的是一大筆債務。最困難的時候,薛飛帶著家人一起在“陶陶”的集貿市場上辛苦地練攤。曾經的“國家喉舌”,這時不得不為生計發出個體戶的吆喝。
杜憲的商海生涯相對要少很多波折。1992年離開央視后,杜憲先是在國際新聞廣播電視交流中心(即“梅地亞中心”)做了一段時間的主持人,拍攝電視片《中國小城鎮》。直到1993年夏,她才真正開始下海,擔任“今日新聞廣告有限公司”藝術總監及“常州先奇影視制作中心”董事長。
張斌說,像杜憲這樣的名人當時很受商家青睞,她本身就是一道招牌。張斌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他見到的下海之初的杜憲:“像往日一樣衣著樸素、提著個菜籃子走進‘梅地亞豪華大廳時,杜憲對立正拉門的服務生還是如往日般地隨和,而不是那種大老板的禮貌或氣派。只是,幾聲‘蛐蛐叫后,她會從菜籃子的籃底,摸出一只BP機。然后到服務臺掏4角錢換成硬幣,排隊去打公用電話。”
離開央視后的杜憲差點還參演了《北京人在紐約》,但由于各種原因,最后杜憲、陳道明一起離開了劇組。作為1990年代最成功的電視劇之一,《北京人在紐約》也給遠在匈牙利的薛飛提供了靈感。通過練攤、開商店等艱苦創業,薛飛的手頭寬裕了起來,他和家人一起在陶陶小城建了一座占地約700多平方米的別墅。擺脫了生計之憂的薛飛開始關注他更感興趣的文化事業。他認為無論從電視市場還是文化道義講,自己都應該拍出一部旅匈華人的電視劇來。
一部名為《多瑙河·黃太陽》的20集電視連續劇由此誕生。薛飛對這部電視劇的期望值很高,從籌資到拍攝再到最后的剪輯,他全程參與。出于市場考慮,他還邀請了陳寶國等明星加入。當時類似的電視劇題材還有《上海人在東京》和《別了,莫斯科》,賣得也都不錯。
可等到《多瑙河·黃太陽》1997年發行時,恰好趕上一些電視臺推出限價政策,被薛飛預估為10萬至20萬一集的電視劇,突然變成了一兩萬元一集。最終,薛飛落下了80多萬元的債務。這在當時不是一筆小數。薛飛至今都很嚴重的煙癮便是在那時候犯下的:“一根接著一根,每天從早到晚都停不下來。”拍攝電視劇慘敗后,薛飛決定回國發展。他把教育培訓當成了再出發的起點。最初,他只是利用自己在播音主持方面的特長,純粹地做技能和職業培訓。但隨著市場轉向,他意識到人們對學歷的看重,開始和學校合作。現在的薛飛,是中華女子學院藝術學院講座教授。
2000年,就在薛飛回國前后,杜憲受鳳凰衛視之邀,重返熒屏,擔任《只有一個地球》、《穿越風沙線》、《尋找遠去的家園》、《永遠的三峽》等專題片主持。然而兩年后,她再次從公眾視野消失。直到2013年,一位網友在微博上曝光了一組杜憲回到母校授課的照片,外界才知道她現在的身份是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副教授。
回歸
和20多年前每晚在萬眾矚目的電視上為國家播音不同,現在的薛飛和杜憲更多地在校園一隅默默為自己發聲。棲身大學校園,使他們身上多了幾分傳承的意味。
薛飛的老朋友張寶瑞告訴我們,這些年薛飛其實有很多機會重返電視臺,他都拒絕了。張寶瑞是中國懸疑小說開山之作《一只繡花鞋》的作者,他記得7年前北京電視臺搞改革時,廣納人才,曾力邀薛飛去做主持人,但薛飛在飯局上當場就婉拒了。
教書之余,攝影、書法、朗誦等都是薛飛的愛好。網絡上流傳著很多他以“天蠶”為名朗誦的作品。張寶瑞還收藏著多年前薛飛送給他的一張CD,里面刻錄了薛飛朗誦的一首詩。在學生隋偉凌眼里,薛飛在中華女子學院藝術學院是男神一樣的存在。
現在的杜憲也一樣埋首課堂,低調、沉默。以前,人們提到陳道明時,會說他是杜憲的丈夫;現在,剛好反了過來,而杜憲似乎也樂意隱藏在陳道明的光環背后,如同那些流失的歲月,寂靜無聲。
雖然遠離公眾視野多年,但薛飛和杜憲并沒有被時光湮沒,任何一丁點兒關于他們的動態,最后都會成為新聞。偶爾還有人在網絡上貼出自己與他們中某個人的合影,以表達某種情懷。
對于往事兩人則都刻意不提。兩年前,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策劃出版“傳媒記憶”書系,曾邀請廣院77級播音班全班同學撰文。負責此書的該社編輯趙麗華在博客中透露,全班學生的回憶稿件中,薛飛和杜憲的文章顯得別具一格:薛飛全文不著一字,內文共3行,以問號和感嘆號為主,逐漸加強,題目同樣是一串標點符號;杜憲則寫得很長、很認真,但也僅僅是回憶了自己后來在鳳凰衛視工作時一次采訪途中的落水經歷,以及瀕臨死亡的那種生命體驗。趙麗華告訴我們,出于多種考慮,這本書后來是內部印刷的,沒有公開發行。
私下里,薛飛和杜憲一直保持著深厚的友情。“幾年前他跟我說,他跟杜憲一個禮拜見好幾次面。”張寶瑞轉述。正直,善良,行事低調,不愛說話,也不愛聊往事,喜歡抽煙——這是薛飛給他留下的多年不變的印象。
張寶瑞曾到薛飛家里去過。那是位于北京東四的一座老舊的大雜院,里面住了很多人。薛飛的家靜守一角,面積不大,布置得很典雅。屋子中有兩樣東西讓張寶瑞記憶猶新,一是帶有佛教色彩的裝飾和擺設,還有就是客廳的墻上掛著一張很大的照片,是薛飛跟同學們的合影,其中有杜憲——那是一個屬于他們的年代,如今被微縮、封存在像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