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京生
自紙幣誕生之日起,偽造鈔票就如影隨形。鈔票技術發展史就是一部防偽史。各國鈔票都集中了其最頂尖的人才和技術,雖然偽造者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但個人或地下組織的力量畢竟無法與國家和正規組織相比,偽鈔與真鈔通常還是有極大的距離。
然而,當國家成為偽鈔的制造者時——它通常只是為了打擊對方金融,破壞對方財政,一國的貨幣發行當局才面臨著真正的考驗和挑戰。
德國的“伯恩哈德行動”
德國偽造英鎊的行動因其主管軍官的姓氏而被稱為“伯恩哈德行動”,但德國檔案中該計劃真正的名字是“安德魯行動”。最早提出發行大量假英鎊來搞垮英國經濟的是狂熱的納粹分子阿爾弗雷德·瑙約克斯。納粹黨衛軍高官海德里希很欣賞這個念頭,并將美元也列入偽造目標。由于當時美、德并未開戰,希特勒否決了偽造美元的提議。
海德里希將這項任務交給了帝國中央保安總局第四局。1942年夏,黨衛軍在薩克森豪森集中營開設了印刷偽鈔的工廠,伯恩哈德·克魯格少校領導偽造工作。納粹為此集中了德國最優秀的雕刻專家、造紙技術專家和數學專家,后者專門負責推算英鎊紙幣的編號規則。
由于沒有合適的紙張,納粹早期造出來的印鈔紙在紫外線下的顏色與真正的英鎊不一樣。直到1943年從土耳其買來英格蘭銀行造鈔的專用亞麻后,才生產出合適的紙張。薩克森豪森生產的假幣分為4個等級:完美的、接近完美的、有瑕疵的和不合格的。德國最初計劃將不合格品空投到英國,可最終還是將之銷毀。完美的假鈔儲存起來供德國間諜在敵國和中立國使用。接近完美的和有瑕疵的假幣成批運往占領區,還有部分假幣分配到中立國的德國大使館兌換成當地貨幣。
德國特工曾專門攜帶一批假英鎊前往瑞士兌換,并大膽地要求檢驗這些英鎊的真偽(他解釋說這些英鎊是在黑市買來的)。經提醒,銀行從中揀出了約10%的“偽幣”,將剩下的全額收下,并為這名特工的“誠實”感謝不迭。印刷精美、質量高超的假英鎊甚至騙過了銀行的資深職員。英國人也是通過偶然機會才發現假英鎊的存在:一位英格蘭銀行職員偶然發現她手中兩張鈔票的序列號竟然一樣。
二戰結束時,薩克森豪森工廠一共偽造了896萬張紙幣,面值達1.34億鎊,英格蘭銀行為此蒙受了巨大損失。當時德國人制造的票面值包括5、10、20、50英鎊,其中5英鎊的占了40%。由于流入市場的該面額假鈔數量過多,英國被迫在1943年停止流通面值10英鎊以下的紙幣,并在戰后更換了英鎊的版式。沿用了兩百多年的白色票面設計被廢棄,代之以安全性更高的彩色凸版印刷。
日本“法幣謀略”的失算
抗戰當中,日本曾以“杉作戰”的名義大規模偽造中國法幣。偽造法幣的念頭來自日本陸軍第九研究所(通稱登戶研究所)主任、陸軍主計少佐(少校)山本憲藏。山本自小就有偽造鈔票的抱負,在“滿洲國”期間,他曾花數年時間詳細研究了中國內地、關外和朝鮮的貨幣流通情況。
1935年11月3日,國民黨政府頒布幣制改革公告,宣布除中央、中國、交通三家銀行外(1936年又增加農民銀行),其他銀行一律不得發行貨幣,同時宣布改銀本位為匯兌本位,禁止銀圓和白銀流通,法幣與英鎊掛鉤,法幣1元等于22.5便士等措施。至此,中國貨幣混亂狀態結束。
法幣制度不僅從上海的外國金融機構中回收了大量白銀,對于偽蒙疆和華北自治運動,及其背后的日本人來說是一個沉重打擊,因為他們手中握有的現銀和地方貨幣無法再在中國流通,從而防止了戰略物資出口資敵的行為。
山本憲藏注意到當時市面上通行的法幣大多為中央、交通兩家銀行所發,印刷廠家為英國德納羅公司華德路公司和美國鈔票公司,這些鈔票的防偽措施主要為水印和暗記,部分美版鈔票中頭像部位夾有紅藍絲線,偽造應不困難。由于當時中國本土偽造貨幣手段落后,民眾防偽鈔意識并不強。
山本回到日本后,直接向凸版印刷株式會社經理兼巴川造紙株式會社經理井上源之丞談他的設想,并就能否造出完美的偽鈔咨詢了井上。井上不僅認為計劃能夠實現且表示愿意全面合作。
山本憲藏立即將整套想法寫成《法幣謀略工作計劃》, 交給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第八課,報告最終被送到當時陸軍大臣東條英機手中,東條親自下令批準實行。為完成偽造法幣任務,山本從參謀本部被調至陸軍第九科學研究所專門負責這一工作。
中國當時有4家銀行可以發行法幣,日本人決定集中偽造中央銀行的法幣,因為該銀行為中國的國家銀行,其法幣具有國家貨幣的地位,即使偽造得質量差一些也不大可能被拒收,而且即使萬一泄露也可打擊中央銀行的信譽。
為達到亂真效果,日本人花費大量精力先后攻克了紙張問題和印刷防偽問題,終于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仿制出了合格的法幣,在日本本土大量印刷。當時法幣印刷成本為每張2到3美分,而日本仿制的法幣印刷成本只有4錢5厘,相當于前者的一半。戰爭期間,日本印制了面值40多億元的法幣,在中國市場上流通得很順利。
然而,日本偽造的法幣完全沒有達到擾亂中國經濟的目的。因為撤退至西南的國民政府在重慶防空洞內建立印鈔廠,大量印鈔自行制造了瘋狂的通貨膨脹,從1937年到1944年,國統區的貨幣發行量增加了100多倍,達1890億元,日本人的偽鈔完全被“稀釋”掉了。山本憲藏最后哀嘆:“中國實在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國家。”
朝鮮無奈的選擇
美國在二戰期間也試圖用偽鈔破壞日本經濟。當時日元使用的桑皮紙加入了若干日本特有的植物纖維,難以在美國仿造。朝鮮和臺灣地區分別流通朝鮮銀行券和臺灣銀行券,紙質與日元相同。最后美國將目光轉到日軍在占領區發行的軍票上。美國曾偽造過日軍在菲律賓的軍票,由于美方沒有公開資料,偽造行動是否成功不詳。
二戰結束后,官方偽造他國貨幣的行動也時有發生。為破壞逐漸走上親蘇道路的幾內亞經濟,法國特工部門曾在60年代專門印制了一批該國偽鈔,質量比在捷克印制的真鈔還好,后者不適合炎熱潮濕的氣候,幾內亞總統塞古·杜爾的頭像不留神會被抹掉。捷克人后來也保留了印版,自己隨心所欲地印刷幾內亞鈔票,在非洲采購物資。
類似情況也在中國發生過。1953年版第二套人民幣的3元、5元和10元券系委托蘇聯代印。60年代初中蘇關系惡化后,市面上發現了由專業印鈔廠生產的偽鈔(編號不符合人民幣發行規律)。最后中國人民銀行被迫在1964年4月15日發布命令,30天內停止流通并緊急收回3元、5元、10元三種面額的貨幣。此后雖及時設計了第三套人民幣,但10元券在全中國斷檔達兩年之久。
然而,并非所有國家制造偽鈔都是為了破壞敵國的經濟。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就開了這樣的先河。1927年到1932年,蘇聯偽造了一批面值100美元的假鈔,它只是為境外特工提供行動經費。
蘇聯之后,不再有以解決經費問題而制造偽鈔的國家,直到朝鮮接過接力棒。1990年代初,蘇東劇變導致朝鮮喪失了外部輸血,1990年代朝核危機爆發,朝鮮武器出口被封堵,它可供換匯的出口物資只剩下假藥、假煙和假酒,而朝鮮傳統的假藥市場——日本,到2000年前后,已全部被擠占,故1994年開始,朝鮮只好大規模出口自己生產的美元。據2007年美國財政部統計,市面上大約有面值5000萬美元的朝鮮版偽鈔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