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鋼構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你問單銀木,他一定會先沏杯茶,沉思10秒鐘,然后緩緩吐出三個字:基本功。
確實,對建筑鋼結構這個行業來說,焊接、澆鑄等基本功是建成高樓大廈前必不可少的一步。20多年前當單銀木手握焊接管第一次焊接上兩截鋼管時,他并沒有想到,此后的歲月里,他竟然需要如此頻繁地拿起無形的焊槍,來彌合人生的今天和明天、企業的現實和未來之間的裂縫。
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創業的他,2000年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股份公司,2003年上市。2008年即在安哥拉接到了一個387億元人民幣的訂單,股份從3元一路飆升到30多元。他成功了,并終于觸摸到人生與事業版圖的擴張軌跡。
2003年10月24日,杭蕭鋼構股票上市之夜,單銀木在慶功晚宴上向全體員工致辭,他說:“盡管十幾年來,公司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我仍然要鄭重地宣布,今天才是我們的創業紀念日。在我看來,歷年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只是為企業打下了認識上的基礎;而我們必須在今天從零開始,是因為我們剛剛才擁有了創業的最基礎條件,那就是一個成熟的公司價值觀……”
積累:從農民到實業家
單銀木是一個在農村長大的孩子。
“記著我們家邊上有一個很大的池塘,池塘邊上是用毛竹茅草搭起來的家,后來我父親把它拆了,建成下面用石頭壘成墻、上面用茅草加油毛氈的家,再后來我長大后和兄弟幾個掙了點小錢,又把石頭墻拆了,換個地方,建成下面是磚墻、上面是瓦片的家。”說起童年,單銀木臉上浮出一絲苦笑。
單銀木掙到的第一份工資,是18歲那年在桐廬與鋼板、切割、電焊打交道的一個工地打工時領取的。當時,他又要拖拉抬運,又要打雜善后,簡直就是技術工的“孫子”。不僅這樣,他剛入門就挨過師傅一頓狠狠地教訓——起因于“偷學”。師傅不肯教,書本上沒有現成的知識,單銀木只好利用一切機會用眼角的余光去“掃”,用大腦的靈光去“悟”。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年后,單銀木的焊接才能脫穎而出;又過了半年,他對鋼結構的創新運用超過了廠里每一個人。
他的勤奮和責任意識引起了廠長的關注,并認為這是一個有潛力的年輕人。隨后,廠長就推薦他去負責一個工地。單銀木在工地上一呆就是3年。這3年是他人生的充電期,使他不僅在20多歲時就懂得了如何協調團隊的人際關系的同時,技術能力也突飛猛進。
20年后單銀木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回憶道:“當時我的同齡人正在盡可能地追求工作輕松,追求在不影響月底工資的情況下,每天‘少做一點,少想一點。而我則在這3年中養成了‘每天多學一點,每天多做一點的習慣。”
在工廠學徒幾年后,單銀木決定自己建工廠辦實業。1985年,他回到老家浙江蕭山,向鄉親們租了幾畝地,領來執照,刻好公章,砌好土圍墻,買來二手設備,招來5個窮兄弟,向杭州一家國有企業買了一臺報廢的電焊機,拉回家,自己買配件修復后,一個破破爛爛的蕭山市金屬構件廠就這樣理直氣壯地上路了。當時的單廠長對窮兄弟們說:“種田啥時是個盡頭?從現在起10年之內,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住上杭州市里的商品房。”大家“嘩嘩嘩”拍手,雖然不是很相信未來,但他們信任眼前這個人。
小廠艱辛地發展著:給啤酒廠做發酵管,給鋼廠做鋼水包,給環保局做環保設備,給水庫做閘門閥門……業務量總是憂喜不定,好的時候大家趕幾十里路去西湖邊吃魚,不好的時候單銀木繃著臉和員工打牌,卻不忘安慰告訴他們大業務明天就會到。
大業務說來就來。1987年3月,一個60萬元的金屬構件工程找上門來,合同簽訂就預付了50萬元工程款。單銀木的第一個反應是:終于有錢了,需要一個體面的辦公樓。于是打時間差,一面做工程設計,一面馬不停蹄給自己蓋了一幢小樓。
然而1987年中國經濟領域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國家緊縮銀根;二是原材料價格猛漲。而單銀木原本的計劃是:等辦公樓建好后工程再開工,隨后用辦公樓到銀行抵押貸款,最后再支付工程材料款。這本是一個完美的、絲絲入扣的流動資金運作周期。但那兩件事扼住了構件廠的咽喉。銀行貸不出款來,材料買不回來,工程不上不下,客戶的怒火幾乎把單銀木烤糊在他的新辦公樓里。
為了“面子”而大丟面子。單銀木痛定思痛,開始思考這種接單型企業的弊端:第一,它無法形成企業規模化生產,總是做不大;第二,它的興衰命脈掌握在別人的手里。他想做產品,能夠進行批量生產以及批量批發的那種產品。
1990年,單銀木便開始與別人合作生產“水泥輸送機”。不久水泥市場不景氣,水泥廠紛紛下馬導致產品滯銷,單銀木嗅覺靈敏,迅速轉向,與杭州鍋爐廠合作成立鍋爐輔機制造有限公司,生產鍋爐鋼架。鍋爐鋼架上馬數月,打火機市場忽然熱鬧起來,于是他又成立打火機廠,生產打火機……
1993年年底,在遞出去的名片上,他已經成為了一個“集團”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單銀木”3個字的背后,有8家企業在排著隊證明這張名片的含金量。
然而,沒過多久,有一位海外歸來的朋友拿著這張名片,“很不懂事”地問了一句話:“貴公司的凈資產有多少?”單銀木一時語塞,回到辦公室叫會計算一算。答案是63萬元——平攤到每個企業,不到10萬元。
單銀木突然覺得很沒面子。8家企業別人都沒有聽說過,那叫什么成功?
他接受了朋友的建議,決定到國外去走一走。
而這一出去,則徹底改變了單銀木今后的道路,也為中國的建筑史增添了一筆濃厚的筆墨。
發展:專情“鋼結構”
1994年,單銀木在日本考察,一個個建筑工地引起了他的興趣:工地上看不到成堆的砂石和成隊進出的混凝土運輸車,沒有飛揚的塵土,聽不到攪拌機的轟鳴,只有高聳入云的吊塔忙碌不停地吊著鋼柱子,和電焊工手中閃爍出的美麗弧光。經打聽,方知這就是風靡西歐與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鋼結構建筑。
“鋼結構,這個陌生而又新奇的概念,就此闖入了我的視野。”單銀木說道。endprint
看準了鋼結構,單銀木說干就干。1994年,單銀木成立杭蕭輕型鋼房制造有限公司(2000年更名為杭蕭鋼構股份有限公司)。他以最快的速度、最便宜的價格賣掉了旗下所有的企業、產品和設備,用一種很堅定的姿態,將“鋼結構建筑”確立為新公司的主營業務。
建筑鋼結構,通俗地說就是以鋼為主體造房子,所有的金屬構件都是通過工廠流水線制造出來,代替一磚一瓦的現場壘砌。在發達國家和地區,鋼結構建筑已占建筑總量的65%以上,成為建筑業的主流。然而長期以來由于鋼材的短缺、工藝的落后、市場高層次需求的匾乏等原因,中國建筑史遲遲未能翻到“鋼結構”的一頁。
10多年和“鋼”打交道的閱歷使單銀木對建筑鋼結構的理解事半功倍,他決定將業務方向定在輕型鋼房,以廠房和超市建設為主,因為輕鋼技術門檻不高,容易進入。
然而觀念的門檻卻很高。“記得當時公司的業務員非常痛苦:既沒有工程實例,也沒有企業實力,大家拎著包,一個單位一個單位地去做陌生拜訪。很抽象,接單很少,大單更是沒有。”單銀木邊抽煙邊笑言。
這一啟蒙就是兩年多。時光如流水逝去,他已經進入了中年。和他幾乎同時起步的浙江商人,魯冠球紅火了,宗慶后出名了,陳金義發達了……而自己還在為企業能不能撐下去感到焦慮。
1997年10月,機會終于撞向了有準備的人。杭蕭輕鋼被邀請參加安徽省“九五”期間第一號重點工程(951工程)——奇瑞汽車發動機廠房的招投標。一標人馬興沖沖地趕往安徽,才發現自己是“老鼠打洞到了貓的房間”——一家號稱“百年輕鋼企業”的世界500強美國公司在座,本土公司形同陪襯,招投標等于走過場。
這是美國公司搶占中國鋼市場的第一戰,該公司總裁副總裁親自帶隊,志在必得。第一輪議標結束,美國公司輕松勝出;隨后傳言美方以4800萬中標,合同已經敲定,只等第二天簽字。數家公司打道回府,單銀木卻決定多留一天,爭取最后一絲希望。
當天夜里他足足抽了4包煙,拿著設計圖絞盡腦汁地算賬。關鍵時刻,單銀木多年積累的關于“鋼”的基本功發揮了作用。深夜12點,他抄起電話給奇瑞方負責人打過去,愿意將杭蕭的投標價再降500萬元。此時,杭蕭的投標價已經比美國公司低了足足800萬元。這是一個不小的數目,負責人答應見面談談。
假如依照杭蕭從前的設計,每平方用鋼量達32公斤,4000萬元的合同就意味著白干。單銀木敲開設計專家的門后就拿著火柴棍比劃起來:怎么調整,怎么改進受力模式,用鋼量如何可減少到每平方20公斤……設計專家一合計,此法不僅節約用鋼量,而且更加安全,大為嘆服,當即做了改進。
太陽升起的時候,一夜未眠的單銀木拿著新的標書和設計圖,精神抖擻地出現在招投標辦公室,和奇瑞負責人推心置腹:你們把合同給美國公司,他們最多只是賺了一筆錢;給我們卻是幫助了一個中國公司的成長,我們終生都不會忘記。而且美國公司拿到工程也是分包給國內公司做,我們保證他們怎么做我們就怎么做,它用什么材料我們也用什么材料,我們還歡迎你們給工程派兩位監理……
就這樣,世界500強的美國公司進軍中國的第一仗,卻讓“煮熟的鴨子”飛掉了,而且掉進了一口毫不起眼的“鍋”里。喜出望外的杭蕭人玩了命地認真對待,“951工程”——當時亞洲最大的單體工業廠房,成了中國新興建筑鋼結構行業“第一張世界級的名片”。又漂亮又便宜的鋼結構廠房成為一時之尚。
杭蕭公司因此聲名遠揚。
未來:打造更安全的棲居所
出于職業的習慣,單銀木對數字有特別敏感。鋼結構建筑,在外行人看來,確似“搭積木”般的快捷和方便;而內行人知道,一切建筑、特別是鋼結構建筑是難以勝數的“數字”的構成,鋼管的選擇、無縫的對接、承壓承重的能力,哪一樣離得開精準的計算和檢測?
然而,有一種數字讓單銀木心痛不已。
據中國地震局統計顯示,自1900年以來,我國歷次地震災害致死人數達到55萬,占全球地震致死人數的53%。究其原因,一是長期以來我國住宅建筑以磚瓦結構或磚混結構為主,建筑物抗震性能不足,被砸死或窒息而死的占地震死亡人數的絕大多數;二是倒塌的建筑物阻礙了道路,嚴重阻礙了震后救援。
還有一種數字讓單銀木焦慮、著急:為了抗震保安全,早在上世紀60年代,歐美和日本就積極推行鋼結構住宅建設。以最早發展鋼結構住宅的美國和日本為例,其鋼結構住宅在房地產市場所占的份額已分別高達75%和71%,而我國還不到1%;鋼結構住宅的設計壽命一般為80年,而實際使用壽命都在100年以上,而我國住宅建筑的平均壽命還不到它們的一半。在日本等國,正是鋼結構建筑抵御了地震的輪番攻擊,使人們的生命財產損失大為降低。而在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的唐山大地震到近年來的汶川、玉樹大地震,雖然有多種的客觀原因,但如果在住宅建設上有所提升或改進,就能讓人民系上更多的“生命保險帶”。
“建筑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世界文豪雨果如此說。單銀木想改寫這本“史書”,他用另一句話表達自己的理想:昨日秦磚漢瓦,今日杭蕭鋼構。
他預言道,21世紀是鋼結構的世紀,也是鋼結構住宅大發展的世紀。
記者問,你這樣傾情于鋼結構住宅,為的是什么?
他喝完杯子里的茶,說道:“生命無價。中國人值得更安全、更舒適的棲居環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