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稚亞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地位不斷提高,政策和市場環境日益優化,文化產業從探索、起步階段,開始進入加速發展的時期。自2004年國家統計局發布《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以來,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現價年均增速超過23%,平均高于同期GDP增速6.6個百分點以上,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初步測算,2013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已達20782億元、占GDP的3.65%。除了經濟總量穩步增長外,文化消費日趨旺盛,社會力量投資文化產業熱情高漲,新興文化產業和特色文化產業呈現強勁發展勢頭,我國文化產業整體呈現出一種蓬勃發展的態勢。例如,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2013年移動游戲市場規模為128.2億元,較2012年增長97.2%,基于新技術的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那么在發展文化產業的進程中,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對于小微文化企業的發展和文化金融合作方面文化部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又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經濟》記者采訪了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吳江波,一探究竟。
新重點:特色文化產業發展
《經濟》:最近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出臺了《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您能否談談出臺《指導意見》主要基于什么樣的考慮?
吳江波:特色文化產業是指依托各地獨特的文化資源,通過創意轉化、科技提升和市場運作,提供具有鮮明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形態。過去幾年中,文化部、財政部圍繞特色文化產業概念范圍界定、發展趨勢、政策需求等方面開展了大量深入的調查研究,《指導意見》集中體現了我們在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的思考和業界的政策訴求。
《經濟》:那么文化部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吳江波:一是要引導各地在文化產業發展上結合各自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二是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利用,生產出承載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更具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更受群眾喜愛的文化產品;三是配合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布局,突出地域特色,避免千城一面,通過發展特色文化產業促進地方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和群眾增收。
《經濟》: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
吳江波: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對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有著重要指導意義。我們著力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從優秀傳統文化符號中提取有價值的素材,將優秀傳統文化特質融入到文化產品中,開發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產品,既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擴大了文化消費,既能保障他們基本的文化權益,又能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弘揚。必須注意的是,我們不只是為了追求文化產業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更要堅持傳承文化、科學發展,在產業發展尤其是園區基地、項目建設中,注重保護原始風貌、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態,突出傳統特點,不搞大拆大建,不毀壞古跡和歷史記憶。
新扶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
《經濟》:今年8月19日,文化部聯合工信部、財政部共同印發了《關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您能否介紹一下小微文化企業在文化產業中的作用和地位?《意見》的出臺對小微文化企業的發展有何意義?
吳江波:近年來,我國小微文化企業迅猛發展,在活躍文化市場、激發產業活力、促進文化創新、增加社會就業、豐富文化供給、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推動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推動小微文化企業發展,文化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在深入調研和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經過反復論證和不斷修改,于2014年7月制定出臺了《關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對三中全會決定“支持各種形式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做了全面部署。這是在國家部委層面,首次發文對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工作進行專門部署,為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明確了目標、方向和任務。我想,這對于凝聚全社會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共識,營造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和輿論氛圍,推動我國小微文化企業健康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企業融資難、成本高也一直是困擾文化產業發展的難題之一。文化部對此有何解決方法?
吳江波: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文化金融合作已經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2014年3月,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它吸納了近年來文化金融合作的經驗與成果,結合當前金融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從充分認識推進文化金融合作重要意義、創新文化金融體制機制、創新文化金融產品及服務、加強組織實施與配套保障四個方面,對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提出了明確意見。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也積極貫徹三部門文件和會議精神,地方政府、金融機構、文化企業積極按照文件的指引推進文化金融合作。山東、湖北、廣東、黑龍江等地出臺了貫徹落實的文件,結合本地實際,提出了若干具體舉措:北京銀行、上海銀行、杭州銀行等銀行機構組建了文化產業專營支行;南京、寧波等地建立了文化金融服務中心;安徽建立了文化產業直接融資后備企業資源庫;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與北京市文資辦簽署了《文化金融戰略合作協議》。可以說,目前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正在建立,這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文化產業發展中的融資瓶頸。下一步,文化部還將繼續著力推進文化金融合作,更好地發揮文化金融助推文化產業發展的作用。
新目標: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
《經濟》:十八大報告指出,擴大內需是我國發展的戰略基點。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形勢下,應該如何擴大文化內需、拉動文化消費,為產業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吳江波:古人曾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表明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即文化消費的活躍是建立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礎之上的。據統計,2012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1214元、農村445元,分別是2005年的2.3倍和1.5倍,但與同等發展水平國家比較文化消費水平仍然較低,在不同收入、不同區域群體之間,文化消費水平、結構和層次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我們除了需要推出鼓勵文化生產的政策,更需要在政策上調動文化消費的積極性,針對城市、農村地區以及新型城鎮化建設等方面,出臺鼓勵和引導文化消費的政策措施。
具體怎么做,一方面我們要推動出臺文化消費主體刺激政策,例如對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給予財政補貼,對部分文化產品予以價格補貼等,促進城鄉居民的支付能力轉化為實際的文化消費,擴大文化消費群體和規模;另一方面要著力改善文化消費條件,加強劇院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各地合理投資興建適合群眾需求的各類文化消費場所,鼓勵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拓寬面向基層的文化產品流通渠道,為促進文化消費提供基礎條件。
《經濟》:能為我們描述一下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嗎?
吳江波:目前,黨中央已經將“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一命題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這是文化產業發展最明確的目標要求。一般認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需具備這樣幾個特點:一是產業規模較大,占GDP的5%以上;二是發展較快,市場需求高;三是就業涵蓋廣;四是關聯度大;五是節約資源和能源。因此我們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努力擴大文化產業自身總量規模,更要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拉動效應,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綜上,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以培育和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任務,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這也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目標所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