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旭晨+左陽
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各行各業基本都進行了深入的改革,市場經濟逐漸在各個產業和領域被確立。可是在少數幾個領域,改革卻遲遲不能深化。教育行業是我國改革力度最小、程度最淺的領域,其教學、課程、專業設置等工作至今還在沿用陳舊的計劃經濟模式。招生指標、專業設置、學生考試、教師評價、投資建設、人員管理等方面還遠沒有實現市場化,大部分高校本身還都是事業單位。可以想象,如果國家電網、中國移動、北京燃氣、國航還都是事業單位,那么我們的社會會是什么樣子?
目前,改革已經到了深水區。十八大以后,進一步深化改革,就是要啃各種難啃的硬骨頭。目前,國家已經啟動了教育去行政化的改革步驟,開始了啃這塊硬骨頭的第一口。下一步就應該在人才培養、教學領域進行深入的改革。只要是以就業為出路的課程、專業、學制,都應該確立需求導向、社會評價和市場關系的基本原則。
教學課程不能是某些學者、官員所謂的“專家組”就給確定了的,要讓社會各界都成為決策者。古詩詞本來就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在社會生活中使用也非常多。但近年卻被逐漸減少和刪除。可近日習總書記一句指示,第二天教育行業就表示要增加古詩詞的比例,這足以說明當初的刪減是多么的草率和荒謬!
專業的設置不能忽視社會需要,必然要以行業、產業、專業技術類型和社會經濟結構為基礎。設置專業不能再是理論學者和教育官僚的壟斷權力,而應該向全社會和用人單位開放,讓他們成為決策者之一。應該組織專門的專業委員會,其中社會和企業代表應該成為大多數,共同或者主導設定專業。
學生學業和教學工作的評價,也不能再是教育官僚和教師的天下,必須要讓社會代表和用人單位成為最終的評價人,學位委員會應該以社會代表和用人單位為主要成員。教學好不好,學生好不好,要由社會說了算,而絕對不是老師和官僚說了算的。
教育是一國之本,教育改革是一個長遠之路,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更不是可以等待和拖延的事情。對于2015年的700萬畢業生來說,深入的教育改革是來不及了,只能采取一些快速的措施以解緊急危局。對于這一年的困局,破解之道,唯有提高畢業生技能水平一條道路,這也是深化改革的必經之路、即行之路。提高畢業生技能的具體方式,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具體措施,主要有三:
一是學科改革。深入貫徹黨和國家關于職業教育改革的精神,提高對于技能學科的重視,大力發展技能學科,將技能學科提供到學術理論學科同等、甚至在某些領域還要更高的地位。工作技術、工作流程、工作能力、工作模式等技能也是科學,也是復雜的技術體系。只有認識不到這些是科學的人,才會像當年把管理當作經驗、不當作科學的人一樣,忽略它們。技能學科是社會學科、行為學科、管理學科、工程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比專業技術學科還要復雜的軟科學體系。不給技能學科一個合理的地位和名分,就不能建設完整的社會科學體系。
二是課程改革。必須要立即開展課程改革。各種實用技能應該被列入各種必修、選修的課程之中,應該充足地提供給學生去學習,鼓勵他們學習和掌握。邀請企業和用人單位的主管、專家來擔任教師,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育和訓練。對于2015年來說,要大力邀請社會企業進入學校,開辦此類課程、或者承擔此類課程的教學工作。要給予社會專家同等待遇,讓他們按照社會實際需求去設計課程的門類、時間、內容和考核標準。要組織由社會代表為主體的評價體系、考核機構,對于此類課程進行有效、實用的測評和考核。有關的學分、學點要按照工作模式設置、工作實況進行考核和頒發。
三是政策改革。就業政策是決定和影響學生就業的根本瓶頸。就業政策涉及招生、就業、人員聘用、考核發證、場地配套、資金支持等各方面的內容。不僅要鼓勵教師和專家開發工作技能,開展技能學科的建設,還要鼓勵申報技能學科的論文,支持學生的選修。要鼓勵學校聘用校外人員牽頭、協助有關課程的建設和教學,甚至聯合社會和企業共建院系和就業促進機構。要支持學校設置新的專業、學制,與用人單位聯合辦學,尊重用人單位的需求,以社會需求為主導,讓用人單位成為裁判員。學校應該在職業教育和學生評價方面充分放權,學會當學生,擺正位置,把自己充分放到一個服務機構的身份上,重新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心態。
我們要充分貫徹深化改革的有關精神,充分深化教育的社會服務意識,全面樹立市場模式,讓社會成為買方、成為上帝。要把最基本的工作技能、綜合素質扎扎實實地做好、教好、考好,為社會和各個用人單位輸送一些合格的、有用的現代化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