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強
近年來日趨嚴重的人口、資源壓力與環境污染等問題不斷倒逼京津冀三地聯動發展。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戰略隨著霧霾天氣的日益嚴峻也被提到國家層面。以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作為優先領域,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合作重點,除了加強行政層面上的頂層設計和破除體制壁壘之外,京津冀一體化的關鍵和實質問題在于三地產業間梯度轉移,對接協作,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機制。因此,京津冀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必須遵循產業發展和轉移的客觀規律,充分發揮本地比較優勢,進行合理的產業分工,錯位發展,優勢互補,梯度協作,以經濟一體化帶動區域全方位一體化。
合理的產業梯度轉移對整個區域內經濟結構的整合、優化、升級有著推動和促進作用。
從第一產業來看,首都經濟圈范圍內,河北是農業大省,其中,廊坊市、衡水市、唐山市的第一產業在GDP中所占比重分別為5.28、4.69、9.06,在首都經濟圈范圍內占有優勢。由于北京、天津受第一產業資源開發空間狹小、勞動力成本上升等不利條件的限制,高耗能、勞動密集型的糧食種植業相比河北,處于劣勢地位。從成本收益角度衡量,由于京津地區地價、勞動力成本都高于河北,因此,將第一產業大部分轉移到河北是合理的選擇。此外,將農業生產大部分集中到河北地區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經營,從而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和商品化水平。
從第二產業來看,三省市共同有優勢的產業有食品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延壓加工業。對于這些有共同優勢的產業,京津冀三地應聯合協作,擴大產業規模以提高市場占有率和區域整體競爭力。此外,應根據產業之間的梯度,合理分工。北京應選擇最具優勢的電子通訊、生物制藥等行業進行重點發展;天津在機械制造業、化學制品制造業等方面為主導產業大力發展;河北在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食品制造業等方面最有優勢。對于有優勢但不具備大規模發展的行業,應進行產業轉移。例如,盡管北京和河北在建材工業上都有優勢,但該產業在北京的發展空間就不如河北,應轉移到河北,這對兩地的產業結構升級都有助益。
從第三產業來看,由于先天資源稟賦和省市經濟功能定位不同,京津冀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有較大差異,從高到低呈北京—天津—河北的順序。從2012年的數據來看,第三產業在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GDP中的占比分別為:76.85%,47.75%,35.3%。從巴黎、華盛頓、東京等世界其他首都圈發展經驗來看,首都經濟圈對其周圍城市第三產業的帶動作用會越來越強。通過進一步發展三地間物流和交通條件,將批發、零售、餐飲等傳統服務業由京津轉移到河北,使京津兩地集中更多資源用于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同時,轉移出來的勞動密集型傳統服務業帶動河北當地就業。
產業轉移與生產要素流動是密切相關的互動關系。勞動力要素方面,勞動力就業結構、素質結構和流動結構是產業結構演進的一個重要因素。新產業的移入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轉移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使勞動力從勞動報酬率低的農業等產業轉向勞動報酬率較高的產業,為二元經濟結構向一元經濟結構轉變提供支持,進而提高落后地區的城市化水平。從京津冀三省市的實際情況來看,河北的勞動力數量多,但勞動力素質相對較低;京津兩市則相反。京津可通過將一些對勞動力素質要求相對較低的產業生產基地轉移到河北,研發機構留在京津,這樣降低京津產業生產成本的同時,解決了河北大量剩余勞動力問題。
資金要素方面,產業轉移為加強資金地區間流動以實現資本利益最大化的趨利性提供了客觀條件。由于北京的資金密集度已非常高,相對于天津和河北,資金的使用效率和增值能力較低。因此,只要有具備發展前景的產業轉移到津、冀兩地,北京的資金會流向津、冀,以獲得比北京本地更高的收益。
技術要素方面,產業轉移帶來的產業結構升級是推動技術進步的巨大動力。產業梯度轉移的一大意義就在于,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為產業的技術升級創造了有利經濟環境。北京是我國許多技術創新的發源地,科技實力較強,天津和河北可通過技術入股等方式進行合作,以增強區域間可見轉化和產出。從地方財政預算內科學事業費支出這一指標來看,北京市用于提高技術方面的投入最高,天津次之,但也僅僅為北京科技投入的1/5左右,河北省各地級市的科技投入總體而言比京津都相差甚遠,省內情況來看,石家莊市、唐山市、滄州市的科學事業費在河北省各市中支出較多,都在1000萬元以上,其他城市則不到1000萬元。因此,在技術要素方面,北京有著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優勢,天津市以及河北各市應圍繞北京,開展技術創新方面的合作,并將已成型的技術創新成果應用于實際生產中。
在河北省圍繞京津的區域,有24個貧困縣、200多萬貧困人口,集中連片,與西部地區最貧困的“三西地區”相比,處在同一發展水平,被稱為環京津貧困帶。
環京津貧困地區由于承擔了保持生態環境,保障首都水源的功能,所以在區域合作中處于特殊的地位。產業轉移對改善該地區情況有重要意義。這是因為當地要想謀求發展,必須立足本地優勢,在農產品生產、加工業等方面與京津加強合作,將輸出農產品、勞動力跟引進外資、人才和技術相結合,努力建成環繞首都的生態屏障與水源涵養基地、農業產業轉移基地,充分利用首都市場、物流、科技等方面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