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泰
《水滸傳》是江湖的百科全書,江湖藝人通過《水滸傳》的故事第一次把江湖生活展示給讀者和聽眾, 使得后世讀者第一次得知宋代已經有了新的含義的江湖的存在。“水滸”的故事還把宋代江湖人的生活奮斗和理想展示給讀者看,把他們的成功與失敗展示給讀者看,因此研究《水滸傳》最應該關注的就是江湖。沒有江湖游民的出現,就不會有“水滸”的故事,江湖因為江湖人而存在。《水滸傳》就是描寫了宋代及作者所生活時代的江湖。
《水滸傳》是中國最早的通俗長篇小說之一,所探討的是一個古代文學問題,但是,水滸問題也是非常當代的問題。魯迅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就曾經講過,現在人們還喜歡閱讀《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是因為社會上還有“三國氣”和“水滸氣”。什么是“三國氣”和“水滸氣”呢?考察魯迅先生的意思,就是指“流氓氣”。“流氓”這個詞,現在有明確的貶義,而且內涵和外延都不很清晰,為了減少爭議,我在《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中指出,是“游民氣”,或說游民性格和游民意識,也就是今天我所要講的“江湖氣”。因為社會上還有江湖氣,所以這些小說和由它們改編的戲曲和電視劇一些情節和情緒還能挑動許多觀眾內心的隱秘情結,因而受到較為廣泛的歡迎。
一、江湖:游民生活的空間
我們經常說的江湖有三個意義。第一是大自然中的江湖。江湖作為一個詞在先秦就已經出現,最初的意義就是指江河湖海。這是最原始的意義。第二是文人士大夫的江湖。這個江湖偏重其人文意義,是文人士大夫逃避名利的隱居之所。如果在爭名奪利的斗爭中,或者失敗了,或者厭倦了,他便全身而退,向往一個安靜的所在,這個所在往往被稱為江湖。第三是游民的江湖,也是現在經常活躍在口頭的江湖。這種江湖充滿了刀光劍影、陰謀詭計和你死我活的斗爭。
《水滸傳》中第二十八回十字坡的黑店老板張青、孫二娘在請武松吃飯的時候,這三個人就說:“江湖上好漢的勾當,卻是殺人放火的事”,兩個押送武松的公差聽得都驚呆了,只是下拜。武松還安慰他們說“我等江湖上好漢們說話,你休要吃驚,我們并不肯害為善的人。”大家想一想,在那個宋代,衙門里的公差什么壞事沒有見過?什么壞事沒有干過?什么丑惡的事沒有聽說過?這就是連公差聽了都感到恐懼的“江湖”。
這種“江湖”最早出現在南宋及南宋以后“水滸”系列(指以寫宋江集團故事為主的眾多文學作品)和《水滸傳》中,在這些文學作品之前還沒有人大量這樣使用過這個詞。此前那些文藝作品中所提到的“江湖”往往是文人士大夫的江湖,或者是原本意義上的江湖。明確地把江湖看成是好漢殺人放火、爭奪利益的地方,應該說是始自《水滸傳》。
這種江湖是干什么的呢?它是游民覓食求生的場所,游民脫離了宗法網絡、一無所有,他們為最基本需求——生存而奔走奮斗。他們空手練空拳,全憑個人心智、力量和勇氣、膽量以求生存、安全和發展。因此,這個江湖沒有了士大夫江湖的與世無爭的氣度,這里不僅要“爭”,而且在“爭”的時候沒有了主流社會中的“爭”所應該遵守的規則。游民的江湖是被主流社會打壓的隱性社會。主流社會是顯性社會,由統治者與士農工商構成,主流社會的人們按照統治者所確定的規則公開活動。江湖是不為主流社會的人們所知的隱性社會,它通行的是另外一種游戲規則。江湖人員的構成大多被統治者視為異類甚至匪類,它的規則又與統治者所允許的規則大相徑庭,因此它被主流社會打壓與排斥就是極其自然的了,自然江湖也就處在潛伏和半潛伏狀態。
一般說來,江湖不是有形的組織,只是一種松散的存在,然而江湖中確有有形的組織,這種有形組織也是秘密的,譬如秘密會社、幫會,另外,各種各樣的武裝團伙、綠林山頭等等也都是有形組織。如《水滸傳》中梁山泊、二龍山、少華山、清風山、對影山等就是有形的,可是游民奔走覓求生活之路卻是一個無形的江湖。宋代往后,越是靠近現代,這種有形的秘密組織的類型就越多。但是江湖所涵蓋的遠遠不止這些。這些都是從事非法活動的游民,江湖中還有一種從事合法活動的游民,比如說評書的、唱戲的、走江湖賣藥看病的郎中,他們并不干非法活動,而且他們的服務往往還是生活在主流社會中的人們所必需的。但在統治者眼里,這些游走江湖的人絕非良民,也是必須提防的異類,有時甚至通過監督或制定嚴厲法律,把他們的活動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如明初的洪武時期。
從總體來說,江湖是無形的,但是江湖人能感覺到它的存在。我們從《水滸傳》中也看到江湖確實存在。我下面列舉幾個例子。比如說,林沖發配到了滄州,在一個酒店里,酒店主人向他介紹說俺這村中有一個大財主,姓柴,名進,此間稱作“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喚作“小旋風”。“江湖上都喚作小旋風”這句話值得注意,“小旋風”是柴進的一個綽號,我想柴進跟主流社會往來的時候,向達官貴人、文人學士遞名帖的時候,絕不會寫上“小旋風”三個字,因為這“小旋風”三個字只是屬于“江湖”的。從這里看出江湖確實是有的,江湖上的宋江見到柴進要稱小旋風,晁蓋、王倫這些人見到柴進,或柴進見到他們,也都可以用小旋風這個綽號溝通交流。然而在主流社會絕對不行,而且主流社會的人們視有這類綽號的人物為匪類,是被打壓的。統治者要想打壓某人,也往往要給他起一個江湖綽號。清風寨的知寨劉高一心陷害宋江,抓住宋江之后,宋江自稱張三,是個良民,到這里來是做買賣的。而劉高想把他斷成盜賊,于是在給宋江做檔案時,把他稱為“鄆城虎張三”。有了綽號,一看就是江湖上的人,而江湖人就離土匪不遠了。
江湖上他們互相聯系還有一種秘密語,這就是江湖黑話。江湖黑話在《水滸傳》中已經初露端倪,但不是很多。到了明朝,特別是明代中葉以后,一直到清代,黑話、秘密語呈現出泛濫狀態。光是天地會的會內“海底”中所記載的秘密語有數千條之多。《水滸傳》中還不算多。比如下拜叫“剪拂”( 因為“拜”的發音近于“敗”,在江湖人看來不吉利),跌坐在地下他叫“塔蹲”等等。
這是江湖黑話。只有江湖人用,用于內部溝通。二十多年來,由于寬松,人們也厭倦了“文革”中革命話語的貧乏,在語言上好奇,便從通俗小說和社會下層流行的一些江湖黑話、秘密語中吸收詞匯,如“大腕”、“大款”、“走穴”之類的江湖黑話成為十分流行的詞語。很多外國青年習中國語言時,與江湖藝人接觸比較多,認為這些才是流行于中國民間的活語言,很是認真地學了許多,他們辛辛苦苦到中國來學習中國語言,結果學了一嘴流氓話走,還自以為是得到了中國語言的精粹。江湖上還有自己的輿論和道德評價。這種例子很多,大家讀《水滸傳》就經常看到。梁山好漢經常說到,不能干某件事,否則要吃江湖好漢笑話。這就是屬于江湖輿論。江湖有自己的道德評價和價值標準,與主流社會不同。
江湖還有自己的信息渠道,有了事情很快就會在江湖人中傳揚開來。例如林沖上了梁山之后受到王倫的排擠打壓,這件事江湖上很早就知道了。我在一篇文章中說,好像江湖也有自己的媒體似的,一些事情傳播得非常快,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江湖是江湖人也是游民生活的空間,而游民流動性非常頻繁,所以有點事情、有點消息傳播得特別快。從諸多方面來看,我們可以確知,江湖并不是虛擬出來的,不是藝術家的創造,而是在生活中現實存在的。
二、江湖因江湖人而存在
如果有人非得問江湖到底是什么,到底在哪里,我就說江湖在城鎮,也在鄉村,在熱鬧的繁華的市井,也在荒寒閉塞的山野,在四通八達的道途,也在湖光縹緲的湖海。也就是說哪里有江湖人的身影,有江湖人在那里為生活而奮斗,哪里就有江湖。
《水滸傳》中許多地方寫到了江湖,如東京桑家瓦子里有說話人在那里演說《三國志平話》,鄆城縣的勾欄里有白秀英到那里去演唱諸宮調,渭州街頭有打虎將李忠在那里打把勢賣藝,揭陽鎮上有病大蟲薛永在那里耍槍弄棒以博衣食。這些地方因為有了江湖人的奮斗便成為了江湖。從空間上來說,市井、鄉村、道路、湖海都可以是江湖,也都可以不是江湖,關鍵在它是不是江湖人活動的場所。
什么是江湖人呢?是不是生活在城鎮的下層民眾,我們經常稱之為市井細民的呢?我說不是,更不是蜷曲在鄉村的宗法農民。其根本的差別就在于江湖人是流動的,市井細民和宗法農民基本上是不流動的。評書藝人中流傳著一首描寫他們生活和心態的開場詩《西江月》中說:“一塊醒木為業,扇子一把生涯。江河湖海便為家,方丈風濤不怕。”從這個江湖藝人自述詞《西江月》的上半闋就可以看出來,江湖人是“處處無家處處家”的。而市井細民和宗法農民是不流動的,不會聽了書、看了戲,就跟著江湖藝人走了,也可能有,但那只是極個別的追星族。
在宗法社會中,大多數人(主要是農民)是穩定地生活在他所在的土地上的。但能夠流動起來的卻并不只是被迫脫序(脫離主流社會秩序)的游民,還有士人和商人。自春秋戰國以來,士人流動便成為經常的現象,并有“游士”群體的形成。后來國家統一局面形成,士人雖然不能像春秋戰國時期那樣流動了,但是他們要出仕做官,就要游學、游宦。作為預備官吏的文人士大夫是統治階級的一個組成部分,統治者靠他們來統治中國。中國總的說來,統一還是歷史的主流。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了流動起來的文人士大夫。游宦制度,不僅在政治上保證了國家統一,而且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文人士大夫們把文化從先進地區帶到落后地區。在文化傳播過程中,游宦的文人士大夫起了決定作用。古代考核官吏的指標中,教化是很重要的一項,一些負責任的官吏一般都要抓文化教育,這就必然導致當地社會文化習俗的變化,一些野蠻的原始遺留必然被逐漸淘汰,這樣的例子,歷史上多有記載。所以說,文人士大夫的流動不可能把他們打造成江湖人,更不會構成顛覆主流社會的“江湖”。
游商雖然不能跟游宦相比,但商人作為“四民”之一,他們流動的經商活動,在歧視商人的古代中國,不會受到主流社會的有力支持,但是也不會受到特別打壓。個別朝代對商人有些打壓現象,這與當時社會生產力低下有關。如漢初、晉初都有“賤商令”,漢初不允許商人穿絲乘車,晉初下令,商人要穿兩樣鞋子,一只黑,一只白。這種情況畢竟比較少, 最根本的在于商人通過流動去追逐比農民、手工業者高得多的收入。流動滿足商人對財富的追求,他不會冒著生命的危險和主流社會對著干。所以說商人不會大量地流入江湖。絕大多數游民還是由破產的宗法農民構成,他們才是江湖的主體。
三、《水滸傳》是江湖人的百科全書
《水滸傳》是江湖的百科全書,江湖藝人通過《水滸傳》的故事第一次把江湖生活展示給讀者和聽眾,使得后世讀者第一次得知宋代已經有了新的含義的江湖的存在。“水滸”的故事還把宋代江湖人的生活奮斗和理想展示給讀者看,把他們的成功與失敗展示給讀者看,因此研究《水滸傳》最應該關注的就是江湖。沒有江湖游民的出現,就不會有“水滸”的故事。前面說過江湖是因為江湖人而存在,《水滸傳》就是描寫了宋代及作者所生活時代的江湖,我認為《水滸傳》小說產生于明代中葉靠前期一點,所以說書中所寫的江湖生活也包括了明初的江湖。
《水滸傳》小說及相關的戲曲說唱等文藝形式,在中國下層社會里普及了江湖知識。《水滸傳》不僅反映了江湖人的生活,而且被江湖人奉為圭臬。作者用生動的故事形象,說明了當時佞幸專權、武官受壓、吏人沒有出路、正義不能伸張,展示了官場的腐敗、社會的黑暗,從而肯定了梁山好漢的聚義造反的合理性。這是在中國思想史上和文化史上沒有出現過的事情。在此之前,所有的文字著作中沒有出現過正面歌頌敢于抗上、敢于武裝造反的例子。作為社會主流的思想意識——儒家思想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孔子就反對犯上作亂,其他思想意識學派如道家、佛家也都是主張人們應該各安其位的。像《水滸傳》正面歌頌這種游民造反的文藝作品是不多見的,基本上可說沒有。
《水滸傳》還通過它所創造的話語影響受眾。書中許多話語成為流行語,活躍在后世人們的口頭,甚至成為人們認識社會和行為的指導。例如“好漢”這個詞唐代就有,可是那時多指讀書人,而《水滸傳》中專指的是綠林英雄。這種詞義被后世人們普遍接受。《水滸傳》之后,人們便稱那些勇武有力、敢于作奸犯科又稍有點義氣的人為“好漢”。過去我們碰上劫道的,你不知道怎么稱呼他為好,現在就可稱之為“好漢爺”了。又如攔路搶劫、入戶偷盜,總覺得不是什么好事情。有了《水滸傳》的智取生辰綱的故事,人們知道“不義之財,取之無礙”這個短語,而且在《水滸傳》的語境中這句話是正確的。于是,凡劫人財者,無不以此為說。這“不義之財”是誰定的?反正由強取者定,實際上它就成為“強盜邏輯”。其他如“聚義”、“江湖”、“招安”、“上梁山”、“逼上梁山”、“替天行道”、“成甕吃酒,大塊吃肉”等等,它們既反映了游民的思想意識,也表達了他們的向往。
《水滸傳》中的江湖是豐富而生動的,在其受眾中有極廣泛的影響。魯迅所說的我們的社會有“水滸氣”、“三國氣”,這固然是由多種原因所造成的社會存在,不能否認《水滸傳》的廣泛傳播也是其原因之一。清代學者錢大昕在《正俗》中說,“三教之外,還有一教”, 那就是“小說教”。極言小說對于民眾思想影響之大。現在也是如此。因此通俗藝術的作家們更應有社會責任感,更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