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春 井店鎮衛生院,河南省安陽市 456300
原發性高血壓病是臨床常見疾病,并且隨著生活方式改變而趨向年輕化,高血壓最終導致靶器官心、腦、腎損傷,發生較為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對群眾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顯著降低了生活質量。在防治高血壓方面,傳統醫學早已經在廣泛應用,比如天麻鉤藤飲已經得到認可,筆者對天麻鉤藤飲在輕度原發性高血壓病治療中應用進行總結,報告如下。
1.1 入選標準 西醫入選標準: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聯盟1999年制定高血壓診斷及分級標準[1]:輕度高血壓(Ⅰ級)收縮壓140~159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張壓90~99mmHg,年齡40~70歲,病史<3個月未應用過任何降壓類藥物。同時排除腎性高血壓、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繼發性高血壓及合并有嚴重肝、腎、神經、精神等系統疾病。中醫入選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肝陽上亢證,包括頭痛、眩暈、面紅、急躁易怒、脈弦等主癥及失眠、口苦、舌質紅、苔黃等次癥。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3年5月診治的符合入選標準輕度原發性高血壓186例,其中男106例,女80例,年齡41~70歲,平均年齡59.6歲;病史1~3個月,平均
2.1 個月;伴有高脂血癥98例、糖尿病26例。將186例輕度原發性高血壓分為中藥組96例,常規組90例,兩組病例在年齡、性別、病程、伴發疾病上無差異,具有臨床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中藥組:采取天麻鉤藤飲加減,方用:天麻、鉤藤、石決明、桑寄生、杜仲、川牛膝、茯苓、黃芩、梔子、知母。肝腎陰虛、舌紅少苔加石斛、生地;肝火旺者加夏枯草、龍膽草;陽亢風動者加白芍、蒺藜等;舌質紫黯、病久有淤者加當歸、桃仁、紅花;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溫服,30d為1個療程。
1.3.2 常規組:采用口服卡托普利片25mg,2次/d,30d為1個療程。
1.4 觀察內容 觀察兩組病例治療前、后采取坐位3次測血壓平均值包括收縮壓(SBP)、舒張壓(DBP),統計并進行比較。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11.0,以(±s)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中藥組96例,常規組90例均順利完成1個療程治療,中藥組用藥后無明顯不適,常規組8例出現不同程度咳嗽,頭暈、面紅等不良反應,對兩組病例治療前、后血壓進行統計比較,血壓均顯著下降,經統計學比較P<0.05有顯著差異性;兩組治療后血壓比較P>0.05,無顯著差異性,兩組降壓效果相當,具體見表1。
原發性高血壓屬于祖國醫學“頭痛”、“眩暈”、“眩冒”等范疇,發病機理多為肝陽上亢,肝、腎兩臟為主要病位,精血同源,肝藏血、腎藏精,由年來體虛,陰津不足,腎陰不足,肝失濡養,肝失柔順,心失所主,氣血失和,陰陽失調,氣郁化火,肝陰不足,肝陽上亢,氣機升降失常,肝屬風木,主升主,風火上擾,陽亢風動,故頭痛、眩暈。清火熄風、平肝潛陽為治療法則。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比較(mmHg,±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比較(mmHg,±s)
項目 中藥組治療前 治療后SBP 165.9±12.8 135.6±10.2 168.5±13.4治療后常規組治療前84.9±5.8 138.3±10.8 DBP 95.6±8.2 85.2±5.3 96.8±6.2
天麻鉤藤飲是《雜病證治新義》(胡光慈所著)之方[3],方意是補益肝腎、清熱活血、平肝熄風功效,方中天麻,乃肝經氣分之藥,治風之神藥,《本草綱目》云,取天麻、鉤藤平肝熄風功效為君藥;石決明具有性味咸平,平肝潛陽功效,更助天麻、鉤藤平肝熄風之力;牛膝《本草綱目》云“走而能補,性善下行”,引血下行,而為臣藥;桑寄生、杜仲補肝腎、強筋骨;黃芩、梔子清肝經之熱,瀉肝之上擾之火……諸藥合用標本同治、平補兼用,共達清火熄風、平肝潛陽功效。
通過對中藥組、常規組效果觀察,中藥組在治療中能夠達到和常規組應用降壓藥物同等降壓功效,并且無應用降壓藥物出現副作用、不良反應,總之,在原發性高血壓特別是輕度高血壓防治中應用天麻鉤藤飲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血壓,降低高血壓并發癥和避免了應用降壓藥物不良反應。
[1]王宏獻.天麻鉤藤飲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2):338-340.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治療高血壓病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3.
[3]譚海彥,邢之華,劉衛平,等.天麻鉤藤飲對高血壓病患者血壓及血清 GSH-PX的影響〔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4,10(2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