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慶友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康復中心,湖北省孝感市 432000
周圍性面癱又稱面神經炎,是指莖乳孔內面神經受壓或面神經本身的炎癥所引起的面神經核及周圍性面神經損害,為尋求最佳治療方法,筆者在臨床實踐過程中采用針刺聯合手法治療周圍神經面癱40例與對照組38例針刺配合TDP照射治療對比,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選78例周圍性面癱均為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康復門診患者,按患者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對照組38例。治療組40例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65歲,平均年齡35.6歲,病程最短3d,最長36d,平均7.8d。對照組38例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67歲,平均年齡36.2歲,病程最短5d,最長44d,平均7.2d。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無顯著差異,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采用針刺配合手法治療。主穴:患側攢竹、陽白、四白、地倉、頰車、牽正、翳風,對側合谷[1]。隨證加減:鼻唇溝變淺加迎香;舌麻味覺消失加廉泉;鼻唇溝歪斜加承漿;流淚加睛明。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選取穴位后常規消毒,用毫針面部穴位淺刺,翳風、合谷垂直進針,留針25~30min,1次/d,7d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隔休息2d,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手法推拿:運用揉、按、摸、拿一指禪推法作用于頭面部及頸項部。患者仰臥位,醫者坐于一側,先推印堂至神庭,繼之用一指禪推法配合摸法與按揉法,自印堂依次至睛明、陽白、魚腰、太陽、四白、迎香、下關、頰車、地倉、人中等穴,往返推之1~2遍,面部溫熱感為度。囑患者頭偏向健側,拿揉風池、肩井,按揉合谷,最后按肩井。
1.2.2 對照組:采用針刺加TDP照射治療。針刺方法同治療組。TDP照射:穴位選頰車、迎香、牽正、人中,每穴位照射5min。1次/d,7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2.1 治療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療效標準。痊愈: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面部肌肉功能恢復,表情肌運動時左右兩側對稱,口眼、額紋、鼻唇溝等完全恢復正常;好轉: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表情肌靜態時左右對稱,口眼、額紋、鼻唇溝等癥狀基本恢復正常;未愈:口眼歪斜、面神經麻痹等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
2.2 治療效果 治療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結果經統計學處理,P<0.05,兩組差異有顯著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周圍性面癱是臨床一種常見病與多發病,發病原因多數是脈絡空虛,感受風寒,或是肝腎陰虛,風陽上擾;西藥尚無特效藥治療,中醫可通過針刺、面部推拿、TDP照射穴位等方法,提高神經興奮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營養代謝,加速局部肌肉、神經功能的恢復。
現代研究表明,針刺能消除局部缺血水腫,對周圍性神經損傷具有明顯的再修復作用[3],翳風穴屬三焦經,為手足少陽經交會穴,可疏風通絡,配合合谷可祛風散寒,增強療效。針刺翳風可直接刺激面神經及其分支,改善局部循環,迅速減緩神經水腫,解除神經壓迫,使面神經和表情肌功能恢復正常[4],手法推拿具有疏通經絡、改善氣血的作用。面癱的治療重點是促進面部筋脈的氣血運行,故推、按、揉面部諸穴并配合擦法,既可溫經通絡、行氣活血,又可緩解面部痙攣,改善面部血液循環。研究表明,針刺配合手法治療周圍性面癱可明顯提高療效。
為獲得最佳治療效果,囑患者在治療期間注意面部保暖避風,保證充足睡眠時間,忌熬夜打牌上網,忌生冷及辛辣食物,注意口腔衛生,保持心情舒暢。
[1]陳寧.血壓對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影響初探〔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1):11-13.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4.
[3]劉勝,王思廣,董捷.針灸電診斷分型法治療周圍性面癱〔J〕.中國針灸,2002,22(7):453.
[4]謝怡琳,吳炳煌.吳炳煌教授治療周圍型面癱經驗特析〔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1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