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虹 劉春宏
(江蘇省化工設計院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210014)
目前在我國,水力失調是采暖系統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它不僅使部分用戶室內溫度過高,部分用戶室內溫度過低,而且可能造成較大的能源浪費。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將建筑模型簡化思想應用于采暖水力計算,鴻業暖通設計軟件在采暖水力設計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由于雙管制系統可以實現變流量控制,有利于節能,因此室內采暖系統多采用雙管系統,當系統正常運行時,熱網各熱用戶在運行中會出現水力失調現象[1]。如圖1所示,在供熱系統中,由于各環路的作用壓力與該環路本身所消耗的壓力之差不平衡;靠近主干線入口端的散熱器內熱媒所通過的路途短,壓力損失小,有較大的剩余壓力,環路中熱媒流量就會偏大,從而超過實際所需要的值;遠端散熱器內熱媒所通過的路途長,壓力損失大,通過遠端環路上的熱媒流量就會減少,從而會出現有的環路過熱、有的環路不熱的水平失調現象。熱水供熱系統中,管段的阻力損失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ΔPy、ΔPj分別為沿程阻力損失、局部阻力損失(Pa);ly、lj、lzh分別為沿程阻力管段折算長度、局部阻力管段折算長度、計算管段折算長度(m);R為比摩阻(Pa/m)。
圖1 上供下回式雙管采暖系統
在布置熱水采暖各并聯環路時,應從水力平衡方面著眼,合理選擇各支、立干管的管徑,并相應調節各個并聯環路上的控制閥門,使各環路間的壓力損失接近平衡,且管道的流速都在經濟流速及經濟比摩阻下,從而消除各環路間冷熱不均現象。
當采用雙管上供下回采暖系統時[2],建筑上層散熱器過熱,下層散熱器過冷,通過上下層散熱器的熱媒流量相差較大,就會產生垂直失調,其主要是因供回水立管中熱水密度差異而造成,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ΔP為自然循環作用壓力(Pa);h為各層散熱器中心距總回水管的距離(m);ρ供、ρ回分別為供、回水密度(kg/m3)。
建筑物高度相差懸殊,自然循環作用壓力ΔP相差大,這時可在建筑物散熱器的進水管加裝溫控閥,利用恒溫閥閥頭中的感溫元件來控制閥門開度的大小,當室溫升高時,感溫元件因熱膨脹壓縮閥桿使閥門關小,減少流入散熱器的水量,降低散熱器以控制室溫;當室溫下降時,感溫元件因冷卻而收縮,閥桿彈回使閥體開大,增加流入散熱器的水量,恢復室溫。溫控閥的調節作用能改變系統的總壓差。
綜上所述,以圖1為例,計算模型選定為樓層數為3的上供下回雙管系統,建筑樓層高為3m,系統設計供回水溫度為95/70℃。在計算模型中,認為每個用戶熱負荷需求是相同的,即流量相同,各工況下,將各用戶回水溫度的微小差異忽略,認為所有用戶回水溫度都是相同的。
將計 算 模 型 合 理 地 簡 化[3-4],每根立管的總熱負荷則通過單根立管的熱水總流量為:
根據《實用供暖工程設計》附件5-2《室內熱水采暖系統管徑計算表》查得R=33Pa/m,供回水立管管徑均為DN20。在室外各環路即建筑物入口處采暖供水管路(或回水管路)上安裝平衡閥或其他水力平衡元件,并進行水力平衡測試,立管理論分析如圖2、圖3所示。
圖2 雙管采暖系統立管水力平衡分析1
圖3 雙管采暖系統立管水力平衡分析2
通過第1層與第2層并聯環路的壓降不平衡率為:
式中,ΔPⅠ、ΔPⅡ分別為1樓、2樓的阻力損失(Pa)。
對于垂直失調通過設置適當的恒溫閥預設壓力值,來保證各環路阻力平衡。
鴻業軟件集當今國內外同類專業軟件的優點于一身,實現計算繪圖一體化,經過多年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以其貼近設計人員的思路、高智能化、高自動化而受到廣泛好評。以圖1所示的管道連接方式為例,在鴻業水力計算程序中可以設定流速、比摩阻或管線承擔的負荷為依據,如圖4、圖5所示。
圖4 供暖系統形式
圖5 參數設置
按上述各式編制后,程序自動計算其管徑、系統的阻力和不平衡率,計算結果如表1~表3所示。
根據GB507369—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設計標準,要求通過各種措施使并聯環路之間的壓力損失相對差額不大于15%。計算結果滿足要求。
表1 采暖干管輸入
表2 采暖立管參數(以立管N1為例)
表3 采暖系統不平衡率(以立管N1為例)
通過調節系統水力平衡,為保障水暖供熱系統的高效、穩定、節能、舒適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既滿足了工程設計和規范要求,又實現了供熱水力系統的舒適性和節能性。
[1]賀平,孫剛,王飛,等.供熱工程[M].第4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李寶林.關于室內供熱高低樓層比例失調的分析與供熱系數調整[J].黑河科技,2001(1)
[3]王海英,盧建津,張于峰.雙—雙管室內供暖系統水力平衡性分析[J].煤氣與熱力,2002(2)
[4]劉永鑫.供暖系統質調節運行參數與失調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