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毅
(廣州供電局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510620)
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的有關要求,專項規劃必須進行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
城市電網規劃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專項規劃,其實施將對環境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電力設施一旦建成,遷改需花費巨大的經濟代價。為使電網規劃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土地總體利用規劃、城市生態廊道規劃,提高電網規劃的可實施性,節約土地資源并扭轉電網建設的被動局面,廣州供電局會同廣州市規劃局于2003年共同開展了《廣州市城市高壓電網規劃》的編制工作。2006年3月,廣州供電局針對《廣州市城市高壓電網規劃》,在全國率先組織開展了城市電網規劃環評工作。2007年5月,廣州市“十一五”城市高壓電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作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在全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試點項目之一,獲得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審查通過。規劃環評的實施,盡可能避免了電網規劃可能涉及的環境問題,提前預防規劃實施后可能造成的不良環境影響,以多方位的技術手段,協調經濟發展、電網建設與環境保護的相互關系。
隨著城市電網的快速發展,單個輸變電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已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其局限性也日益顯現。項目環評是在規劃布點及線路走向基本確定后,僅針對單個建設項目所涉及的范圍進行評價,范圍相對較小,主要關注噪聲、電場、磁場等環境影響要素是否達到相關標準。
電網規劃環評區別于輸變電項目環評,主要關注區域范圍內多個建設項目的綜合環境影響、環境問題的識別、宏觀影響分析,分析電網規劃項目的顯著性累積影響。規劃環評在規劃決策階段的提早介入,能較好地解決長期的、區域性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因此,具有較高的客觀性和前瞻性。規劃環評與建設項目環評的區別如表1所示。
為實施可持續發展及生態文明戰略,充分考慮電網規劃可能涉及的環境問題,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協調城市電網建設與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及環境保護的關系。
(1)早期介入原則:電網規劃環評原則上應與電網規劃的編制工作同步開展,充分考慮電網建設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在變電站布點和電網廊道規劃中盡可能做到對環境影響的最優,實現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有效前移。
表1 規劃環評與建設項目環評的區別
(2)整體性原則:在電網規劃環評的編制過程中,應將電網規劃相關的城市規劃有機地整合其中,如環境保護規劃、水土保持規劃、自然保護區及風景區規劃等。電網規劃環評不應僅是規劃變電站和規劃線路的環評,還應關注電網規劃總體布局及其實施對促進城市發展、保障城市供電等有利社會效應的總體最優,避免或緩解電網建設與環境影響間的矛盾,客觀地評價電網規劃、社會經濟效益和環境影響的關系。
(3)廣泛參與原則:合理利用規劃環評的編制機會,結合項目評審的實施經驗,就電網規劃的編制征詢各相關政府行政審批部門的意見,鼓勵和支持公眾參與,以增加電網規劃的可實施性,避免在實施階段產生顛覆性的意見。
(4)可操作性原則:電網規劃環評應根據項目環評的操作經驗,結合先進技術手段,選擇簡單、實用、經過實踐檢驗可行的評價方法,確保規劃的評價結論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
遙感技術是從遠距離感知目標反射或自身輻射的電磁波、可見光、紅外線,對目標進行探測和識別的技術。遙感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地理信息獲取手段,不需要與物體、區域或現象接觸,能夠快速、全天候地獲取地面信息。遙感技術為電網規劃環評提供的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地面水體、植被類型及其分布、土地利用類型及其面積、生物量分布、葉面積指數及葉綠素含量等。
地理信息系統可實現遙感圖像/圖形數據、測量數據的采集與輸入,并對所采集的數據進行編輯,實現數據操作運算、信息查詢檢索和信息綜合分析,輸出全要素地圖、專項規劃圖、統計圖等,為城市電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提供了核心的技術支持。地理信息系統在建立和分析地理對象之間的拓撲關系上具有強大的優勢,因此,可以用來分析電網規劃布局與影響區環境要素的空間作用關系。
整理已收集的遙感圖像、土地總體利用規劃圖、環境敏感區域圖、城市規劃圖等基礎資料,并完成數字化處理,最后對全部數據作統一處理,以帶地理信息的柵格影像為底圖,疊加上電網規劃的各種信息,即可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疊圖分析。采用疊圖法進行城市電網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可以方便地進行城市電網規劃與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的相符性分析,與環境敏感區域、城市生態廊道的相互關系分析,并可以方便地估算規劃實施造成的生物量損失,明確地標識城市電網采用地下電纜的范圍。廣州電網規劃環評的實施情況表明,疊圖法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提高了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效率,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
運用矩陣法將電網規劃目標、指標以及規劃方案與一系列環境因子或社會影響因子分別列在一個表格中,從而識別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一般在表中縱向列出規劃項目的建設活動,橫向列出受影響的目標,由此組成規劃項目與環境的矩陣,再給出每一種工程活動對環境因子影響的權重,就形成兩者之間的定性和半定量的評估。
城市電網專項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范圍相對于單一輸變電項目的評價范圍要大得多,以廣州為例,電網共覆蓋10個市轄區和2個縣級市,轄區總面積為7 434.4km2,若用常規的1/50 000、1/10 000的地圖表示其評價范圍,將對報告附圖編制造成極大不便;若縮小出圖比例,則其準確性、清晰度將大為降低。利用遙感影像圖表示評價范圍能有效破解這一難題,遙感影像圖既能準確表示評價范圍(因其比例尺可以隨圖形變化),又可以呈現評價范圍的地形、地貌、地表物等環境狀況,能在報告書中直觀展示環境的具體現狀。
在電網規劃環評中,如何分析兩個或多個不同輸變電項目(常見于架空線路)對同一個環境系統和環境保護目標的疊加影響是重要的評價內容之一。地理信息系統具有強大的圖層分析功能,可通過選擇不同的圖層進行疊加,實現將不同輸變電項目對某一環境要素的影響范圍和程度進行疊加,以直觀形象地描述多個輸變電項目對環境要素的影響,分析電網規劃布局與區域環境要素的空間作用關系。
環境敏感點是環境影響評價的焦點所在,對于城市高壓電網規劃而言,其主要立足于宏觀角度,由于在宏觀規劃編制初期,規劃站址和線路走廊難以完全明確,無法參照建設項目環評那樣進行具體、細致的現場踏勘,這就使確定規劃可能涉及的環境敏感區域存在一定困難。通過運用疊圖法,疊加環境敏感區域與電網規劃后,可清晰地判定環境敏感區域與電網規劃的相互關系,評價規劃對環境敏感區域的影響,初步判定規劃可能造成的生物量損失,為后續電網規劃選址選線或規劃變更提供數據支持,實現了環境影響評價從微觀到宏觀的轉變。
土地總體利用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城市生態廊道規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電網規劃的變電站點與線路走廊的選取是否與上述規劃相符,是電網規劃是否可行、規劃能否實施的重要條件之一。采用電網規劃與上述規劃的疊加,可以方便地判斷變電站用地的性質、與城市規劃及生態廊道規劃的相符性,據此采取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
“十一五”期間,廣州電網完成基建投資共220億元,變電站數量由2005年末的176座增長到249座,主變容量由2 887萬kVA增長到5 346萬kVA,110kV及以上線路長度由2 899km增長到5 348km。“十一五”期間,新增變電容量2 360萬kVA,獲得可研批復總容量3 059萬kVA,特別是2010年亞運年,完成可研批復主變總容量1 008.1萬kVA、新增主變容量1 078.5萬kVA。經濟發展,電力先行,電網的發展為廣州的城市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但是,如此大體量的電網建設對社會的影響不僅僅在于對經濟的推動,其對于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同樣需引起我們的重視。運用矩陣法,可對規劃的每個輸變電項目進行社會與環境影響分析,并加以評價,給予規劃決策者較全面的決策依據。在電網規劃環評中,主要運用矩陣法從2個方面對規劃項目進行評價:環境因子影響識別和環境影響性質分析。
綜上所述,在開展電網規劃環評時,應根據電網規劃的特點、規劃區域的環境資源現狀、規劃實施的環境限制性因素、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結果等,在規劃層面全面考慮電網規劃對環境的影響,制定相應的環境影響預防、減緩、恢復措施,使電網規劃實施后能滿足國家及地方相應環境保護標準和規劃環評設定的環境影響評價指標的限值要求,最大限度減輕電網規劃實施對環境的影響。同時,通過制定跟蹤監測機制、評價計劃,對規劃實施的環境影響進行跟蹤監測及監督,保證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有效性。
[1]彭應登,王華東.戰略環境評價與項目環境評價[J].中國環境科學,1995,15(6)
[2]鞠美庭,朱坦.國際戰略環評實踐追蹤及中國對規劃實施環境影響評價的管理程序和技術路線探討[J].重慶環境科學,2003,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