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和+楊春香


今年8月下旬,保定市市長馬譽峰去涿州蹲點調研,帶回一張老照片(右側照片),交由保定市檔案館作為館藏永久保存,并指示:與當事人見面,全面細致地了解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保定市檔案局領導對此事非常重視,責成相關工作人員具體落實此事。
9月10日,檔案局工作人員,專程前往涿州和淶水,與涿州當事人張富貴(楊永潤之妻,88歲)及其女楊春香和淶水當事人李殿和(原淶水城建局局長,81歲)見面,并就照片的背景情況,進行了錄音采訪,并帶回該張老照片和楊永潤撰寫的回憶錄《回憶戰爭年代走過的路》。
在李殿和老人家的相冊里,存放著許許多多的照片。但有一張照片是他的心愛之物,每年的那一天,他都會拿出來慶祝一番,這張照片記錄著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
照片的時代背景
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夕,經過充分準備,中國共產黨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中央機關食堂,召開了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全會著重討論了黨的工作重心的戰略轉移:黨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城市,即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問題。強調從現在起,黨的工作重心應該由鄉村轉向城市,實行由城市領導鄉村的工作方式。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另一項重要工作是確定黨在全國勝利后的一系列基本政策,規定了黨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的方針政策。
在中國革命轉折關頭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這次會議描繪了新中國的宏偉藍圖,確定了新中國的大政方針,為促進和迎接全國勝利的到來,為推動和發展新中國的各項建設事業,保證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從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論上作了充分準備,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隨著黨的工作重心發生轉移,中共中央的辦公機構開始由農村走向城市。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告別西柏坡乘汽車前往北平。出發前他說:“同志們,我們就要進北平了。我們進北平,可不是李自成進北平,他們進了北平就變了,我們共產黨人進北平,是要進行繼續革命建設社會主義。”他對周恩來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我們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毛澤東把進北平說成是“進京趕考”,這是一個十分形象的比喻。為迎接新的即將到來的革命任務,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諄諄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進京趕考”正是對這兩個“務必”的形象注解。
毛澤東一行人共乘坐11輛小汽車和10輛大卡車出發離開西柏坡,車隊駛出太行山,順利地通過了平山、靈壽、行唐、曲陽縣境,進入華北大平原,由于路不好走,當天沒能趕到保定,天黑之前,在唐縣淑閭村宿營。24日上午,車隊出發,中午到達保定。下午三點,車隊離開保定繼續北上。經徐水、定興、新城(高碑店)來到涿縣,此時已是夕陽西下時分,隊伍按計劃在涿縣住下。3月25日凌晨兩點多,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首長出現在涿縣火車站站臺上。他們改乘火車,拂曉時分抵達北平清華園站,進駐香山。
這張老照片的拍攝時間是1949年3月26日,就是原淶涿縣人民武裝部成員為黨中央毛主席由西柏坡遷往北平做好途宿涿州城內保衛工作的合影留念。
安全保衛任務萬無一失
根據楊永潤回憶錄和李殿和老人回憶,1949年3月23日上午,淶涿縣委書記王成俊親自組織召開縣委、武裝部(同一個黨支部)支部黨員大會,會上他嚴肅地宣布“我們要執行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一是縣委會和武裝部今天要把室內外清理打掃干凈,然后全部搬到縣政府食宿辦公。二是武裝部負責保障涿州境內鐵路沿線的安全工作。大家誰也不要問這是為什么?”隨即,大家按照王成俊書記的指示,卷起鋪蓋,拿上印章,搬到縣政府。
3月24日上午,武裝部楊永潤部長,遵照王成俊書記的指令,召開了城關區大隊長李文章、教導員付德生和本部全體人員會議,具體交代24日、25日兩天保衛任務。第一,嚴格控制城外周邊村內所有頑、偽、敵、特和嫌疑分子的一切行動,必須指定專人監控,這項任務由政工股長劉增成,帶領區大隊的付德生、劉奎、鄭蘭珍、王凱仁、李芳春,分別深入各村具體落實。第二,做好沿線鐵路線的安全保衛工作,要做到萬無一失。從24日下午兩點開始,以涿州火車站為基準,向南一百根電線桿,向北到永樂火車站北頭,鐵路兩側,每顆電線桿,分別由三名政治堅定可靠的民兵,背向鐵路,面向外看守,不允許任何人、任何動物接近鐵路。明確紀律:誰也不要問這是為什么?所設崗位,要像釘子一樣堅守。除如廁,一律不準離開。如遇意外,及時妥善處理,絕對保障安全。
保衛工作得到嚴密的組織實施。指揮部以淶涿縣武裝部部長楊永潤為首,及三名股長、區大隊長組成。吳曉和在機關守候上級、縣委書記王成俊的指示,收集兩條戰線有關情況,傳達領導指示。首先是摸清地形地貌。由李殿和跟隨作戰參謀郭凱,于23日下午到涿州火車站南北方向的東西兩側,實地勘察地形地貌、涵洞、橋梁、電桿根數等有關情況,及時向楊永潤部長匯報,供領導部署參考。兵力布防:每根電桿由3名民兵背向鐵路,固定看護。計1200名民兵,每10根電桿為1個班,每100根電桿為3個排,1個建制連。計4個連,12個排、40個班。干部配備:班、排、連各設正副職1人,即正副連長8人,正副排長24人,正副班長80人。干部計112人。總兵力為1312人。均由城關區人民武裝大隊部選調,并搞好政審。在本轄區范圍內巡回看護,股長李廷芳、郭寶魁、區大隊長李文章、作戰參謀郭凱各負責所帶連隊檢查督導。以上部署,形成兩道強大的兵力保護網,勝似銅墻鐵壁,保證萬無一失。這兩項工作分別落實到了(下轉第26頁)(上接第18頁)人頭上。從24日下午兩點到25日上午12點,22個小時全體干部和民兵嚴格堅守崗位,認真負責,圓滿的完成了這次的安全保衛任務,沒有出現任何紕漏。
照片的誕生
3月25日吃過午飯后,王成俊書記宣布結束所有保衛工作,各回機關工作,武裝部立即撤回所有崗哨,并通知所屬歸建。
26日下午,看到《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大字標題報導“昨毛主席、黨中央抵平”消息后,王成俊書記在吃晚飯時,在飯堂方才告訴大家,我們騰房、作保衛保密工作,就是為毛主席、黨中央由西柏坡遷往北平,路過涿州,住在咱們機關做好保障工作。昨天早飯后,毛主席、黨中央從涿州火車站乘火車去了北平。
大家聽后都非常高興,楊永潤部長說:“咱們騰房給毛主席、黨中央住,又保衛毛主席、黨中央安全去了北平,是我們一生的光榮,應該慶賀,咱們武裝部要照張合影留作紀念。” 那時候他們既不掙工資也沒有經費,為了永遠牢記這一天, 就通知司務長從今天開始,每人每頓飯少吃點兒,把照相的錢省出來。這張照片是由涿縣城內唯一的一家照相館在武裝部門口拍攝的,總共花費晉察冀邊幣2萬元(折合人民幣2元左右)。這是李殿和老人1948年參加工作后第一次參加執行這樣光榮任務,也是有生以來第一次照相,感到非常榮幸,所以他一直把照片珍藏在身邊,每年3月26日這一天,他都要拿出照片,仔細端詳一番,和子女在一起吃頓飯,給孩子們講述為毛主席站崗放哨的幸福感。
采訪當天,李老詳細敘述了擔負毛主席夜宿涿州安全保衛任務的全過程。同時,還應我們之邀,介紹了他參加革命的經歷。李老身體健康、記憶清晰,敘述中還哼起了當時流行的革命小調。采訪結束時,李老同意由楊春香將底片帶回保定,沖洗放大后,照片交由檔案館永久保存。該照片十分珍貴,真實反映了當時毛主席途經涿州并夜宿的歷史經過。保定市檔案館已將該張老照片和楊永潤撰寫的回憶錄《回憶戰爭年代走過的路》和口述采訪錄音一同作為珍貴檔案資料收藏入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