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興谷+管其乾



“我們要共同記住北上抗日宣言發布地石峰這個中國歷史不能忘記的紅色地標村,并以《北上抗日宣言》所倡導的民族統一戰線精神,團結一致,振興中華”,北上抗日宣言發布地福建永安市小陶鎮石峰村001號榮譽村民安孝義說。
臨危受命 軍團改編
在北上抗日宣言發布地石峰紀念館展板上的中革軍委舊址彩圖前,永安市委黨史研究室特邀申蘇研究員、三明市申蘇先進個人安孝義告訴筆者:1934年7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核心區域開始全面進攻。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為了擺脫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的困境,減輕敵人對中央蘇區的壓力,決定以紅七軍團組成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
7月初,紅七軍團在瑞金經短時間的整編,擴充為6000余人,以尋淮洲為軍團長、樂少華為政委,粟裕為參謀長,劉英為政治部主任,曾洪易為中央隨軍代表。
為配合北上抗日,中共中央在印刷條件極為困難的情況下,趕印了《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告農民書》、《中國能不能抗日?》及《擁護紅軍北上抗日運動口號》等宣傳材料。共160萬份,供紅七軍團北上沿途宣傳和散發。
為了協調紅七軍團北上抗日,中革軍委還命令紅九軍團撤離廣昌驛前、白水(后稱赤水),掩護紅七軍團北上抗日。
紅九軍團由電影《從奴隸到將軍》的原型、建國后中央軍委認定的解放軍36個軍事家之一羅炳輝擔任軍團長,軍團政委蔡樹藩、軍團政治部主任黃火青。
據《燕江紅旗》記載,紅九軍團先頭部隊從清流方向的沙蕪鄉來到永安境內的安砂鎮,稍作休息后,進入羅坊鄉,1934年7月9日,進入小陶鎮西北面的垇頭、牛益坑、高漈坑、石峰一帶。10日下午,沿棗溪、小溪到向小陶推進,迅速占領湖口、麟厚、小陶本鎮,及其洪砂、桐林、大陶口、大陶洋各村,并派部隊推進菇田警戒。
7月6曰晚,以紅7軍團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隊6000余人,從瑞金出發,秘密東進,經過長汀、連城,于7月15日進入永安市西南部的小陶鎮石峰村及其洪砂、小陶一線,與先期到達的紅九軍團先頭部隊會師。
根據隨軍沿途散發傳單的規定日期,紅七軍團在石峰村及洪砂、小陶一線發布了《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我們是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等4部宣言書。至今在石峰村依然保存有紅軍原創標語80條并一幅紅軍抗日漫畫,其中60%以上涉及北上抗日,如“全中國抗日的工人、農民、士兵團結起來,實行對日作戰”、“擁護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等等。
“甲戌年六月初四,紅軍從連城上余方向,經高漈坑嶺來到石峰村,他們挑來很多擔子,打開箱子里面都是紙,見人就發,有的還在墻上寫字”,今年89歲的石峰村老人管灶隆回憶說。
集結小陶 宣言發布
在北上抗日宣言發布地石峰紀念館的展板上,掛著一幅石峰村全景圖和一張北上抗日先遣隊一路挑來的傳單《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照片,安孝義告訴筆者:永安的紅土地,多次留下紅七軍團的光輝足跡。1934年4月8日,紅七軍團十九師與紅軍獨立第九團進軍到永安城外會合,對永安縣城守敵形成強大包圍態勢。4月18日凌晨5時,解放永安縣城的總攻開始,經過艱苦的戰斗,下午一時許,紅軍第一次把勝利的旗幟插上了永安城頭。此戰殲敵1000余人,俘虜敵官兵2000余,繳獲大量的軍需戰略物資,并活捉國民黨縣長林家木。
紅七軍團這次執行北上抗日任務,又兵臨燕城。北上抗日先遣隊和紅九軍團在石峰村及洪砂、小陶一線會師后,經小陶鎮的麟厚、冷水溪、大小吳地等地,再往寧洋縣的香寮后,突然揮師永安境內,18日到西洋。紅七軍團一部占據永安城郊黃歷、桂口,兵臨城下,19日形成對永安的包圍。
另外,紅九軍團后衛部隊于7月16日從清流嵩口、沙蕪塘出發,19日進入永安羅坊、安砂、曹遠,22日全團到達永安城郊,至此,兩大軍團對永安城形成鉗形包圍。就當時的兵力而言,再次攻占永安城乃輕而易舉,但為了迅速北上,兩大軍團對永安城圍而不攻,23日下午,紅九軍團后續部隊撤離永安,前往西洋宿營,24日,紅九軍團到達大田桃源。
據中央黨史研究室一部主編的《今日長征路圖集》記載,1934年7月21日,北上抗日先遣隊和紅九軍團一部經上京、蓮花崎直抵大田城西白巖山,當日占領大田縣城。
據安孝義提供的史料介紹,紅軍攻占大田后,繳獲步槍10余支、無線電臺和電話機各一部、食鹽萬余斤。北上抗日先遣隊和紅九軍團,在大田縣城駐扎了3天,指揮部設在西門原育智小學。紅軍進駐縣城之后,張貼布告、刷寫革命標語,分發傳單,進行抗日救國宣傳,開展了一系列活動。無數群眾圍觀紅軍貼在城門上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布告》。
據《今日長征路圖集》記載,1934年7月25日,北上抗日先遣隊分兩路進入尤溪縣,一部從大田縣烏厝坪進入尤溪縣四科亭,街面霞尾、古跡口,到達蔣坑;一路從大田縣奇韜、東佳等地進入尤溪坑里,兩路紅軍6000多人于蔣坑會師。
7月29日,紅七軍團在樟湖坂渡過閩江,勝利實現了中央賦予的北上抗日第一步計劃。
按原定計劃,紅七軍團渡過閩江之后,應北上浙西去皖南,但中革軍委突然改變計劃,電令紅七軍團占領水口,威脅并相機襲取福州,以調動圍剿中央蘇區的敵軍。8月7日晚,紅七軍團向閩侯縣城發起猛烈攻擊。國民黨軍憑借堅固工事拼死扼守。8日晚,紅七軍團受挫向閩東轉移。
北上抗日先遣隊歷時6個多月,途經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省的國民黨統治區,行程5000多公里。最后在安徽譚家橋遭敵重創,余部在劉英、粟裕率領下,繼續堅持三年游擊戰,后改編為新四軍。宣傳了抗日主張,擴大了紅軍和共產黨的影響。
東線防御 保衛蘇區
在北上抗日宣言發布地石峰紀念館的展板上掛著一幅小陶戰斗示意圖,安孝義告訴筆者:紅七軍團和紅九軍團還先后在大田、尤溪繳獲了敵人大批食鹽和炸藥,“中央要求我們運往蘇區。軍團五六千人,每人都背上十幾二十斤食鹽,負重都很大。返回的線路和出發的線路,基本一致”, 紅九軍團老戰士王振祥在1988年的回憶錄《漫談抗日先遣隊》中說。endprint
紅九軍團護送紅七軍團在石峰、洪砂和小陶一線會師,并發布《北上抗日宣言》,出征北上的“東線行動”驚動了國民黨當局,蔣介石和東路軍總司令蔣鼎文不明先遣隊意圖,于8月初,敵第四縱隊第3師、第9師、第83師分別占據小陶鎮堅村、吉口、小陶、桐林、湖口,及大陶洋盆地。對紅軍進行“堡壘對堡壘”戰術。
8月6日,紅15師(即少共國際師、系紅一軍團補充師)由石城、寧化、清流到永安安砂,并進入洪田鎮的馬洪、東坑、生卿、苦竹一線,占領了有利地形。8月5日至9日,紅一軍團主力由連城的四堡經嵩口坪進入羅坊、半村、垇頭、石峰、上坂、留山、大窠等村莊。
8月12日,小陶戰役在石峰峽衙嶺拉開序幕。劉戡部下一營兵力從桐林沿小路上石峰衙嶺。紅軍一個營的兵力在石峰村老人吳洪龍的帶路下,出陳坑,經黃垇、泗州峽,轉上衙嶺、切斷敵人的退路。經一番激戰,殲敵一營,活捉了敵營長梁振文,并將其押到紅軍指揮部。此戰曾載入1934年8月20日227期《紅色中華》。
衙嶺戰斗后,紅軍調遣兵力,沿山路向流坑方向推進,正在這時,敵軍另一個連抄小路,爬上紅軍側背后的白粉山頭,架3挺機槍向行進中的紅軍戰士瘋狂掃射,紅軍傷亡慘重,被迫退回衙嶺北側。戰斗從上午10點開始,敵我雙方,都派了增援部隊,一直激戰到下午3點左右結束,敵我傷亡各300余人。這次戰斗,敵軍還出動了飛機配合轟炸。
18日、20日、21日和22日,紅一軍團與敵軍分別在大陶洋與洪田鎮交界處的石蓮山、矮嶺、大行貴山一帶進行了激戰。其中,尤以20日在矮嶺主峰陣地的爭奪戰最為激烈,雙方肉搏六、七次,相持9個小時。石蓮山、矮嶺及大行貴山之戰,敵我傷亡各500余人。
據《天殤:紅色抗日先遣隊殉難始末》記載,8月22日,歷經了千辛萬苦的紅九軍團進到了永安西部石峰地區,宿營后,羅炳輝對彈藥食鹽完整無損地運送到永安極感興奮,并且立即向中革軍委發了情況報告。中革軍委喜出望外地回電:“紅九軍團宜迅速地向朋口地區行動……”,中革軍委派遣紅五軍團接應,在朋口的數千民運隊的幫助下,戰利品完整無損地交到軍委兵站。
8月23日下午,紅一軍團完成了中革軍委關于“阻敵于永安、連城、朋口之間”的任務。紅一軍團全部撤出小陶、洪田地區,經石峰、安砂、清流,徑往江西。
小陶戰斗之后,敵兩個師沿姑田、連城方向,向長汀進攻,紅一軍團重由江西秘密運動到汀州,在汀州與連城交界處的文芳,運用運動戰,消滅了敵第九師一旅又一團的兵力,取得了中央機關主力紅軍長征前夕對敵反擊戰的重大勝利。1934年10月,紅一軍團踏上了千難萬險的長征之路。
英靈不朽 深情緬懷
在全國惟一的紅軍廟,安孝義告訴筆者:烈士的鮮血染紅了石峰村及其小陶戰斗區域的紅土地,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永安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永安市委黨史研究室對石峰村的歷史進行了挖掘、考證,通過尋訪參戰老人,采寫了相關歷史資料刊載在《燕江紅旗》等史籍上。
2006年春,石峰村發現了80條紅軍標語及一幅紅軍漫畫,其中60%以上的標語涉及北上抗日,為尋訪石峰村的紅色歷史,時任石峰村黨支部書記的管培德、黨員管樹本等,在時齡80歲的石峰村老人吳盛隆帶領下,先后深入白粉山、衙嶺等紅軍戰場,尋找紅軍墓,最后在白粉山找到了7位烈士犧牲地,為紀念犧牲在石峰村境內和小陶戰斗區域的無名紅軍英烈,石峰村兩委命名了紅軍松和紅軍紀念亭(老百姓的紅軍廟),修復了紅軍墓,每年“七一”期間,都要在白粉山戰斗遺址紅軍墓、紅軍松和紅軍廟祭奠紅軍英烈。
2011年春,永安市重新啟動新一輪申蘇工作,石峰村的紅軍標語和白粉山戰斗遺址紅軍墓、紅軍松、紅軍紀念亭的影像資料先后入選永安申蘇主題歌《紅軍是咱忘不了的人》、永安申蘇歷史資料片《紅旗飄飄映永安》和永安申蘇報告等。
2014年1月,5位積極參與永安申蘇工作的石峰村民發起捐款,累計收到捐款9200元,重修了白粉山戰斗遺址紅軍無名烈士冢。2014年7月27日,大型紀錄片《鐵血脊梁》攝制組編導王毅和前來參觀的永安市婦幼保健院黨員陳云輝先后捐款300元和1000元,再次修繕了紅軍廟。遠在黑龍江的網友閆志剛先生還給全國唯一的石峰村紅軍廟寄來了太陽能景區播放器,每天播放紅歌和解說詞。
2014年6月31日,石峰村在永安市委黨史研究室的指導下,建成北上抗日宣言發布地紀念館,7月1日開館。
目前,石峰村白粉山戰斗遺址紅軍墓、紅軍松和紅軍廟已經成為石峰村的紅色旅游景點。
重大發現 豐碑永存
2011年永安市重新啟動申蘇期間,安孝義隨同省、地專家領導多次進入石峰村考察。
安孝義是永安市著名的民間收藏家,家里的藏書和資料堪比圖書館。對照石峰村的紅軍抗日標語,安孝義根據《今日長征路圖集》上刊載北上抗日先遣隊在石峰村的駐扎點和閩浙皖贛四省黨史研究室繪制的《北上抗日先遣隊經過線路要圖》、《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的發布日期等相關史和當地老人的見聞,大膽地提出了石峰村及洪砂、小陶一線是北上抗日宣言發布地的論斷。
安孝義的這項研究成果,最早由小陶鎮文化站干部黃光棉寫成報道《北上抗日宣言第一村石峰村》,發表在2012年2月23日人民網黨史頻道。翌日,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林強給石峰村兩委回信說石峰村“是名副其實的‘北上抗日宣言發布地(俗稱北上抗日宣言第一村),也是‘紅七軍團 與紅九軍團會師地之一。”2012年4月29日,全國著名黨史研究專家石仲泉先生訪問永安時,題寫了“北上抗日宣言發布地——石峰”,予以確認。
安孝義還同時提出了“長征是多時多地多元化軍事戰略大轉移”的理論,為長期爭論不休的長征出發地和長征概念問題做出了相對準確的定義。在這個理論框架內,安孝義認為,北上抗日先遣隊的行軍路線也是長征路線,北上抗日先遣隊就是長征第一軍。根據這個理論,畬族村——漳平市香寮村,成為長征路上第一個少數民族村;大田縣成為長征路上紅軍攻占第一座縣城。endprint
2012年元旦,安孝義寫成《永安是長征最早的出發地》,于2012年2月29日發表在人民網黨史頻道,此后,新浪網、搜狐網、國際在線、中國干部學習網、中國紅色旅游網等紛紛轉載。此稿同時被《三明黨史月刊》、《黨史博覽》、《檔案天地》等媒體刊登。2013年7月15日,安孝義寫成《再論永安是長征最早的出發地》;2014年7月15日,安孝義寫成《三論永安是長征最早的出發地》,此稿最先發表在《永安之窗》網站和《中國紅色旅游網》,后被湖南省湖南社會科學院主管、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主辦的湖南省十佳期刊《湘潮》雜志全文刊登。2014年8月27日下午,50本刊載了《三論永安是長征最早出發地》的CN刊號雜志樣刊《湘潮》雜志2014年第8期,寄到了永安市民安孝義先生的手中。
安孝義收到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主辦的《湘潮》后,安孝義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送幾份樣刊給北上抗日宣言發布地石峰紀念館和石峰村的鄉親們。
如今,從小陶到石峰村,您依次可以看到或瞭望到的紅色遺址有:白粉山戰斗遺址紅軍墓、紅軍松、紅軍廟,紅軍在衙嶺活捉敵營長戰斗遺址、保留有紅軍工事的大坡棟戰斗遺址、紅一軍團石峰村戰斗醫院吳氏祠堂萬興堂、紅一軍團戰士劇社暨石坊紅色交通站永安管姓祖厝、紅九軍團護送紅七軍團北上抗日石峰村指揮所暨紅一軍團二師駐扎點管輝彩老厝、石峰村紅軍水碓遺址、北上抗日先遣隊石峰村駐防部隊指揮所暨紅一軍團二師指揮所瓦窯頭厝萬隆堂、曾入選《今日長征路圖集》的北上抗日先遣隊石峰村駐扎點管培德老厝、大坑源石峰村野外宿營地及原生態的紅軍路。此外,在牛益坑和長美,還有紅軍標語房3處和2處;高漈坑和垇頭也是《燕江紅旗》記載有紅軍活動或駐扎的自然村。
石峰村水尾生態環境好,有多處天然瀑布,其河床奇石疊現,可開發綠色生態旅游。《三明日報》記者詹昌政曾于2014年7月4日該報A2版發表整版新聞組圖《探險石峰峽谷》。
石峰村是宋代古村,至今已有900多年。1933年7月至1936年春,紅軍獨立第九團、紅九軍團、北上抗日先遣隊、紅一軍團一師二師和少共國際師等多支紅軍部隊曾來到石峰村駐扎或宿營,留下了以石峰村為中心,以牛益坑、垇頭長美紅軍標語房為佐證的100多條紅軍標語,并有10余處紅色遺址遺跡,可謂紅色遺址滿村莊。
北上抗日先遣隊失散紅軍吳長生長期居住石峰村,并留下我軍歷史上第一位紅色作曲家音波作曲的《紅軍抗日歌》和另一首《紅軍勇士歌》,至今仍在傳唱,引來朝鮮民族歷史學家李光仁現場采訪并將載入朝文版《崔音波評傳》。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促成和維護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所取得的偉大勝利,北上抗日宣言的發布是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先聲,也是我黨我軍為實現民族解放運動的政治軍事戰略大轉移所邁出的第一步”,因此,石峰村001號榮譽村民安孝義強調了本文開頭的那段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