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富真


石尚德,張家口市第十屆政協委員、中共尚義縣委檔案史志局局長,見面給人的印象:耿直、豪爽、平易近人。
用石尚德的話說,受命于檔案史志局局長是“服從組織需要”,開創檔案史志工作新篇章是“逼上梁山”。長期以來,縣檔案局人心渙散,局機關辦公條件簡陋,檔案館內管理混亂,一些檔案席地堆放,檔案柜與雜物混存,干部、職工人心不穩,事業心、責任心、榮譽感面臨嚴峻考驗。更令人震驚的是檔案接收工作20年來陷于停頓,檔案接收量為零,而檔案丟失、損毀情況比較普遍。自石尚德2006年擔任檔案史志局局長以來, 他廉潔自律、自強不息、愛崗敬業、爭先創優,單位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排名倒數轉而進入河北省檔案系統先進行列。他以一己之力,孤軍奮戰,撐起了檔案史志事業的一片藍天。
接收檔案,以快補晚創記錄
從2006年4月開始,石尚德打響了上任后檔案接收“第一炮”。從爭取領導支持做起,多措并舉,打破了20多年未接收檔案進館的窘境。普法培訓、調查摸底、修建館庫、試點接收、整體推進,石尚德親歷督戰,五個環節的接收工作環環緊扣,有條不紊地進行。首先,對全縣到期未進館的檔案進行了專題調查,并制定了接收計劃。合理調整檔案裝具,為檔案接收騰出庫容。2006年,先后對教育局、糧食局進行了試點接收。2007年初,全面啟動了檔案接收工程。到當年11月底,共接收縣委辦、政府辦、人大辦、政協辦、紀檢委等27個單位的檔案10012卷另3627件,而此前近60年間,本館全部檔案館藏量也不過19500卷。在檔案接收過程中,一是千方百計擴大檔案的收集范圍和門類,力爭建設檔案數量充足、內容豐富、結構合理、質量從優的檔案信息資源體系。二是對四大班子及重點單位的檔案優先接收。三是對瀕危檔案,檔案局人員親自動手整理,履行接收手續。四是親自抓接收工作,他不僅與有關部門領導進行溝通形成工作協調互動,而且注重以檔會友,融洽與友鄰單位的關系。對一些單位檔案帶裝具(鐵皮柜)接收,解決了因財力不足檔案館缺少裝具的燃眉之急。
石尚德親臨接收檔案的每一個環節。先后接收了已破產10年之久的原造紙廠遺存檔案,統戰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的檔案,合并單位縣社、商業局檔案。2007年盛夏,在毛紡織廠庫房清點接收造紙廠瀕危檔案。由于庫房長期閉置,門窗通風性差,陰暗潮濕味很濃。三伏天一頭扎進庫房里,一干就是兩個月,每天連口水也顧不上喝,他額頭的汗水不時地流淌。而他說,我深知服從工作需要就意味著甘于辛苦,樂于清貧,流點汗水不算什么,必要時付出鮮血也值得,為了檔案事業的發展,我無怨無悔。
檔案館建設,循序漸進解“瓶頸”
長期以來,經費不足是檔案系統反映最多、反響最大、最急盼解決的問題之一。歷史上縣檔案館事業經費從未列入財政預算,只是急需的經費臨時解決點,數額多則上萬元,少則幾千元。至于檔案房舍建設無從保障,只是占用縣委、縣政府及農業局、職業中學的一些閑置房屋,僅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平均每5年搬一次家(館),每次搬遷都給檔案保管帶來一定的損失。為了有效解決檔案硬件建設經費問題,石尚德從爭取領導傾斜支持入手,采取螞蟻啃骨頭的辦法,循序漸進地解決“瓶頸”問題。
在爭取領導支持中,他想領導所想,急領導所急,參領導所要,辦領導所需。通過與領導多方面的溝通和換位思考,檔案事業硬件建設擺上了領導重要議事日程。從2008年起,檔案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對重點支出項目隨時審批撥付,實現了檔案經費預算“零”的突破。
在爭得領導支持后,有效地改善了局(館)辦公條件。檔案裝具更換,一次性置入50組鐵皮柜,淘汰了舊的木質柜;設計定制了16節鐵皮資料柜,使館藏報紙有了安身之所。在檔案館庫房內增添了干球溫濕度計,增加了通風設施,新購了滅火器材等必備設施。還配備了5臺電腦,2臺打印機,一部傳真機等電子辦公設備,刷新了桌椅辦公用品,局容館貌為之一新。2009年以來,按照國家檔案局對檔案館標準化建設的要求,石尚德出征聯手市局、請愿省局、感動國家局,于2010年8月,尚義檔案館標準化建設項目在省局立項,并在2012年爭取到164萬元的檔案館庫房補助資金。目前,立項前期工作就序,這對促進尚義縣檔案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檔案利用,資政惠民促和諧
為了搞好檔案的有效利用,石尚德從健全制度抓起,加強基礎工作,克服以往重藏輕用、檔案意識薄弱、檢索手段落后等問題,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為檔案利用打好基礎。為了提高檔案利用效率,瞄準檔案數字化建設,增加投入,選購適應檔案接收使用管理的計算機、復印機、掃描儀、聲像及檔案保護等設備,逐步配套館藏性、查找性、指導性強的檢索工具。
在檔案利用資政工作中,近年來主要涉及在城市建設、土地政策等方面,及時為縣委、縣政府有關部門提供了檔案“鐵證”,為維穩信訪工作服務尤為突出,解決了數起信訪老大難案件,使檔案部門的聲望鵲起。在檔案惠民服務工作中,檔案的開發利用,主要在移民檔案、知青檔案、工齡檔案、“反右”落實政策、破產企業職工維權等方面,為社會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黨史研究,記錄豐碑顯博采
多年來,石尚德按照自己起草的《尚義縣2006——2010年黨史工作規劃》卓有成效地進行了黨史研究工作。由他親手撰寫的黨史研究文章《從農村合作化運動到農業專業合作社》一文,作為紀念張家口解放60周年和改革開放30周年紀念文章,被《張垣黨史》采用。《和諧走出小康路》記述“關于尚義縣毛忽慶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調查報告”,被張家口市黨史研究室評為一等獎,同時被省黨史編入《探索改革之路》文集。以新農村帶頭人為題材,記錄毛忽慶黨支部書記李忠和、倫比服飾有限公司經理馬金事跡的文章《把富民放在首位》已經省黨史研究室編錄。《村社合一:農村經濟制度新模式》、《抗戰時期人口傷亡財產損失調研》、《革命遺址普查》、《尚義縣1963年抗洪捐贈紀實》、《尚義革命史》和《尚義縣黨史大事記》(1986——2010)等,均記錄著尚義縣黨史豐碑,博采尚義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光輝業績。endprint
作為河北省最后一個開展續志工作的縣,他臨危受命,出任《尚義續志》主編,他科學利用館藏資源,促進了編研工作的開展。通過不懈的努力,尚義縣的地方志工作在張家口市各區縣綜合考核中名列前茅,續志工作也在有序進行中。
隊伍建設,以人為本聚人心
石尚德說,檔案管理,其實是人本管理,在健全制度上注重凝聚人心,力求做到人盡其才。對人的管理,既要研究“千里馬”,又要研究“伯樂”,這正如一個橢圓的兩個圓心,缺一不可。
過去,檔案局不以工作爭上游聞名,而以軟、散、懶出名。上級組織和社會對檔案局持有負面評價,干部職工心灰意冷,單位被邊緣化。石尚德主持工作后,從我做起,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在用人上,任人為賢,以誠相待,不被社會輿論滲透。近年來,結合科學發展觀活動、創先爭優活動、“三提升”活動、作風建設年活動的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加強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加強機關建設和管理,在局內開展了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加強“四個必須”的執業建設:一是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保持檔案工作者的本色;二是要嚴格遵守職業道德,做到無私奉獻;三是要善于接受新事物,盡快提升業務素質;四是要完善管理措施,確保檔案的完整與安全。“四個必須”執業建設活動的開展,使全局上下掀起了“立志、勤奮、創造”的敬業熱潮。如今,全局干部職工的思想觀念、精神狀態、工作作風日益發生著巨大變化,出現了工作被動等待的少了,主動爭取工作的多了;怨天尤人的少了,自覺適應工作的多了;缺乏工作信心的少了,越干越有勁頭的多了的“三少三多”的可喜局面。
30年的從業生涯,石尚德的工作卓見成效,他先后30多次榮獲省市縣各種獎勵與表彰。2008年河北省檔案局、河北省人事廳在《關于表彰全省檔案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的決定》中,將石尚德列入全省檔案系統先進工作者之列,享受市級勞動模范待遇。2009年尚義縣黨史工作受到省、市黨史研究部門的表彰。2010年尚義縣委、縣政府根據國家《公務員法》,對石尚德給予記三等功行政獎勵表彰。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國家公務員,在有“三苦”(艱苦、清苦、辛苦)之稱的檔案史志局長期堅守,開創了尚義縣檔案、黨史、地方志工作的輝煌業績。他既不為過去的無私奉獻而追求索取,也不為過去的顯赫成績而自滿自喜,因為他深深懂得,做好檔案工作,是每個檔案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