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郭鐵

對于江蘇省的考生、家長和學校來說,本次招考改革的內容似乎并不陌生。
在與《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比后不難發現,江蘇現行的2008年高考方案在許多內容上都與前者頗為相似:文理不分科;高考總成績由統考科目語、數、外和學業水平測試組成。學業水平測試,分為選測科目和必測科目,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兩門選測科目和四門必測科目。必測科目在高二下學期的4月舉行,選測科目則與高考同時舉行。
很明顯,距今已有6年的江蘇“2008年高考方案”為國家出臺改革方案提供了某些改革思路。不過,在江蘇省內,公眾對“2008年高考方案”的爭議一直存在。值得一提的是,該方案是江蘇省近10年4次高考改革中“生命期”最長的一次。
公眾對江蘇歷次高考改革的支持與反對,正好對應著每次改革的進步與局限。而江蘇省10年4次改革的艱難嘗試也意味著改革之路遠沒有設想的那么簡單。
10年4改
實際上,自2000年改革以來,江蘇省高考幾乎每兩年面臨一次困局。改革10年,江蘇高考大起大落,無論是考生、家長,還是學校,都在這種不確定中煎熬。
2000年之前,江蘇的高考方案與全國其他省份一樣,一直是文理分科的“3+2”模式:“3”指的是語、數、外;“2”,文科指政治、歷史,理科指物理、化學。
2000年—2001年,“3+小綜合”初登江蘇。“小綜合”分文科綜合和理科綜合,前者將政、史、地綜合在一張試卷上,后者綜的是理、化、生。
2002年,“3+大綜合”模式出臺,“大綜合”將政、史、地、理、化、生6門學科綜合為一張試卷。對于出臺這一方案的思路,江蘇省教科院的一位專家解讀為:“世界并不是文理分科的,要客觀地認識世界,就要掌握各個學科的知識。這些知識同時還是創新的前提。”
但僅僅推行一年后,“大綜合”在“帶給學生過于繁重負擔”的輿論場中退出。按照一般的邏輯,“大綜合”失敗后,會退回“小綜合”,出人意料的是,2003年方案又回歸至原點“3+2”,不同的是“2”可在文理科之間交叉選擇,因此又被稱為“3+1+1”。
不過,由于文、理不設限,這一方案呈現出的組合多達15種。另外,每年各科目考試的難易系數難統一,各種組合之間很難把握一個統一的難度,致使此方案在實施第一年就頗受爭議。
但由于2005年新課改實施,再次調整的動議被擱置,這一方案得以延續,一直到2008年新高考方案出臺。
“2008年高考方案”是專門針對2005年開始的高中新課改,其最為突出的特點有兩個:一是只有語、數、外的成績計入總分;二是其他科目的成績以等級劃分,其中必修課的成績作為填報志愿的門檻,選修課的成績則作為填報各個批次大學的門檻。
這也是與最近出臺的《意見》最接近的一版方案:只有語、數、外三門成績計入高考總分,其他科目則為學業水平測試。
學業水平測試均以A、B、C、D四個等級劃分,分為選測科目與必測科目。考生在歷史、物理中選擇一門,在生物、化學、政治、地理中選擇一門,這兩門選擇成為選測科目,剩下四門自動成為必測科目。
必測科目成績計入高考:1個A加1分,4個A加5分;選測科目成績作為填報各個批次大學的門檻,例如清華要求選測成績都須為雙A+才能報考;4門必修科目必須達到C級以上才能參加高考,兩門選修科目必須達到B級以上才能報考本科;必測科目在高二下學期的4月舉行,選測科目則與高考同時舉行。
讓人瘋狂的方案
“2008年高考方案出來時,很多人挺樂觀,但我不這么看。”在泰州市一所四星級高中從事英語教學近20年的劉霞對《民生周刊》記者表示,在經歷了前三次高考方案調整后,“這個方案最大的問題出在考試方式、計分方式上”。
據劉霞介紹,方案實行第一年,由于她所在的四星學校是名校,學生素質較為全面,所以必測科目拿4個A學生特別多。因此學生只要在選測科目再拿2個A,就符合加分政策,即選測和必測6門成績為均為A,高考總分加10分,而高考總分只有480分,額外加10分“是了不得的好事情”。
可是高考成績公布以后,學生們選測拿到兩個A的不多,“如果沒有拿到這兩個A,前面的4A是白考了”。
因爭議過大,2009年加分政策改為“見A加分”,即1個A加1分,4個A加5分。
“1分就可能定終身的現實,讓學校、家長和學生為掙分接近癡狂。”同在這所高中任教的地理教研主任李衛康告訴《民生周刊》記者,為了四門必測科目拿A,他們學校還從其他年級抽調“副科”老師以解燃眉之急,有時甚至打亂正常教學進度,擠占語數外課時。
“為了四門必測科目,忙的時候,我一天有6個課時,每班3個課時。”李衛康說,一旦必測科目結束,我又成了“大閑人”。
在泰州市另一所高中,一直從事一線教學管理的李明遠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受“2008年高考方案”的影響,2010年,不少高三新學生紛紛把化學改成文科的地理或生物,“物理是選理科學生的必選,因為理科院校招生比例大,雖然從長遠就業來看,物理配地理可能不利于發展,但是畢竟高考成績是最現實的,避免不了趨利意識”。
這種趨利意識導致的直接結果是江蘇省陷入文理比例失調困境。
據了解,2010年,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由2009年的10個理化班降至5個班;在南京市第十三中學,5個理化班中有兩個班的學生選測科目由物理、化學變為了物理、地理,原因是同學們對于化學心存顧慮。
同年,江蘇高考報名總數為52.7萬人,從全省考生報考情況看,除去體育藝術類考生,文科生約21.76萬人,理科生約22.8萬人,其比例接近1:1,而往年的報考和招生計劃中,文理比例均為1:2。
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沈健曾公開批評部分地區、中學由于在選科引導上存在急功近利、片面追求上線率的現象,導致文理生源結構不盡合理,影響了高校人才選拔。endprint
脫離實際
除了部分學校在選科引導上出問題導致文理生源不合理外,方案設置中,物理與歷史為一組選測,生物、化學、政治、地理為一組選測,大多數理科生會主動規避難度較大的化學。理科選測科目常見組合“物理+生物”,“物理+地理”由此產生,這也被認為造成文理生源出現偏差進而影響高校選拔人才的原因之一。
據了解,以藥科錄取為例。學生中多為“物理+地理”組合,許多新生在生物和化學學科基礎薄弱,使得其不得不自己補上相關的基礎知識。類似問題在其他專業傾向較強的高校錄取中也大量存在。
江蘇省教育考試院黨委書記朱衛國在解讀“2008年高考方案”時指出,該方案以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作為改革方向,“把中學組織教學、考試部門組織考試、高校組織招生三者有機結合,提出了分層次、分類別、按批次組織招生錄取的辦法,滿足不同層次院校對學生的需求”。該方案具有“高端多元、中端穩定、底端開放”的高校招生改革取向。
事與愿違,這一設計與現實嚴重脫離。
據媒體報道,2008年南京籍考生王晗以總分422分成為南京市文科狀元,各科得分分別為:語文136分、數學143分、英語105分,附加分38分。
讓人意外的是,這個狀元與其向往的高等學府北大失之交臂。甚至連進南京大學都成了問題。原來,按照規定,北大招生限定條件是先要求兩個選修科目A+,再劃定投檔線,南大的要求是兩個A。而王晗的選測科目歷史為A+,政治B+。
據統計,2008年江蘇省各市的高考狀元中,有一半沒有取得清華、北大的投檔資格,原因都是選測科目沒有達到“雙A+”。
很顯然,兩門選測科目的等級成績,成為新的門檻。
劉霞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有些偏科的考生,過去即使一門發揮失常,還有可能通過強項科目拉分進入名校,但在“2008年高考方案”下,這幾乎不可能。
“我的一個學生總分390分,按照今年的分數可以上人大,但是卻上了南京曉莊師范,一個本二學校。”劉霞說,原因是她兩門選測科目一個是A+,另一個是C。
李衛康認為,高考改革的不確定性,使許多學生的科目選擇隨大流。現實中,選科是學生人生一個重要的選擇,離開了自己喜歡的學科,錯過的不僅僅是一個心儀的學校,工作、生活都將走向另一個方向。這或許會改變其一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