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近期,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格外引人關注。
中國近期的經濟數據大幅低于預期。8月份的數據顯示,除出口回暖外,其他經濟指標都出現下滑,有的甚至創下2008年以來的新低。對于這些數據,有人失望,有人樂觀。在“新常態”下,中國的經濟形勢顯得十分微妙。
成就不易 下行壓力大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長速度同比回落1.3個百分點,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同比回落3.3個百分點。2013年一季度中國出口增長18.4%,但今年一季度為-3.4%,下降21.8個百分點。另外,此前人民幣連續10年升值,但今年一季度累計貶值超過3%。
很多人為中國經濟形勢擔憂。不過,上半年中國經濟仍然保持7.4%的增長,還在預期區間之內,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今年的增長目標是7.5%左右。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指出,從統計角度來說,7.5%左右是上下各0.5個百分點,就是7%~8%。他認為,上半年的經濟數據來之不易,是中國經濟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根據年初的目標,要把物價上漲控制在3.5%。1~8月,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2%。8月當月,CPI同比上漲2%,漲幅回落。物價上漲,一直是近年社會焦點。金磚五國中,印度、俄羅斯、巴西、南非的物價水平都處于高增長態勢,印度CPI增長曾達9%。姚景源調研發現,今年民眾對物價上漲抱怨聲小了,通貨膨脹的反響大大低于往年。“物價基本穩定,這是今年取得的第二個成就。”
經濟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而民生之本是就業,沒有就業一切無從談起。在歷經近兩年的“最難就業季”、“更難就業季”之后,今年成為就業壓力最大的一年。“年初定目標的時候,大家心里最沒底的就是這個指標。”姚景源回憶。
他算了5筆賬,一是今年全國大學畢業生人數為727萬;二是全國中專和技校畢業生700萬,三是大量復員轉業軍人要工作,四是越來越多的人從國外留學回來,海歸不斷增加,五是中高考落榜、不準備復讀的人員。“這5筆賬還沒有包括農民進城,要想滿足他們的基本就業需求,今年必須做到新增就業1000萬以上。”
根據人社部發布的數據,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737萬人,同比多增12萬人。截至8月,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已經近1000萬,接近全年目標。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外出農民工數量也有一定程度增長,同比增長1.8%。“這兩年外出農民工的數量增長較前幾年已經放緩,這不容易實現。現在看來,整個就業形勢呈現一個不錯的勢頭。”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張永軍說。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此前參加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時強調,只要就業充分,經濟增速高一點、低一點都屬合理區間,都是可以接受的。
“我們還有3個多月的時間,就業這個指標今年取得了良好成效,是我們2014年至為重要的一個突出成就。”姚景源說。但他也強調,要堅持兩分法,一方面要看到中國經濟今年在內外環境如此錯綜復雜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成就,一方面還要看到存在著諸多問題、矛盾,下行壓力仍然很大,潛在的風險不容忽視。
三期疊加會持續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關于經濟工作的重要要論述》解答了中國目前的經濟位置,即“三期疊加”: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在姚景源看來,“三期疊加”是我國經濟新常態的基本特征。新常態不僅僅是經濟回落的常態,更表明過去的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經濟增長速度轉向經濟增長的利益和效益,過去主要靠物資資源大力投入,轉向依賴創新和技術進步,過去對資源和環境的過度開發利用和破壞轉到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
經濟學家樊綱對目前的經濟狀況則持“經濟周期論”的態度。他認為,現在國內經濟有很多問題,主要問題是消化過去10年里兩次經濟過熱的后遺癥,一次是2004~2007年,一次是2009~2010年。“經濟增速降了,但我認為這是回歸正常。經濟增速保持在7%~9%之間,仍是世界范圍內正常的高增長,我個人很希望保持這種狀態。”
但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直指:“這次,恐怕回不去了。這次不是景氣循環周期的下行區間,而是經濟增長階段的根本性轉換。”
“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了30多年,本身就是奇跡。”姚景源分析,放眼世界經濟,日本戰后也進入高速增長期,持續了15年,速度也接近兩位數,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接連碰到兩次金融危機。亞洲四小龍上世紀60年代進入高速增長期,跟中國這30年的增長速度差不多,持續了20多年。
姚景源認為,中國這30年的高速增長依靠的是改革紅利和人口紅利。但現在改革到了深水區、攻堅階段,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每年都以二三百萬的速度減少,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而且我國的資源與環境狀況也不能再支持粗放型、高污染、高能耗的增長方式。
“如果要繼續深化改革,要讓改革紅利再次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現在特別需要為改革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和空間,而增長速度換檔能夠為改革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和空間。”姚景源說。
姚景源將“依賴廉價勞動力生產低價格商品,用低價格商品出口打天下”的增長方式稱為“窮途末路”。在對出口下行進行分析時他發現,現在下滑最厲害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我國有服裝、箱包、鞋類、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七大類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這七大類產品去年一季度出口增長22.2%,今年一季度僅增長0.2%。
經濟結構調整的需求也越發迫切。在姚景源看來,目前的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等都有很多問題,但最容易把握的是產業結構。他用“極其薄弱”來表述中國的農業。“現在,中國農村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據統計,全國農村有4000萬留守老人、5000萬留守婦女、6000萬留守兒童,基礎十分薄弱。”
“而且,我國的農業組織化、規模化、機械化程度太低。千家萬戶小生產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農民挑不起這個重擔。”姚景源說,在城鎮化進程中,耕地面積減少了,滿足糧食需求主要靠提高單產,而提高單產則靠大量使用化肥,這導致土壤品質惡化,并且污染地下水。
此外,工業則是“大而不強”,在聯合國統計的440種重要工業中,我國有280多種產量第一。我國是世界第一大服裝出口國。據姚景源測算,全國每年出口的服裝能給57億外國人每人每年做3.5件衣服,再加2雙鞋。
但我國出口的大部分產品都是貼牌,沒有創新,也沒有知識產權,處于國際分工下游。以蘋果手機為例,手機在中國生產,一臺的利潤中49%屬于美國,30%是日本的,韓國為10%,中國只有3.63%。“創新刻不容緩。”姚景源強調。
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的比重是46%,相對于美國第三產業比重80%、世界平均水平60%,顯然太低。在姚景源看來,我國第三產業不僅比重低,而且層次低。“一提三產就是吃飯、喝酒等餐飲業,現在最缺乏的是現代服務業,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物流等。”
談及結構調整,姚景源認為最突出的問題是產能過剩。我國鋼鐵業有超過10億噸的生產能力,去年生產77800億噸,現在鋼鐵價格還在下降。但是,化解產能過剩是有代價的。姚景源將這個過程比作拔牙,主張在結構調整陣痛期打點麻藥,減少陣痛,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平衡點。由于產能過剩是全社會的宏觀概念,對企業來說并不存在產能過剩,當個別企業為了社會宏觀利益進行調整時,應該得到適當補貼。
“天底下沒有無副作用的經濟政策。”姚景源說。據他分析,目前經濟增速放緩,本身就是風險。同時又出現融資難、貸款難、錢荒等問題。“按照經濟學原理,這兩件事情是不能同時發生的,但我國就出現了,說明我們的經濟領域有諸多復雜問題。”
一些經濟學專家認為,三期疊加的狀況一年半載就能過去。但姚景源表示,“三期疊加恐怕要經歷三年五載,絕對不是一年半載。換檔就像開車一樣,不能一下從五檔調到一檔,應首先換到四檔。”
后幾個月的牌怎么打?
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存在的情況下,很多業內專家對未來中國經濟形勢感到悲觀,一些人開始呼吁政府出臺刺激政策。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如果宏觀調控繼續延誤,則經濟增長“破7”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調控恐失最佳時機。也有專家認為,過去幾年的宏觀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崗位增長的波動擬合度并不高,今年可以順利完成新增就業1000萬的目標任務,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就在健康成長。
“短期經濟分析就是把握三架馬車:投資、消費、出口。”姚景源說,“要把握整個宏觀經濟很復雜,如果三架馬車能夠強有力就沒問題。”據他分析,后幾個月的出口肯定會好于上半年。現在中國出口的外部環境趨好,美國、日本經濟復蘇總體不錯。去年歐盟是負增長,今年歐盟也大概實現2%左右的增長。
投資主要分為3塊:基礎設施、工業和房地產。姚景源認為,中國的基礎設施是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領域,現在還有很大空間。比如城市的地下管網、高鐵。“最重要的是把基礎設施的投資主體由地方政府轉為企業,特別是非公有制企業。”
在工業投資方面,姚景源認為,要高度重視實體經濟,幫助實體經濟排憂解難,對實體經濟減稅減負。而房地產行業,價格肯定會繼續回落,但不會是斷崖式。
在消費方面,姚景源看到兩個突出問題。一是物價總水平過高,二是食品安全、假冒偽劣問題難以解決,這使得很多中國人到境外消費。“13億人的最大優勢在于消費,最薄弱的環節也在這里。這是我們最有潛力的方面,得加大力度。”
“退一萬步,出口怎么也不往前拉,消費怎么也啟動不起來,也不用擔心,就像打牌,李克強總理的牌還沒出呢,這是關鍵。”姚景源說。
李克強會見夏季達沃斯論壇企業家代表時表示,下一步,要實現我們的主要預期目標,仍然要在保持定力的同時有所作為,那就是堅持區間調控,實施定向調控,實際上這也是結構性調控,根本上講是靠改革來激發市場活力,同時增加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并且促進實體經濟、新興產業發展。
姚景源認為,未來幾個月,微刺激應該集中在投資領域,而且這些領域確實存在空間。“中國經濟今年保持7.5%左右的增長沒問題,但我們真正艱巨的任務還是轉方式、調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