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本林
江西省南康區龍嶺衛生院,江西 南康 341400
幽門螺桿菌 (HP)感染是消化性潰瘍及慢性活動性胃炎等疾病的重要病因,在初次治療中常采用鉍劑或抑酸劑聯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兩種抗生素進行根除治療[1-2]。通常情況下,HP感染初次治療采用三聯治療方案即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然而仍有20%左右的患者治療失敗[3],需再次實施補救治療。為探討HP感染有效補救治療方案,筆者選取76例經常規三聯治療失敗的HP感染患者,分別給予常規四聯與左氧氟沙星四聯方案治療,結果后者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接受常規三聯療法治療失敗的HP感染患者76例,男42例,女34例,年齡22~64歲,平均 (41.35±3.22)歲;疾病類型為慢性萎縮性胃炎36例,消化性潰瘍40例;所有患者初次治療方案為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常規三聯療法,治療時間為7d,治療接受后4周經C13尿素酶呼吸試驗均顯示為陽性。將76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8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病程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四聯治療:奧美拉唑20mg/次,2次/d;膠體果膠鉍100mg/次,3次/d;克拉霉素250mg/次,2次/d;甲硝唑/次400mg/次,3次/d。觀察組給予左氧氟沙星四聯方案治療:左氧氟沙星200mg/次,2次/d;奧美拉唑20mg/次,2次/d;阿莫西林1000mg/次,2次/d;膠體果膠鉍100mg/次,3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7d。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治療結束4周后展開C13尿素酶呼吸試驗,記錄兩組患者HP轉陰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數據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HP感染治療效果分析 觀察組治療后HP陰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HP治療效果分析[例 (%)]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分析 對照組4例出現不良反應,其中口腔異味2例,納差1例,腹瀉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5%;觀察組3例出現不良反應,其中口腔異味1例,腹瀉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9%;對比可知,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在消化性潰瘍及慢性活動性胃炎等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疾病臨床治療中,治療關鍵是對幽門螺桿菌予以徹底根除,然而在廣泛開展根治治療中,三聯療法中抗生素的普遍應用導致幽門螺桿菌的耐藥性呈現出逐年升高趨勢,使部分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在常規三聯療法治療后難以達到理想根治效果,需采取四聯方法展開補救治療。
我院在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展開補救治療時,對照組以奧美拉唑、膠體果膠鉍、克拉霉素、甲硝唑行傳統四聯方案治療,觀察組患者以左氧氟沙星、奧美拉唑、阿莫西林、膠體果膠鉍行左氧氟沙星四聯方案治療。左氧氟沙星屬于氧氟沙星的左旋體,其抗菌活性是氧氟沙星的2倍左右,具有廣泛的抗菌譜。國內已有研究[4]揭示,左氧氟沙星與阿莫西林、質子泵抑制劑聯合應用對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可達90%以上。雖然阿莫西林在臨床應用十分廣泛,然而幽門螺桿菌對這一藥物并未產生明顯的耐藥性,因此左氧氟沙星與阿莫西林均可作為補救治療中抗生素首選藥物。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HP陰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無顯著差異,說明左氧氟沙星四聯方案在幽門螺桿菌感染補救治療中治療效果理想。
綜上所述,左氧氟沙星四聯方案在補救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中具有顯著療效,可大幅提高幽門螺桿菌根除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1]熱陽姑麗·阿巴白克力.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在根除幽門螺桿菌中的作用[J].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9,6(2):91.
[2]王震華,熊光蘇,吳叔明.含左氧氟沙星的三聯方案補救根除幽門螺桿菌:薈萃分析[J].中華消化雜志,2007,27(8):534-537.
[3]張毅,吳秀娟.含左氧氟沙星四聯方案補救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32):3583-3584.
[4]黃澤輝,周文博,林震群,等.康復新液聯合雷貝拉唑治療幽門螺桿菌陰性胃潰瘍的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8):858-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