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晶
上海市解放軍八五醫院心內科,上海 200052
不穩定型心絞痛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臨床常見病之一,是一種具有潛在危險的急性冠脈綜合癥,其病理生理機制復雜,常用治療方法包括溶栓治療和介入治療[1]。介入治療由于設備、經濟條件的限制無法廣泛開展,因此溶栓治療被認為較好的控制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治療方法。已有研究[2]證明小劑量 (10~50萬U)尿激酶在保證溶栓治療效果的同時,避免大劑量 (100~150萬U)尿激酶引起的心臟事件。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采取小劑量尿激酶溶栓治療,并給予綜合護理,取得很好效果,現將臨床體會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共96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52例,年齡45~69歲,平均 (58.3±11.4)歲,病程0.5~7h,平均 (3.1±2.5)h。勞累性心絞痛41例,自發性心絞痛15例,梗死后心絞痛11例,混合性心絞痛28例。心絞痛分級:Ⅲ級63例,Ⅳ級32例。合并心律失常24例,原發性高血壓45例,腦血管疾病1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96例患者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8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心絞痛治療方法,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小劑量尿激酶治療。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心絞痛分級、病程等基礎情況對比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P>0.05)。
1.2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心絞痛發作時 ST下降≥0.1mV;②靜息狀態出現的心絞痛,發病時間<1周,新發心絞痛,發病時間<2月;③心絞痛緩解后ST段恢復明顯,酶學指標正常。
1.2.2 排除標準 ①凝血障礙患者;②近期活動出血或外傷者;③嚴重心、肺、腎功能障礙者;④伴有溶栓禁忌癥。
1.3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治療,阿司匹林(德國拜耳公司,國藥準字J20080078)300mg/日,低分子肝素鈣 (深圳賽保爾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191)5000U皮下注射,q12h,同時給予硝酸甘油、硝苯地平緩釋片等對抗心絞痛。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尿激酶 (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44020645)10萬U加入生理鹽水100mL,靜滴。10日后觀察兩組患者臨床表現和心電圖檢查結果。
1.3.1 心理護理 由于頻發心前區或胸骨后疼痛,患者常表現出緊張、恐懼等情緒,擔心本病預后較差,再加上長期的服藥給經濟上造成較大壓力,家屬往往也表現出緊張和顧慮。護理人員需要給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恢復環境,安靜、放松的環境,用親切的語言向患者解釋本病的病因,告知患者及家屬消除不良刺激,減少心理壓力,消除顧慮,以樂觀、積極向上的態度戰勝疾病。對于發病后極度緊張、恐懼患者可給予鎮靜劑。
1.3.2 溶栓前護理 溶栓前護理人員應該配合醫生對患者血常規、血型、血凝、心肌酶譜等指標進行檢查,觀察患者有無出血傾向和心電圖改變,并做好備血、止血措施。術前告知患者溶栓治療的過程和注意事項,讓患者積極配合。由于尿激酶可激活血液纖溶系統,易引起纖溶狀態,術前采集病史,如有上消化道及腦出血存在,需要報告醫生,采取相應措施[3]。
1.3.3 溶栓時護理 治療前即給予心電監護,治療前后全導聯心電圖監測ST段變化。當冠脈血流顯著下降時ST幾乎回到等電位線,說明供血顯著改善[4]。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變化,如胸痛的程度、時間,患者的精神意識狀態、語言及肢體活動,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冠脈狹窄區在溶栓后,血液灌注較差,心肌缺血沒有得到較好改善,仍可再發心絞痛,或原發心絞痛未能緩解。心絞痛再發作時可給予硝酸甘油0.1mg含服,或硝酸甘油15mg加入5%葡萄糖中靜脈滴注,直至疼痛癥狀消失。告誡患者盡量避免誘發心絞痛的因素,囑患者休息。對腦血管、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部位嚴密觀察,注意有無出血,本組5例患者出現牙齦、鼻黏膜少量出血,未采取特別措施,自行停止,余未出現嚴重出血并發癥。
1.3.4 飲食護理 患者應以低脂、低鹽飲食為主,嚴禁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吃多餐,減少腹脹感。多食易消化食物,保持大便通暢,以免便秘加重心理負擔。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胸悶、心慌、心前區疼痛或胸骨后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心電圖、血液流變學檢查、血壓等指標恢復正常。有效:胸悶、心慌、心前區疼痛或胸骨后疼痛等癥狀明顯好轉,發作次數減少50~80%;無效:胸悶、心慌、心前區疼痛或胸骨后疼痛等癥狀無好轉甚至出現加重,發作次數增多,血液流變學、血壓等指標出現無變化或惡化。
1.5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 治療組顯效28例,有效17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3.8%。對照組顯效18例,有效19例,無效11例,有效率為77.1%。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表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 (n)
2.2 不良反應 實驗組3例患者出現牙齦出血及鼻衄,未做特殊處理,患者自行緩解。對照組僅出現2例皮下注射瘀斑,無其他出血等不良反應。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勞累型心絞痛之間的臨床表現,因此除了常規使用硝酸酯類藥物、鈣離子拮抗劑和抗凝治療,還需要溶栓治療。尿激酶通過激活纖溶酶原,產生纖溶作用,溶解血栓。本研究通過小劑量尿激酶溶栓治療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小劑量尿激酶可長療程給藥,既能緩慢溶解血栓,又能避免大劑量溶栓藥物改變凝血和纖溶之間的平衡狀態。從研究結果看,小劑量尿激酶的副作用較小,實驗組僅出現3例牙齦出血及鼻衄。在臨床治療的同時給予患者細致的綜合護理,減少患者痛苦,消除誘發心絞痛的因素,對患者的預后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溶栓治療時一定要加強護理工作,提高治療效果。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1.
[2]鹿慶華,董兆強,郝林,等.尿激酶小劑量長療程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觀察[J].新醫學,2005,36(8):442—443.
[3]胡大一,許俊堂.談談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溶栓療法[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770-772.
[4]胡富榮,胡淑華,鄭玉萍.小劑量尿激酶治療不穩定心絞痛的護理[J].中國民康醫學 (上半月),2007.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