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榮軍
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瑤族自治縣人民醫院中醫科,廣西 都安 530700
慢性萎縮性胃炎 (CAG)是一種胃粘膜固有腺體萎縮為病變特征的消化系統疾病,以上腹部隱痛、脹滿、噯氣、食欲不振,甚至消瘦、貧血等為臨床表現,沒有特異性,胃粘膜活檢是最可靠的診斷方法,臨床治療效果不滿意。我科于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用自擬益胃化瘀解毒湯治療脾虛瘀阻型慢性萎縮性胃炎45例,并與用西藥治療的45例作比較,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90例患者均為我院中醫科及內科門診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的方法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45例,其中男23例,女22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1.50歲;病程1.0~32年,平均10.80年;腺體萎縮輕度15例,中度23例,重度7例。對照組45例,其中男22例,女23例;年齡19~66歲,平均年齡40.50歲;病程1.5~30年,平均9.80年;腺體萎縮輕度14例,中度25例,重度6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及《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2]擬定,所選病例治療前均有上腹部痞脹隱痛、痛處如針刺、食欲減退、飯后飽脹噯氣、惡心嘔吐、身體消瘦,倦怠乏力,面色不華晦暗,舌質淡紅或胖嫩略紫黯,邊有瘀斑或有瘀點,脈細弦等。均經胃鏡和病理學檢查及經碳14尿素呼氣試驗幽門螺旋桿菌(Hp)檢測均為陽性,西醫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辨證屬胃脘痛脾虛瘀阻型。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18~66歲;③確診為本病長期服用西藥或其它藥物者,必須停藥;④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資料齊全,配合治療者。
1.4 排除標準 ①合并心、肺、肝、腎及自身免疫等疾病者;②確診為本病而長期服用西藥或其它藥物,治療期間不停西藥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或精神病患者;④對本次臨床觀察所用藥物過敏者;⑤依從性較差的患者。
1.5 治療方法
1.5.1 治療組 益胃化瘀解毒湯組成:黃芪18g,太子參18g,石斛12g,麥冬 10g,山楂 15g,丹參 15g,牡丹皮10g,制半夏10g,陳皮10g,蒲公英18g,黃連6g,枳實15g,佛手10g,砂仁6g,甘草6g。加減:脘腹脹滿,噯氣明顯者加檳榔、枳殼、炒萊菔子各10g;脾胃虛寒加干姜10g;脾胃陰虛加沙參、玉竹各10g;氣滯加柴胡、烏藥各10g;肝胃郁熱者加竹茹、梔子各10g。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8周為1療程。
1.5.2 對照組 用麗珠得樂 (枸櫞酸鉍鉀膠囊)一日2次,早晚各服0.6g(2粒)??死顾胤稚⑵?.5g,一日2次,餐后30分鐘服;阿莫西林膠囊500mg,每日3次,治療1周后停用克拉霉素分散片及阿莫西林膠囊,繼續用麗珠得樂治療,8周為1療程。
1.6 療效觀察及檢測項目 90例患者均在4周、8周后行胃鏡、Hp檢測。觀察臨床癥狀,胃鏡病理組織學的改變,Hp清除率、根除率及遠期根治率。
1.7 療效標準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2]擬定,顯效: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食欲正常,胃鏡象基本恢復正?;蝻@示為淺表性胃炎,病理檢查示胃粘膜萎縮或腸上皮化生等病變已消失;有效:癥狀和體征明顯減輕,胃鏡象較前好轉,病理檢查示胃粘膜萎縮及腸上皮化生等病變程度減輕;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及胃鏡、病理復查無變化或加重者。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療效資料采用采用Ridit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兩組均可改善臨床癥狀,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臨床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例)
2.2 兩組Hp清除率、根除率和遠期根除率比較 治療組Hp清除率、根除率分別為86.66%、77.77%,對照組分別為73.33%、62.22%,治療組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組Hp遠期根治率為71.11%,對照組為48.88%,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見表2。

表2 兩組Hp清除率、根除率和遠期根治率比較 (例)
慢性萎縮性胃炎 (CAG)是一種退行性胃黏膜病變,以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黏膜變薄、黏膜肌層增厚及伴有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為特征的慢性胃病。臨床研究發現CAG患者中普遍存在Hp感染,且與CAG病變程度密切相關,Hp感染后可引起胃黏膜的損害,進而造成胃黏膜的萎縮及明顯的腸化,根除Hp對治療CAG非常關鍵。本病屬中醫胃脘痛、嘈雜、痞滿、嘔吐等范疇,多因飲食不節、七情失和、藥物損傷、素體脾胃虛弱等多種因素[3]致脾胃虛弱,脾運失司,痰瘀交阻所致;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是本病病機的基本特點,并且呈現虛→毒→瘀 (痰瘀)→虛損的病理演變過程[4]。又有專家認為胃病久必氣虛絡瘀,益氣化瘀通絡法為其治療大法[5]。清代林佩琴《類證治裁》指出:“胃脘痛,初痛邪在經,久痛必入絡”,“經主氣,絡主血也”,說明痛久入絡,胃絡受阻,胃黏膜失于氣血濡養,病情遷延難愈,久病必虛,久痛入絡是CAG的發病關鍵。筆者經多年臨床觀察,認為本病病機雖然復雜,但主要是本虛標實,虛實挾雜之證,尤以脾虛、血瘀、熱毒是本病發病及病機演變的核心問題,臨床以脾虛瘀阻型者居多,治以健脾益胃,化瘀通絡,除濕解毒為法。方用自擬益胃化瘀解毒湯冶療,方中黃芪、炙甘草益氣健脾,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運化之源”,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則氣血充足,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從而調整胃腸激素分泌,有利于胃黏膜炎癥損傷的修復;太子參補益脾胃,益氣生津,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太子參、甘草等補益藥可調節內分泌、消化系統功能,增強免疫,促進胃黏膜上皮組織再生;麥冬、石斛養陰生津益胃,制半夏、砂仁和胃降逆,除濕健脾;佛手、枳實疏肝行氣,消痞散結;黃連、蒲公英清清熱解毒,殺滅HP;山楂入血分,既消食化積,又活血化瘀;丹參活血祛瘀,涼血消腫,丹參佐砂仁、佛手、陳皮則加強活血行氣止痛之力。現代研究證實丹參能改善微循環,改善胃黏膜血流狀態,糾正局部組織缺氧,促進炎癥病灶消退[6]。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張元素的《珍珠囊》認為牡丹皮“治腸胃積血、衄血、吐血,無汗骨蒸?!敝T藥合用具有健脾益胃,化瘀通絡,除濕解毒之功效,并能殺滅HP,符合脾虛瘀阻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病機特點,臨床療效顯著。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
[2]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 (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72.
[3]劉賡,唐旭東.唐旭東辨證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經驗體會[J].遼寧中醫雜志,2009,36(5):734-735.
[4]雷作漢,段永強,成映霞,等.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因機證治談[J].河南中醫,2009,29(6):566-567.
[5]許穎,陳菲.汶明琦主任醫師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經驗[J].陜西中醫,2007,28(11):1517-1518.
[6]王錦鴻,陳仁壽.臨床實用中藥辭典[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