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棟 王亮忠
江西省蓮花縣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江西 蓮花 337100
腸易激綜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種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或者大便性狀異常為主要特征的消化系統紊亂性疾病,臨床上一般找不到器質性病變的證據,因此對于IBS的治療目前也無特效方案,目前大多以西藥治療為主[1]。筆者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60例IBS患者進,取得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共120例,均為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所有患者都根據《胃腸病學》中關于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標準確診[2]。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60例。實驗組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18~65歲,平均 (45.3±13.6)歲;平均病程 (15.3±10.1)月;對照組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17~63歲,平均 (44.2±11.0)歲;平均病程 (15.7±10.8)月。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和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谷維素 (浙江銀河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7854),30mg/次,3次/d;多慮平 (江蘇蘇州太倉制藥廠生產,國藥準字H32022317)進行治療。注意調整生活規律與飲食習慣,保持心情舒暢;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組方[3]:白術15g,白芍15g,陳皮12g,防風12g,枳殼12g,茯苓20g,黨參20g,砂仁15g,升麻12g,甘草10g。若患者腹痛嚴重則加柴胡12g,香附12g;排便困難加黃芩12g,蒼術12g;腹瀉加山藥20g,北芪20g。1劑/d,2次煎服,兩組患者均治療2周。
1.3 療效標準[4]治愈:腹痛、腹脹等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大便次數與性狀回復正常;顯效:腹痛腹脹等癥狀體征顯著緩解,大便次數1~2次/d,大便性狀基本正常;有效:腹痛、腹脹等癥狀體征有所改善,大便次數1~3次/d,大便性狀好轉;無效:患者癥狀、體征、大便次數和大便性狀均無改善甚至加重??傆行蕿橹斡省@效率、有效率之和。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3%,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的68.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表[例 (%)]
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腸易激綜合征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另外IBS發病與患者情志有關,治療以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為主,進行辨證施治。然而,目前人們對于該病的發病機制仍有待研究,因此IBS的治療也無特效療法。在中醫理論中,IBS屬“泄瀉”范疇。肝氣郁結,疏泄失常,導致木不疏土,脾失健運,常引起脾胃功能不良。因此中醫認為,對于IBS的治療原則應是運脾化濕和收斂止瀉[5]。筆者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疏肝健脾湯進行治療。方中白術、白芍、陳皮、防風可疏肝理氣;而黨參、茯苓、砂仁、升麻則有益氣健脾的功效。諸藥合用,可起到疏肝理氣,健脾益氣的效果。白術、白芍、陳皮、防風能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促進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液分泌,緩解由于乙酰膽堿、組胺所導致的腸痙攣;而黨參、茯苓、砂仁、升麻則能夠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吸收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中藥與西藥合用可以起到協同作用,提高治療效果。但對于長期的療效和安全性,還需今后研究進一步證實。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腸易激綜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和體征,促進大便次數與大便性狀恢復正常,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王生發,冀振旭.中西醫結合治療腸易激綜合征23例[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09,37(7):40-41.
[2]鄭芝田.胃腸病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30-735.
[3]曾素娥,彭文杰.中西醫結合治療腸易激綜合征60例[J].遼寧中醫雜志,2004,31(2):150.
[4]陳名翎.中西醫結合治療48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48):449-450.
[5]熊斌.中西醫結合治療腸易激綜合征56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