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如春 王洪彬 崔建美 李繼安
河北聯合大學中醫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系統性紅斑狼瘡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青年女性多發,男女比例為1∶9。臨床表現為發熱、面部蝶形紅斑、以及關節、腎、肝、心、血液等多系統、多器官損害[1]。本文對中醫治療SLE的臨床文獻進行系統的分析,按照辨證分型對其用藥特點進行分析、挖掘,以便為進一步治療SLE提供參考。
1.1 文獻來源 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 (CNKI)醫藥衛生專輯、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 (VIP)。
1.2 檢索策略 CNKI和VIP數據庫,檢索詞為“紅斑狼瘡”,檢索方法CNKI為主題檢索,VIP為檢索任意字段檢索,檢索時限CNKI為1979~2013年,VIP為1989~2013年,檢索日期為2013年5月13日。其中 CNKI檢索出15676篇文獻,VIP檢索出12756篇文獻。
1.3 納入條件 ①中醫藥防治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研究文獻;②第一次文獻。
1.4 剔除條件 ①數據庫間交叉重復的文獻;②綜述、述評的文獻;③同一項研究的多篇論文按一篇計;一稿多投取一篇。
1.5 數據分析及統計 數據規范化處理:將藥物別名進行統一化處理,如“川軍”統一為“大黃”;同一項研究發表多篇文獻者,資料統計處理時按一項研究計算。
數據分析及統計:將檢索到的有關中醫藥防治SLE的文獻資料中依次按照不同的中醫證型將藥物分別錄入Excel表格,進行統計分析。出現頻次 =某藥頻次/文獻量 ×100%,相對頻率=某藥頻次/所有藥物頻次總和×100%
2.1 SLE中醫證型分布 本研究共篩選出中藥治療SLE文獻646篇,其常見的中醫證候為熱毒熾盛、陰虛內熱、肝腎陰虛、脾腎陽虛、氣陰兩虛、血瘀痹阻、風濕熱痹、脾虛肝旺。其中熱毒熾盛型共172篇文獻,占26.63%;陰虛內熱型共104篇文獻,占16.10%;肝腎陰虛型共93篇文獻,占14.40%;脾腎陽虛型共76篇文獻,占11.76%;氣陰兩虛型共68篇文獻,占10.53%;血瘀痹阻型共65篇文獻,占10.06%;風濕熱痹型共44篇文獻,占6.81%;脾虛肝旺型共24篇文獻,占3.71%。
2.2 SLE常見中醫證型的藥物應用概況 熱毒熾盛型SLE臨床研究文獻共涉及232味藥物,應用1863次,平均每味藥物使用8.03次。按照累計頻率75%以上且相對頻率由大到小依次為生地黃、牡丹皮、金銀花、赤芍、白花蛇舌草、玄參、黃芩。部分數據參見表1。
陰虛內熱型SLE臨床研究文獻共涉及176味藥物,應用1190次,平均每味藥物使用6.76次。按照累計頻率的75%以上且相對頻率由大到小依次為生地黃、牡丹皮、玄參、知母、青蒿、麥冬、熟地黃、山藥。部分數據參見表2。
肝腎陰虛型SLE臨床研究文獻共涉及169味藥物,應用1070次,平均每味藥物使用6.33次。按照累計頻率的75%以上且相對頻率由大到小依次為生地黃、牡丹皮、熟地黃、山茱萸、茯苓、黃芪、山藥。部分數據參見表3。

表1 熱毒熾盛型SLE常用藥物

表2 陰虛內熱型SLE常用藥物

表3 肝腎陰虛型SLE常用藥物

表4 其他證型SLE常用藥物
其他證型SLE臨床研究文獻量及涉及的藥味量、頻次等參見表4。
2.3 不同證型SLE用藥歸類概況

表5 不同證型SLE用藥歸類概況
現代醫學認為SLE作為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原激活免疫系統后,出現一系列免疫損傷,如免疫復合物、膜攻擊復合物和過敏毒素 (C3a、C5a)所造成的血管炎癥,IL-1、TNF引起的發熱等,這些均為中醫陰虛內熱的表象[2]。故SLE臨床證型以熱毒熾盛、陰虛內熱、肝腎陰虛為常見,治療中生地黃、牡丹皮應用的最為廣泛。生地黃具有養陰生津的功效,能夠抑制體液免疫,提高細胞免疫,促進腎上腺素皮質功能,提高體內激素水平,適宜治療陰虛內熱、肝腎陰虛型的免疫性疾病[3-4];生地黃還具有清熱涼血功效,治療熱入營血、熱毒熾盛型的SLE。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有效改善SLE的皮膚損害。SLE辨證用藥以清熱藥和補虛藥應用最為普遍,能明顯改善SLE患者面部紅赤、高熱、蝶形紅斑、口渴、便秘、心悸、失眠、無力等癥狀,增強患者抵抗力,從而有效且持久的控制病情,防止激素減量時的反跳,加強激素療效[5-6]。
綜上所述,SLE臨床常見的中醫證型為熱毒熾盛、陰虛內熱、肝腎陰虛型,治療時以清熱藥、補虛藥應用較為廣泛,生地黃、牡丹皮等藥物應用最為普遍,提示在進一步研究SLE的治療時,應根據臨床常見證型辨證選方組藥,提高SLE的臨床療效。
[1]洪一梅.中醫辨證治療紅斑性狼瘡研究進展[J].中醫藥通報,2010,9(5):64-66.
[2]卞華,溫成平,范永升.系統性紅斑狼瘡中醫診治思路與方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9):130-131.
[3]沈丕安.中藥藥理與臨床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24-129,240-245,276-279
[4]李華榮,丁卓伶,王振軍.中藥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中文文獻分析[J].中國藥師,2006,6(12):815-816.
[5]范永升,溫成平,李學銘,等.激素并用解毒祛瘀滋陰法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19(10):626-627.
[6]張義生,王勁紅.中西醫結合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70例報告[J].貴州中醫學院學報,1998,20(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