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廣帥+龐會
摘 要:本文根據2013年的農村微觀調查數據,對不同孩子數量家庭的土地利用情況進行了比較分析。研究發現,現階段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普遍呈現年齡偏大、受教育程度低、以女性為主的特征。農業生產以糧食作物為主,種植多樣化水平不高。隨著家庭孩子數量的增加,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增加,單位勞動力投入也基本處于增加狀態,而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健康程度和平均教育年限、單位土地資本投入以及單位土地的產出均下降。無論是增加資本數量還是增加勞動力數量,抑或是提高勞動力質量,對農業產出均有積極的影響。相對于勞動力的數量,勞動力的質量對產出的影響更顯著,整體上農業生產處在規模報酬遞減的階段。
關鍵詞:孩子數量;農業生產;土地利用;產出彈性
中圖分類號: C9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14)05-0033-09
一、引言
自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絕大部分的農村地區在分配土地時基本上是依據“按人分配”的原則,因此,規模大的家庭分配到的土地相對就多一些。一般來說,家庭規模主要取決于孩子數量。孩子多的家庭在勞動力資源投入上占優勢,進行農業生產時,他們會投入大量的勞動力要素和少量資本要素;人口少的家庭,農業生產則主要靠其他生產要素的投入來替代對勞動力要素的投入。改革開放以后,國家開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使得家庭生育孩子數量減少,與此同時,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外出務工。這兩個因素作用在一起,導致農村家庭在農業生產上投入的勞動力數量開始減少,家庭原有的農業生產經營形式逐漸發生改變,這顯然也影響到了家庭對土地的利用。
目前大多數文獻都是從家庭兼業類型、生計多樣化的角度來探究土地利用變化的情況。國內外有些學者認為當家庭勞動力轉向非農生產時,不利于農地規模經營和土地有效利用,農業產出會下降,非農就業并不能給農業投資帶來增加效應[1~3]。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農戶家庭生計多樣化、勞動力向非農生產轉移是農戶在面臨不完善的要素市場情況下的家庭決策,可以增加農戶對土地的投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4~5]。還有其他的一些學者考察了勞動力轉移對作物種植種類選擇、區域經濟發展等的影響[6~7]。我國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考察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作用,學者們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沒有負面影響,有時還會帶來一些積極的效應[8~11];另一種觀點是農戶對土地經營的程度明顯下降,勞動力的轉移導致農戶農業經營行為發生變化,農業生產由精耕細作變化為粗放經營,農業勞動力數量減少且質量弱化,農業種植結構多樣化趨勢顯著[12~13]。二是研究現階段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對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對農業產出的影響情況,認為不同類型農戶的投入行為、施肥行為、土地利用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別[14~16]。
回顧文獻,我們發現學者們多是從農村勞動力轉移水平角度來考察非農生產或家庭生計多樣化對土地利用和農業發展的影響,對于家庭孩子數量與土地利用這個問題涉及較少。目前由于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一些家庭出現了土地的粗放經營、流轉、撂荒或閑置現象。作為一個人多地少的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對我國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因此,本文以家庭作為基本的研究單位,以孩子數量作為研究切入點,來考察不同家庭土地的利用情況。
二、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的研究數據來自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完善人口與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體系研究”課題組于2013年7月在湖北省所做的調查。在抽樣時,首先是按照經濟的發展水平以及計劃生育的實施情況來確定樣本市或樣本縣,然后再根據經濟的發展水平均衡地選取經濟狀況不同的樣本鎮,樣本村則是采取隨機抽樣的形式來確定。最終確定的調研范圍是湖北省松滋市、漢川市、孝昌縣和陽新縣4個縣市,共包括8個鎮的28個村。調查問卷主要涉及農戶家庭的人口基本信息、經濟社會信息、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生產和金融狀況四個方面的內容。調研時由調查員攜帶問卷入戶對被訪者進行調查,被訪者是49~75歲的農村婦女或是該年齡階段婦女的丈夫。之所以選擇兩個年齡段的人群,主要是因為該年齡階段的夫婦一般不會再生育子女,家庭子女數量基本穩定。調研結束時,共采訪了1500多戶農村家庭,獲得了
1489個有效樣本。
本文所采用的數據剔除了沒有孩子的家庭,同時也剔除了沒有土地的家庭,共得到有效樣本1296個。文中所指的孩子數量是指被訪者夫婦所生育的且至今健在的子女個數。依據家庭孩子數量的不同,我們將樣本劃分為1個孩子、2個孩子、3個孩子、4個孩子及以上4種不同的家庭。其中,1個孩子的家庭104個,占總樣本的8.0%;2個孩子的家庭435個,占總樣本的33.6%;3個孩子的家庭350個,占總樣本的27.0%;4個孩子及以上的家庭407個,占總樣本的31.4%。
三、不同孩子數量家庭土地的利用分析
1.不同孩子數量家庭土地的基本概況
表1中原人均土地面積是指按照村集體的分配,家庭人均所承包的土地面積。我們看到4個孩子及以上家庭人均土地面積最多,家庭每人平均承包了2.39畝土地;其次是2個孩子家庭,人均承包了2.09畝土地;再次是3個孩子家庭,人均承包了1.87畝土地;而1個孩子家庭的人均土地面積最少,平均每人承包1.65畝土地。現人均土地面積則是指存在土地流轉情況時,每個家庭在原有土地基礎上通過租入或租出土地后的人均土地面積。我們發現當存在土地流轉的情況時,3個孩子家庭現人均承包土地面積最多,并且遠遠超過了其原人均土地面積,家庭每人平均承包了2.66畝土地;2個孩子家庭每人平均承包了2.48畝土地;4個孩子及以上家庭每人平均承包了2.19畝土地;1個孩子家庭的現人均土地面積依然是最少的,家庭每人平均承包了1.64畝土地。1個孩子家庭的原人均土地面積和現人均土地面積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2個孩子、3個孩子的家庭現人均土地面積大于原人均土地面積,4個孩子及以上家庭的現人均土地面積小于原人均土地面積。
在表1中,隨著家庭孩子數量的增加,其凈租入的土地面積表現出先增加后減少的現象。在不考慮土地資本投入對農業產出的影響下,農業產出則主要取決于勞動力的投入能否與家庭耕種的土地面積達到最優的比例。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普遍外出務工的現實背景下,幾乎每一個農村家庭都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不同家庭之間農業勞動力的數量不存在多大的差異。因此,在“按人分配”土地的原則下,孩子數量少的家庭,相對其土地面積,農業勞動力的人數仍是富足的,需要租入土地才能實現農業產出的最大化。而當家庭孩子數量較多(4個及以上)時,相對其土地面積,農業勞動力的人數卻是不足的,沒有達到農業產出的最大化。因而只有租出土地,才是這一類家庭最優的選擇。我們從表1中可以發現,隨著家庭孩子數量的增加,凈租入土地面積呈現倒“U”型的變化趨勢。在可澆灌土地占總土地面積的比重上,1個孩子家庭的數值最大,其次是3個孩子家庭,2個孩子家庭,而4個孩子及以上的家庭數值最小。土地的澆灌條件可以反映耕地的質量,同時也是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17]。因此,從可澆灌土地占總土地面積的比重這個數值上來看,1個孩子的家庭進行農業生產比較有利。在鄉村傳統中,村里分配土地時,一般是將土地按照質量分成好中差三個等級,將不同質量的耕地搭配起來分給每個家庭,因此,作為一個基本的經營單位,家庭要經營互不相連、質量不等的多塊土地。當村集體對土地進行大調整后,有時為了實現土地使用權的平均化還會對土地進行一些小調整。所謂小調整主要是指村集體拿出一些預留的機動地平均分配給集體中的新增人員。因此,當一個家庭有子女出生、成家或孫輩出生等情況時,家庭的新成員就有可能在不同于原有土地的位置上分配得到一些土地,從而增加了家庭的地塊數量。而孩子數量多的家庭更有可能會出現新增人口,因此,在表1中,我們看到隨著孩子數量的增加,家庭所擁有的地塊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地塊數量的多少又反映了一個家庭土地細碎化的程度,土地細碎化對于形成規模化生產以及機械化勞作都有不利的影響,但它有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并降低農業生產風險的能力。基于地塊數量的差異,對于4個孩子及以上家庭的土地,其分散并降低農業生產風險的能力較強,而對于1個孩子家庭的土地,其可機械化程度較強。此外,對比不同孩子數量家庭的單位地塊面積,我們也可以發現,由于地塊的數量多,使得4個孩子及以上家庭的單位地塊面積最小。
2.不同孩子數量家庭農業勞動力的基本情況
我們分別用教育年限
本文中教育年限按照以下準則進行劃分:文盲,受教育年限為0年;參加過掃盲班,受教育年限為2年;小學文化程度,受教育年限為6年;初中文化程度,受教育年限為9年;高中文化程度,受教育年限為12年;中專及大專,受教育年限為15年;大學本科及以上,受教育年限為16年。來衡量勞動者的文化程度,用健康程度
本文中健康程度按照以下準則進行劃分:健康賦值為4,一般賦值為3,差賦值為2,殘疾賦值為1。 來考察勞動者的身體狀況。表2為不同孩子數量家庭農業勞動力的基本情況。
表2中,總樣本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年齡為58.39歲,說明目前農村家庭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趨于中老年化。隨著孩子數量的增多,4類家庭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分別為53.41歲、55.93歲、59.02歲、61.72歲,也即隨著孩子數量的增加,家庭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年齡也在增加。從以往學者的研究來看,家庭中年輕、身體健康、文化程度高的勞動力更愿意到城市中來從事非農生產[18~19],再加上非農生產對勞動力的選擇,年齡大的勞動力在非農競爭中的優勢不明顯,因此,家庭中選擇外出務工的往往是子女,而留守在家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則主要是父母。這些因素就使得不同家庭的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年齡隨著孩子數量的增加而增加。
隨著孩子數量的增加,4類家庭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健康程度在逐漸減小。健康狀況與年齡有著很大的關系,樣本中4類家庭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年齡都大于50歲,說明父母或年齡大的勞動力更易留守在家中從事農業勞動。在勞動力的年齡大于50歲這個階段內,隨著年齡的增加,其身體健康狀況也會呈現下降的趨勢。孩子數量多的家庭中,父母不僅要辛苦工作努力掙錢撫養孩子長大,孩子的教育、工作及成家等事情也需要他們操心。繁重的工作、瑣碎的家庭事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都有著不利的影響,使他們抵抗疾病的能力減弱,結果是他們不僅比孩子數量少的家庭中父母的健康程度差,而且與其他同齡人相比身體狀況也處于劣勢。
在總樣本中,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5.13年,可以看出他們的受教育水平不高,還處于小學教育以下的水平。隨著孩子數量的增加,4類家庭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的教育年限在逐漸減少。孩子數量少的家庭,可能父母教育水平比較高,自覺地遵守了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主動減少了生育孩子的數量。另外,這些家庭人口負擔小、經濟負擔輕,父母可能就有能力來支持子女接受較高的教育,從而使得孩子數量少的家庭農業勞動力的教育水平較高。而孩子數量多的家庭,父母年齡可能較大,他們年輕時能夠接受較高水平教育的幾率相對較小。這些家庭在對子女進行教育投資時則要考慮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如果不能支持所有子女接受較高的教育,父母則只能選擇使部分子女接受較高教育,而剩余子女能夠接受較高教育的機會就會很小。這樣就使得孩子數量多的家庭中農業勞動力的平均教育年限較低。
在表2中,還可以看出目前農村家庭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依舊占著很大的比重,達到了整個家庭人數的70.30%,說明家庭在勞動力配置時主要還是以農業勞動為主。從1個孩子家庭到3個孩子家庭,家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比重在不斷增加,而從3個孩子家庭到4個孩子及以上家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比重又開始下降。總樣本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女性勞動者占農業勞動者的60.78%,女性由于需要照看孩子、料理家務以及自身身體素質等原因更多地選擇留在家中從事農業生產。
3.不同孩子數量家庭土地的種植結構情況
本文采用作物種類多樣化和糧食收入占總收入比重兩個指標來衡量不同家庭在種植作物時對于作物種類的選擇。作物種類多樣化主要來衡量不同家庭在農業生產時種植作物種類的多少。糧食收入占總收入比重反映家庭種植小麥、水稻、玉米、紅薯等傳統作物的比重。作物種類多樣化公式為:多樣化指標=1-∑ie2i,其中ei代表第i種作物的產值占土地總產值的比重。在作物種植種類較多的情況下,多樣化指標接近于1;在作物種植種類較少的情況下,多樣化指標接近于0。具體情況見表3。
從我們的計算結果來看,總樣本的作物種類多樣化指標為0.3637,與多樣化指標的極大值1還有很大的差距,說明農村現在種植的作物多樣化程度不高。在不同孩子數量的家庭中,作物種類多樣化指標隨著家庭孩子數量的增加也在不斷增加。農民在耕作時主要會出于兩個目的而選擇種植多樣化:一是為了降低風險,因為農作物在種植生長以及農產品的銷售過程中,常常會面臨生產風險
生產風險是指農作物在生產的過程中遇到氣候變化、病蟲害的侵襲等現象。和價格風險
價格風險是指在農作物從種植到成熟的整個過程中,農產品的價格可能會出現下降或上升的現象。,從而可能使家庭收入降低;二是為了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經濟作物的銷售單價往往要高于傳統的糧食作物。從表1的總地塊數量與孩子數量之間的關系我們也可以看出,4個孩子及以上家庭在降低作物風險、種植多樣化上更占優勢,因為他們的地塊數量最多,他們在農業生產時就可以選擇不同的地塊來種植不同種類的作物。
總樣本中,糧食收入占總收入比重這一指標的數值為65.20%,說明目前大部分家庭在進行農業生產時還是會傾向選擇傳統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雖然價格高但是種植方法和技術比較復雜而且種植風險高,而現階段農民對于傳統糧食作物的種植方法和技術已比較熟悉,因此,他們往往在風險不確定的情況下,更愿意選擇種植風險小的糧食作物。在不同孩子數量的家庭中,4個孩子及以上家庭的作物種類多樣化指標數值最大,而其糧食收入占土地總收入比也最大,這種現象說明,4個孩子及以上家庭雖然種植了多種作物,但是糧食作物依然是他們主要種植的作物。
4.不同孩子數量家庭在土地上的投入情況
土地上的投入主要包括資本投入和勞動力投入兩部分。依據我們的問卷,土地資本投入主要包括了2012年家庭購買種子、農藥、化肥、薄膜以及租用他人農具、機械等的支出。土地勞動力投入主要指家庭中參與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個數。具體情況詳見表4。
我們發現隨著孩子數量的增加,家庭對土地單位資本的投入呈逐漸減少的狀態。1個孩子家庭單位土地資本的投入最多為747.52元,4個孩子及以上家庭單位土地資本投入最少的僅為425.54元。而在單位土地勞動力投入上,孩子數量多的家庭比較占優勢,4個孩子及以上家庭單位土地勞動力投入最多為 0.58人,3個孩子家庭單位土地勞動力投入為0.54人,而1個孩子和2個孩子家庭單位土地勞動力投入較少,分別為0.51人和0.50人。資本投入和勞動力投入是對作物產出比較重要的兩項投入,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原則下,不同孩子數量的家庭往往會綜合考慮家庭農業勞動力的數量與家庭經濟情況,使勞動力要素和資本要素按照一定的替代比例投入到土地上。具體而言,家庭農業勞動力要素投入少,可能就會增加土地上資本要素的投入;家庭農業勞動力要素投入多,資本要素的投入就會減少。表4中不同孩子數量的家庭在土地上勞動力的投入和資本的投入基本遵循這一規律。
5.不同孩子數量家庭土地產出情況
本文用土地上的收入來衡量土地的產出:用2012年每個家庭土地上全部作物的產量與同期對應價格相乘,計算出土地上的收入。表5為不同孩子數量家庭的單位土地產出和人均土地產出情況。
表5中,1個孩子家庭單位土地產出為2086.50元,2個孩子家庭單位土地產出為2039.90元,3個孩子家庭單位土地產出為1720.41元,而4個孩子及以上家庭的單位土地產出僅為1457.70元,隨著家庭孩子數量的增加,單位土地產出在逐漸減少。土地的產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對土地的利用情況,從這個角度來看,隨著孩子數量的增加,家庭對土地的利用情況呈下降趨勢。人們總是傾向于從事回報率高的勞動,在當前非農勞動報酬遠高于農業勞動報酬的背景下,人們更愿意從事非農勞動。因此,孩子數量多的家庭外出務工的勞動力人數也會較多。基于這一事實,我們可以推斷孩子數量多的家庭在單位土地上的勞動力投入與資本投入并沒有達到最優的比例,從而不利于家庭對土地最大化地利用,其結果就是單位土地產出要低于孩子數量少的家庭。我們也發現孩子數量與人均土地產出呈現倒U型關系,從1個孩子家庭到2個孩子家庭,人均土地產出的數值在增加,從2個孩子家庭到更多孩子數量的家庭,其人均土地產出隨著孩子數量的增加又呈現減少的現象。因為人均土地產出在本研究中是用家庭土地總產出與家庭總人口直接相除得到的,因此,人均土地的產出與家庭對土地的利用程度以及不同孩子數量家庭的人口數有關。
模型(1)中,資本投入的產出彈性在1%的顯著水平下為正,農業勞動力數量投入的產出彈性在5%的顯著水平下為正。模型(2)中,加入了勞動力的平均質量這個變量,從回歸結果來看,土地資本投入及勞動力的平均質量的產出彈性均在1%的顯著水平下為正,而農業勞動力數量投入的產出彈性卻不再顯著。模型(3)中,土地資本與農業勞動力的平均質量的產出彈性均在1%的顯著水平下為正。在不考慮勞動力數量的影響下,農業勞動力質量同樣對土地產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模型(4)中,資本和人力資本存量投入的產出彈性均在1%的顯著水平下為正。
在以上4個模型中,所有的產出彈性之和均小于1,說明土地資本、勞動力的投入還沒有達到最佳比例,尤其是受勞動力質量因素的影響,勞動力掌握技術的速度落后于技術更新的速度,使得農業生產處于規模報酬遞減階段,因此,提高農業產出還需要進一步調整土地生產要素的投入。在以上所有的模型中資本投入的產出效應都是顯著的正向作用,且它的產出彈性是最大的,因此,在當前的農業生產上,增加資本的投入就能夠促使土地產出的增加。從模型(1)和模型(3)來看,勞動力的數量、勞動力的質量分開作為解釋變量納入模型對土地產出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模型(2)中兩者同時作為解釋變量時,勞動力的數量對土地產出并無顯著影響,說明現階段勞動力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對土地產出作用更明顯。模型(4)說明綜合體現勞動力數量和勞動力質量的勞動力人力資本存量對提高土地產出有著顯著的正向作用。
五、結論與政策含義
本文主要根據2013年農村微觀調查數據對不同孩子數量家庭的土地利用情況進行了比較分析。基于上面的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目前,不同孩子數量的農村家庭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年齡較大,且以女性勞動力為主,農業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處于小學以下水平,農業生產仍以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的種植還較少。第二,隨著孩子數量的增加,家庭的地塊數量、種植的作物種類、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年齡都在增加,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健康程度與平均受教育年限卻在逐漸下降,而凈租入土地面積則隨著家庭孩子數量的增加呈現倒“U”型關系。第三,隨著家庭孩子數量的增加,單位土地資本投入逐漸減少,單位勞動力投入基本處于增加狀態,而單位土地的產出卻在不斷減少。此外,文章最后探討了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對農業產出的影響,發現無論是增加資本數量還是增加勞動力的數量抑或是提高勞動力質量的投入,對農業產出均有積極的影響,但勞動力質量比勞動力數量對土地產出的影響作用更顯著,整體上農業生產處在規模報酬遞減的階段。
當前,在不斷推進城鎮化的背景下,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向城市,從而使得農業生產的負擔落在了家庭剩余人口的身上。實現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就要協調好勞動力投入、資本投入以及土地數量三者之間的關系。那么目前農村留守勞動力對土地的利用能否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呢?從本文的研究結果來看,增加農業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可以促進農業生產,這說明農村現有的勞動力數量和質量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這個結論的政策含義是意味深長的。在加快推進城市化水平的現實背景下,我們不能過于強調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而應該處理好農業勞動力與農業發展之間的關系,使得農業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能夠保持一個適當的水平,這樣才能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Rozelle, S., J.E,.Taylor, and A.Brauw. Migration, Remittanc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89).
[2] Wu, H.X. and Meng, X. Do Chinese Farmers Reinvest in Grain Production? [J].China Economic Review,1996,(7).
[3] Wu, H.X. and Meng, X. The Direct Impact of the Relocation of Farm Labour on Chinese Grain Production[J]. China Economic Review,1996,(7).
[4] Taylor, J.S. and A.de Brauw. Migration and Incomes in Source Communities: A New Economics of Migration Perspective form China[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3,(52).
[5] Stark,O. The Migration of Labor[M]. Basil Blackwell, Cambridge. 1991.
[6] de Brauw, A. Seasonal Migration and Agriculture in Vietnam[R]. ESA Working Paper No.07-04,2007.
[7] Lucas, R. Emigration to South Africas Mine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
[8] 范麗霞,李谷成,蔡根女.農業部門勞動力再配置與中國農村經濟增長——基于村域微觀數據的一個解釋[J].農業技術經濟,2006,(6).
[9] 鄭貴廷,朱貴云.中國農業勞動力轉移與農業經濟增長[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11).
[10] 盛來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經濟影響和效果[J].統計研究,2005,(10).
[11] 褚清華,楊云彥.家庭規模、技術進步與農業經濟增長——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分析[J].西北人口,2013,(2).
[12] 漆世蘭,楊錦繡,石川.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的負面效應分析——基于西南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狀況的調查[J].農村經濟,2009,(10).
[13] 朱啟臻,楊匯泉.誰在種地——對農業勞動力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
[14] 梁流濤,曲福田.褚培新等.不同兼業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行為和效率分析——基于經濟發達地區的實證研究[J].資源科學, 2008,(10).
[15] 李勛來.農村人力資本陷阱:對中國農村的驗證與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5,(5).
[16] 龍翠紅.人力資本對中國農村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8,(1).
[17] 孔祥智,龐曉鵬,張云華.北方地區小麥生產的投入要素及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4,(4).
[18] 魏眾.健康對非農就業及其工資決定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4,(2).
[19] 陳爽,張艷,扈立家.農村勞動力就業選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遼寧營口市九壟地鎮農村為例[J].農業經濟,2009,(6).
[責任編輯 馮 樂]
五、結論與政策含義
本文主要根據2013年農村微觀調查數據對不同孩子數量家庭的土地利用情況進行了比較分析。基于上面的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目前,不同孩子數量的農村家庭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年齡較大,且以女性勞動力為主,農業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處于小學以下水平,農業生產仍以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的種植還較少。第二,隨著孩子數量的增加,家庭的地塊數量、種植的作物種類、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年齡都在增加,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健康程度與平均受教育年限卻在逐漸下降,而凈租入土地面積則隨著家庭孩子數量的增加呈現倒“U”型關系。第三,隨著家庭孩子數量的增加,單位土地資本投入逐漸減少,單位勞動力投入基本處于增加狀態,而單位土地的產出卻在不斷減少。此外,文章最后探討了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對農業產出的影響,發現無論是增加資本數量還是增加勞動力的數量抑或是提高勞動力質量的投入,對農業產出均有積極的影響,但勞動力質量比勞動力數量對土地產出的影響作用更顯著,整體上農業生產處在規模報酬遞減的階段。
當前,在不斷推進城鎮化的背景下,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向城市,從而使得農業生產的負擔落在了家庭剩余人口的身上。實現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就要協調好勞動力投入、資本投入以及土地數量三者之間的關系。那么目前農村留守勞動力對土地的利用能否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呢?從本文的研究結果來看,增加農業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可以促進農業生產,這說明農村現有的勞動力數量和質量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這個結論的政策含義是意味深長的。在加快推進城市化水平的現實背景下,我們不能過于強調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而應該處理好農業勞動力與農業發展之間的關系,使得農業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能夠保持一個適當的水平,這樣才能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Rozelle, S., J.E,.Taylor, and A.Brauw. Migration, Remittanc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89).
[2] Wu, H.X. and Meng, X. Do Chinese Farmers Reinvest in Grain Production? [J].China Economic Review,1996,(7).
[3] Wu, H.X. and Meng, X. The Direct Impact of the Relocation of Farm Labour on Chinese Grain Production[J]. China Economic Review,1996,(7).
[4] Taylor, J.S. and A.de Brauw. Migration and Incomes in Source Communities: A New Economics of Migration Perspective form China[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3,(52).
[5] Stark,O. The Migration of Labor[M]. Basil Blackwell, Cambridge. 1991.
[6] de Brauw, A. Seasonal Migration and Agriculture in Vietnam[R]. ESA Working Paper No.07-04,2007.
[7] Lucas, R. Emigration to South Africas Mine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
[8] 范麗霞,李谷成,蔡根女.農業部門勞動力再配置與中國農村經濟增長——基于村域微觀數據的一個解釋[J].農業技術經濟,2006,(6).
[9] 鄭貴廷,朱貴云.中國農業勞動力轉移與農業經濟增長[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11).
[10] 盛來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經濟影響和效果[J].統計研究,2005,(10).
[11] 褚清華,楊云彥.家庭規模、技術進步與農業經濟增長——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分析[J].西北人口,2013,(2).
[12] 漆世蘭,楊錦繡,石川.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的負面效應分析——基于西南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狀況的調查[J].農村經濟,2009,(10).
[13] 朱啟臻,楊匯泉.誰在種地——對農業勞動力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
[14] 梁流濤,曲福田.褚培新等.不同兼業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行為和效率分析——基于經濟發達地區的實證研究[J].資源科學, 2008,(10).
[15] 李勛來.農村人力資本陷阱:對中國農村的驗證與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5,(5).
[16] 龍翠紅.人力資本對中國農村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8,(1).
[17] 孔祥智,龐曉鵬,張云華.北方地區小麥生產的投入要素及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4,(4).
[18] 魏眾.健康對非農就業及其工資決定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4,(2).
[19] 陳爽,張艷,扈立家.農村勞動力就業選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遼寧營口市九壟地鎮農村為例[J].農業經濟,2009,(6).
[責任編輯 馮 樂]
五、結論與政策含義
本文主要根據2013年農村微觀調查數據對不同孩子數量家庭的土地利用情況進行了比較分析。基于上面的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目前,不同孩子數量的農村家庭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年齡較大,且以女性勞動力為主,農業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處于小學以下水平,農業生產仍以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的種植還較少。第二,隨著孩子數量的增加,家庭的地塊數量、種植的作物種類、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年齡都在增加,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健康程度與平均受教育年限卻在逐漸下降,而凈租入土地面積則隨著家庭孩子數量的增加呈現倒“U”型關系。第三,隨著家庭孩子數量的增加,單位土地資本投入逐漸減少,單位勞動力投入基本處于增加狀態,而單位土地的產出卻在不斷減少。此外,文章最后探討了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對農業產出的影響,發現無論是增加資本數量還是增加勞動力的數量抑或是提高勞動力質量的投入,對農業產出均有積極的影響,但勞動力質量比勞動力數量對土地產出的影響作用更顯著,整體上農業生產處在規模報酬遞減的階段。
當前,在不斷推進城鎮化的背景下,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向城市,從而使得農業生產的負擔落在了家庭剩余人口的身上。實現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就要協調好勞動力投入、資本投入以及土地數量三者之間的關系。那么目前農村留守勞動力對土地的利用能否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呢?從本文的研究結果來看,增加農業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可以促進農業生產,這說明農村現有的勞動力數量和質量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這個結論的政策含義是意味深長的。在加快推進城市化水平的現實背景下,我們不能過于強調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而應該處理好農業勞動力與農業發展之間的關系,使得農業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能夠保持一個適當的水平,這樣才能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Rozelle, S., J.E,.Taylor, and A.Brauw. Migration, Remittanc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89).
[2] Wu, H.X. and Meng, X. Do Chinese Farmers Reinvest in Grain Production? [J].China Economic Review,1996,(7).
[3] Wu, H.X. and Meng, X. The Direct Impact of the Relocation of Farm Labour on Chinese Grain Production[J]. China Economic Review,1996,(7).
[4] Taylor, J.S. and A.de Brauw. Migration and Incomes in Source Communities: A New Economics of Migration Perspective form China[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3,(52).
[5] Stark,O. The Migration of Labor[M]. Basil Blackwell, Cambridge. 1991.
[6] de Brauw, A. Seasonal Migration and Agriculture in Vietnam[R]. ESA Working Paper No.07-04,2007.
[7] Lucas, R. Emigration to South Africas Mine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
[8] 范麗霞,李谷成,蔡根女.農業部門勞動力再配置與中國農村經濟增長——基于村域微觀數據的一個解釋[J].農業技術經濟,2006,(6).
[9] 鄭貴廷,朱貴云.中國農業勞動力轉移與農業經濟增長[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11).
[10] 盛來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經濟影響和效果[J].統計研究,2005,(10).
[11] 褚清華,楊云彥.家庭規模、技術進步與農業經濟增長——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分析[J].西北人口,2013,(2).
[12] 漆世蘭,楊錦繡,石川.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的負面效應分析——基于西南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狀況的調查[J].農村經濟,2009,(10).
[13] 朱啟臻,楊匯泉.誰在種地——對農業勞動力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
[14] 梁流濤,曲福田.褚培新等.不同兼業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行為和效率分析——基于經濟發達地區的實證研究[J].資源科學, 2008,(10).
[15] 李勛來.農村人力資本陷阱:對中國農村的驗證與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5,(5).
[16] 龍翠紅.人力資本對中國農村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8,(1).
[17] 孔祥智,龐曉鵬,張云華.北方地區小麥生產的投入要素及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4,(4).
[18] 魏眾.健康對非農就業及其工資決定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4,(2).
[19] 陳爽,張艷,扈立家.農村勞動力就業選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遼寧營口市九壟地鎮農村為例[J].農業經濟,2009,(6).
[責任編輯 馮 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