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意大利、希臘特派特約記者 黃培昭 韓秉宸 梁曼瑜 本報記者 楊沙沙圖說:中遠集團接管的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集裝箱碼頭,呈現出忙碌的景象。繼與德國、俄羅斯簽署幾十項經濟協議后,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4日抵達此次歐洲訪問第三站意大利,并簽署了價值約100億美元的商業協議,涉及從能源到工程等多個領域。李克強的歐洲之行讓外界關于“中國企業進軍歐洲”的討論又增加了熱度。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美歐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何偉文15日對《環球時報》表示,中國企業大規模進入歐洲,首先是因為有市場需求,企業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配置技術與資金;其次,雙方政府的支持起了很大作用,投資需要政府的保障與支持。英成中國在歐洲最大投資地中國對英國的投資總額領跑中國對歐洲各國的投資。《環球時報》記者從中國駐英國使館商務處了解,目前已有超過500家中國企業落戶英國,中國在英國投資存量達323億美元,英國成為中國在歐洲的最大投資目的地。中國企業赴英國投資領域非常廣,從以貿易、運輸、電信等領域為主,到向高端制造、網絡營銷、酒店地產等多個領域進軍,中國企業的產業鏈條不斷延伸。整體來看,多數中國企業在英國都是盈利的,只是盈利的幅度大小不同而已。一家在英國經營汽車配件的中國公司銷售經理告訴本報記者說,要想在英國成功投資,必須要充分利用這里較好的區位環境和寬松的市場政策。中企集中進入意大利中國企業進入意大利的資本額在2014年大幅飆升,僅近3個月時間里,就有上海電氣集團、國家電網集團和光明集團3家中資企業,通過收購意大利企業股份的形式對意展開投資,而僅國家電網集團一單收購,總額就高達21億歐元,創下了對意單筆投資的最高紀錄。據路透社15日報道,意大利總理倫齊在與中國國家總理李克強共同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中意兩國簽訂的經濟協議只不過是“開胃菜”,未來雙方的經貿關系還將繼續深化。據悉,能源與科技領域是中國企業對意大利的投資的重點。從長遠來看,中國企業進軍意大利市場,一方面是拓展自身商業版圖,通過收購優質資產來保障未來收益,另一方面,更是希望通過投資獲得意大利這個平臺,讓自身技術得到快速發展。以國家電網成功入股意大利存貸能源網公司為例,國家電網國際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光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希望通過我們的投資帶動中國相關技術和設備走出國門”。意大利存貸款公司首席執行官喬萬尼·丹皮尼也對《環球時報》表示,能與中國這樣的世界領先國家企業進行實踐和經驗等方面進行交流,讓意大利企業獲益匪淺。 克服希臘式“水土不服”本輪金融危機損失慘重的希臘已經成為“價廉物美”的代名詞,近年來,隨著中國企業紛紛走出國門,選擇“落地”希臘的中資公司也越來越多。中國駐希臘大使館商務處向《環球時報》表示,目前常駐雅典的中資企業有13家,投資合作領域包括港口運輸、船舶制造、綠色能源、通訊技術、房地產開發,以及并購希臘本土知名企業等。其中,中遠比雷埃夫斯港碼頭是最具示范效應的成功項目。但在成功之前,中遠也曾遭遇希臘式的“水土不服”。記者了解到,一些希臘人對中國企業存在誤解,認為中國企業投資希臘后會沖擊希臘人就業,當地碼頭工人曾為此罷工抗議。但中遠以事實說話,雇用工人滿足當地工資標準,嚴格遵守歐盟法律,最終把比雷埃夫斯港集裝箱碼頭帶離了虧損的行列,2014年上半年利潤總額達到1130萬歐元,較2013年同期增長22%。中興通訊希臘分公司客戶經理朱波也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早在危機爆發前,中興就已經進入希臘。由于歐盟國家更傾向于使用歐盟自己的系統設備,考慮到網絡兼容性問題,后來居上的中國企業要進入海外市場就有很大難度。經過長達10年對希臘市場的摸索和鉆研,中興在希臘的總體業績與市場份額才得以呈上升趨勢。“中企進軍海外市場,證明中企目前有這個實力去放眼國際市場。”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趙萍1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金融危機后,歐洲復蘇步伐比較慢,此時進入歐洲是比較好的機會,中企也可以在收購歐洲企業后,更好地學習歐洲的核心技術和管理經驗。何偉文對中企在海外投資總的前景同樣比較肯定,他認為2014年對中國資本市場來說是個“分水嶺”,投資發達國家的比重變大,且民營企業海外投資比例增加,特別是在歐洲的投資行為主要由中國的企業主導;國家主權基金在歐洲投資發揮的作用相對較小,更適合用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