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民
摘 要:作為一名新課程的執教者,經歷數年的教學歷程,總的感覺是:學生學習的興趣大了,動手操作的多了,與同伴合作交流多了,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數學意識比以前加強了。下面,我把我們學校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一些具體做法和體會向大家匯報一下。
關鍵詞:校本教研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1(b)-0147-01
1 立足校本教研,打造高效課堂
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育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1)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2)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3)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 轉變教學理念,真正做到“課堂教學生活動的數學”
2013年3月,我們幾個數學教師參加了新教材培訓,收益匪淺,充分認識到新的教學理念中學生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趣的和具有挑戰性的,學習方式也應該包括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等,而不是以往的“師教生學,師問生答,師寫生抄”的完全被動式的學習。根據這些認識,我們幾位老師商議,在新學期開學的的每一節課上,不急于進行新課的教學,而是利用每一節課把新的教學理念滲透給學生。如舉一些生活中的數學例子,讓他們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向他們介紹我們現在的數學課堂模式,告訴他們今后的數學課要用到一些學具材料,動手操作的時間很多。許多結論由同學們自己親身經驗或與同伴交流合作得出自己的結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對于學生的評價方式趨于多樣化,不再單純地以考試分數定終身。第一節課下來,引起了不少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以新理念為指導,多方向多渠道地開展我們的課堂,真正做到“課堂教學是活動的數學”。
3 轉換教學方式,用活教材
要實現新課標對數學教育的目標,就要求我們改變以往的傳授型或灌輸型的教學方式,不再單一的依賴于教材、教參,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引出學習內容,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使數學貼近生活,讓學生獲得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體驗。比如我們在處理人教版第五章第一節內容時商議,利用“外校老師到我校參觀應先干什么”和“在電影院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等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引入課堂,并且充分利用校門廳前的“校園平面圖”讓學生學會如何確定平面中點的位置。后又在合作交流中及時鞏固新知。處理完這節課后,我們幾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要讓學生對數學感興趣,學好數學,就必須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增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同時課堂上,也要敢于放手給學生,給學生一個自由成長、自我發展的空間。特別明顯的例子是,當有一個問題讓學生分析解決時,有時你會發現他們的方法比你的方法更簡單、更有新意、更有價值。我們的目標是新課程下的課堂要做到與學生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4 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構建學生發展的平臺
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學模式應以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為出發點,以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中心,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根本,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每位學生全面發展。基于此,我校特推出“六環節”課堂教學模式。
4.1 情景引入
新課的引入定要盡最大努力吸引學生注意,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高漲的學習熱情。
4.2 展示學習目標
目標要明確具體,其中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4.3 學生自學
自學過程中突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自探性,讓學生自悟感知所學問題,發現問題,探究解決問題。
4.4 合作探究
強調學生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可分組討論,師生平等參與,共同討論問題的解決辦法。
4.5 實踐園地
老師設計的練習要有“質”和“量”的要求,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要有所體現。
4.6 課堂總結
學生或老師均可歸納總結。在這一點上,切記關鍵詞的重復,是強調而不是羅嗦。
這六個環節,對于數學課堂非常實用,效果反映也不錯,當然個別環節需根據課的要求稍微作一點變動。這種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大的展示自己的平臺,學生反映還是比較喜歡這種教學模式。
5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對數學而言,必須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有效參與程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在這一點上,我們對學生要求做到四個“自我”:學習目標自我確定;學習方法自我選擇;學習過程自我調節;學習結果自我反饋。并在教學中注意合理分組,全班交流。例如,處理七年級第六章第一部分第2課的探究活動中,我們就讓學生自我選擇各自的方法,確定平面坐標系,寫出各點的坐標,然后選擇幾種不同的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方法,展示給大家,讓大家共同交流,共享成功的喜悅。這種學習方法,學生比較認可,真正體現了“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教學理念。
6 加大教研力度,增加同志們的團結協作與交流
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我們數學組的老師正向研究型的教師邁進。目前,已有六位教師正在參與市,區級課題的研究。其中,市級課題《學生多元化學習方式的應用研究》已結題。我校十分注重發揮集體的智慧,特別對于集體備課,改革舊的單純的個人備課制,實行“三輪備課制”,即:個人備課—集體公開備課—個人再備課”,幾乎每節新課講授之前,我們之間都要碰碰頭,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活動,集思廣益,實現課堂教學前線的“戰前演習”。每周三再進行集體大教研,并且,每人都要有必要的總結記錄。成績固然重要,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教學時間、教學內容、學生基礎等因素,有時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困惑也接踵而來,以下就是我們在使用新教材過程中的幾點困惑。
(1)新教材的內容與小學基礎跨度較大,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也高,比如,第二章第二節,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中,講“合并”時,只是簡單的提到“合并”這個詞,而沒有敘述讓學生如何去合并。
(2)教材中的引例、例題、練習與生活實際聯系很多,如:利息、利率、個人所得稅等,雖然這是新教材編排的一個特點,但總感覺這與農村學生們的生活實踐經驗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理解起來困難很大。再如:車票,很多學生不知道一來一回應用兩個車票。
(3)教材中的個別拓廣探索題,從理論上可以解釋,但從實際操作中卻感到無從下手,如教材七年級上冊中第37頁的“拓廣探索”。打造高效課堂的道路盡管漫長而曲折,但是畢竟顯露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希望的曙光,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共譜數學高效課堂的新篇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