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昌 高俊峰
摘 要: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黑龍江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由短缺轉向供求平衡,伴隨這種階段性的新變化,大宗農產品出現階段性、結構性、區域性過剩的問題,本文不僅對質量效益型農業的概念內涵也進行了闡述,而且對黑龍江質量效益型農業發展狀況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黑龍江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質量效益型農業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SO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6(b)-0121-01
1 質量效益型農業的概念及特征
1.1 質量效益型農業的概念
質量效益型農業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保證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增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以提高農產品質量、農產品商品率、市場占有率和綜合效益為目標,注重高產高效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注重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與環境質量的改善,實現農業生產與經營相結合,產品與市場對接,高產與優質高效同步,增產與增效一致,資源合理利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相協調的農業經營模式”。
1.2 質量效益型農業的特征
(1)優質。即指以經濟上有效,技術上先進,環境上可持續的方式生產優質農產品,既包括農產品的優質化,又包括農產品的生產及流通過程標準化、規范化和合理化。狹義上指優質的農產品及加工品,即生產出的農產品所含農藥、化肥殘毒少;產品營養價值高、風味佳、外觀美:品種多樣化:產品精深加工程度較高,能為消費者不斷創造新效用;產品外包裝程度較好,使用價值受到較好保護,并方便消費者。
(2)高效。即以經濟效益為核心,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統一的綜合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在農業生產中互為條件,相互影響一致時,有良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必然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矛盾時,就會出現背離,即使暫時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而從長遠看可能造成環境污染,損害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
2 黑龍江農業的質量和效益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資源優勢弱化,農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受影響;黑龍江省農業優勢最突出的是耕地面積大,但這一優勢正日趨弱化,且三分之二是中低產田:在農業生態環境方面,森林覆蓋率、草原面積、人均水資源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上述原因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影響較大。
(2)糧食作物比較效益低;一方面各種作物的經濟效益均呈下降趨勢,同時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比較效益有較大差距。糧食作物整體效益偏低,經濟作物次之,瓜菜效益最好。
(3)農業經濟效益波動大,呈下降趨勢;從總體上看,我省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但增產、增收不同步,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均呈下降趨勢。大豆、水稻、玉米、小麥等四種主要糧食品種年際間經濟效益不穩定,收入、利潤和投入產出比都呈明顯下降趨勢。
(4)農產品品質仍較差;我省對良種的繁育和推廣工作十分重視,使農作物的良種化達到較高程度,但多數良種是以追求高產為目標,近幾年隨著農業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才開始重點轉向優質品種的繁育、引進和推廣。
3 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的對策
(1)積極扶持,建立與發展質量效益農業協調的政策、法規保障體系;首先在政府層面要為發展質量效益農業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支持,并幫助多渠道籌措資金,建立高效的投資體系;其次要加強對市場信息的預測、預報,建立和完善展質量效益農業的運行機制和社會化服務體系。
(2)突出地域特色,“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發展綠色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應以市場為導向,依托生態和資源優勢,努力把我省建成國內知名的綠色食品大省。首先、科學規劃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布局;其次、不斷提高綠色食品的科技含量;第三、實施品牌戰略,發展名牌和精品,努力開拓國內外市場。
(3)加快品種結構和種植結構調整;首先加速優質、高效品種的開發和種植,積極推進糧食生產的優質化。重點是加速優質豆、麥、稻,玉米和優質雜糧的開發和種植,增加市場需求的優質品,篩選和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拳頭產品;其次要重點構筑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隨著糧食結構性剩余和畜牧業的加速發展,構筑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已成為迫切的戰略任務;再次要優化種植業結構,在穩定總量的基礎上,將有限的財力、物力投入到改善糧食品質、改善流通設施上。我省水稻在品質和價格上相對具有優勢,應穩步發展:小麥考慮到作物輪作需要,應穩定在90萬公頃這一最低限度,在提高大豆品質的基礎上,適當增加面積。
(4)充分發揮草地資源和農區牧業資源優勢,積極打造牧業“半壁江山”;我省有著豐富的牧草資源、秸桿資源優勢和較好和養殖基礎條件。今后的任務是如何適應市場需要,把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產品的提質增效,使牧業真正成為我省農業經濟的“半壁江山”。
(5)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促進農民經濟行為的理性化;首先采取有效措施,盡快提高農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其次提高農民的生產經營素質,增強農民進入市場的競爭能力;再次是強化家庭經營的管理,提高家庭經營管理水平。
(6)加大農業產業推進力度,加快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的關鍵。首先是加速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其次是提高基地建設水平,促進基地建設與龍頭企業協調發展;第三是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切實協調好生產和加工的利益關系。第四是進一步完善農村市場體系,要加快開發市場、培育市場、建設市場步伐,形成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及加工品市場體系。
(7)依靠科技促進農業提質增效;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必須以科技為先導,做到依靠科技增產,依靠科技增效,實現農業由低質量、高成本的粗放型增長向高質量、低成本的集約型增長轉變。
(8)加強經營管理,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這是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的十分重要的措施之一。要在全省積極推廣“節本農業”,實現低成本、低消耗、高產出,不斷提高投入產出效益。要“卡住兩頭,管好中間”,一頭是在采購生產資料,另一頭則要把住農產品銷售關,中間主要是對生產全過程和各環節的成本實行科學管理。
(9)強化土地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首先要在保護好現有耕地、實施“沃土工程”,保護耕地質量和改造中低產田上下功夫;其次是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加大對環境的綜合整治,改善和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再次是加強對農業環境污染的防治,積極發展生態農業,促進生態和經濟良性循環,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實現農業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魏建華.黑龍江省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的戰略及對策研究[D].碩士論文,2004,5.
[2] 黑龍江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3] 尚杰.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探討[J].農業經濟問題,2012(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