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自2013年10月中組部18號文發布后,118名前官員主動辭任獨董,其中前省部級官員25位。此外還有,62位高校教師、32位行業協會領導主動辭任獨董。
盡管18號文件出臺后,對相關官員震動頗大,也有相當官員主動退出兼職,不過,我們并不能指望畢其功于一役,指望官員特別是退休官員能全部徹底地退出企業兼職,更不能說以后不會出現類似的事情。就在前不久,吉林省公布巡視整改情況。通報顯示,1名原副省級官員違規在企業任職,被處理;全省共查出1274人違規兼職。
其實,那些上市公司,那些民營企業,之所以會相中退二線或者退休的官員任獨董、高管、顧問等,并不是真正看中他們的業務能力、經驗等,而是他們手中豐富的人脈資源,進而幫助企業到官場獲取更多的其他資源。而許多退二線和退休的官員也心知肚明這一點,他們也樂于到企業兼職,如此利用他們掌握權力時獲取的人脈資源,為企業爭取利益最大化,從而為他們自己獲得更多的個人待遇和金錢。
如此,在有退休官員兼職的企業和沒有退休官員兼職的企業,兩者獲取的市場資源就截然不同,這就明顯破壞了市場經濟中的公平競爭環境,扭曲了市場配置資源的信號,明顯體現了不公正。因此,中央作出決定讓退休官員退出在企業兼職是完全正確的。但是,退休官員在企業兼職的問題,不僅僅是違規的問題,有些退休官員可能還涉及腐敗的問題。例如說,有些官員在職期間,利用權力為企業謀取利益,約定退休后再到企業任職,獲取高額報酬,這就涉及受賄罪的問題。對于這種“腐敗期權”的問題,最高法院曾經作出司法解釋,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請托人謀取利益之前或者之后,約定在其離職后收受請托人財物,并在離職后收受的,以受賄罪論處。
還有些退休官員,他們在退休后到企業任職,利用其在職時形成的影響力,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為企業謀取不正當利益,然后從企業索取或者收受財物,同樣涉嫌腐敗犯罪。根據《刑法修正案(八)》規定,這種行為應當定性為“利用影響力受賄罪”,最高可以判處15年有期徒刑。因此,在清退退二線或者退休官員在企業兼職問題上,不僅是要讓他們退出兼職企業,進行違紀處理,更重要的是要查在他們幕后,有無“腐敗期權”或者利用影響力受賄的情形,查處腐敗犯罪,更能震懾這些違規到企業兼職的退二線或者退休的官員。
當然,為了更有力地震懾那些退二線或者退休后,到原任職務管轄的地區和業務范圍內的企業兼職(任職)的官員,避免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競爭中不公平的現象,還有需要對刑法進行完善的問題。從理論上講,退休官員利用其在職時形成的影響力,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為企業謀取不正當利益,然后以在企業兼職領取工資或者薪水名義從企業獲得報酬,本質上也是獲取非法財物,應當以利用影響力受賄罪懲處。但是,由于這種“不正當利益”往往又與退休官員本身為企業正當工作獲取的工資混在一起,不容易辯認,因此,刑法須對這種新現象提出新對策,例如規定,對于退休官員在企業違規任職,又利用其在職時形成的影響力,為企業謀取了不正當利益,其又在企業獲得了高額的工資或者薪水,也應當作為犯罪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