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才/編輯
服務貿易是服務的進出口,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制高點,作為對外貿易的有機組成部分,當前我國對外貿易加快向服務貿易轉型發展,黃金期已經來臨。
發達國家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80~90%,已經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2012年中國服務業占GDP比重僅為44.6%,大大低于發達國家80%以上的份額,也比同等收入水平的發展中國家低10個百分點左右。
2013年1~9月,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達3905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4%。其中,服務出口1464億美元,同比增長6.8%;進口2441億美元,同比增長17.8%;貿易逆差977億美元,同比擴大39.4%。這些反映了我國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服務業依然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塊“短板”。
國際方面,世界經濟復蘇進程艱難曲折,仍存在諸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同時,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出現新的亮點,新技術革命正在孕育,產業升級和生產要素轉移步伐加快。發達經濟體在尋求再工業化、再制造化過程中,著力保持服務業領先優勢;發展中國家在推動工業化進程中,著力彌補服務業發展不足;服務業成為促進世界經濟復蘇、引領轉型發展的新引擎、新方向。

國內方面,隨著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新四化”的深入發展,服務業的發展基礎和發展環境將進一步改善,服務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將持續增強。推進工業化既要做強工業也要擴大服務業,發展先進制造業需要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信息化本身就以服務業為載體,服務業壯大也有利于信息技術的廣泛推廣應用,可以拓展以信息消費為代表的新型服務消費;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人口在空間上的集聚,既創造服務,也需要服務,包括需要發展服務業為產業和就業提供支撐,需要增強城市交通、流通、環保等服務功能和承載能力。推進農業現代化,也需要完善農技農機等農業生產服務和農村生活服務。因此,加快發展服務業,可以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的協調發展。
(1)國家對服務貿易日益重視。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發展服務貿易,推動對外貿易平衡發展”,三中全會“決定”更加強調服務貿易的發展,使我國服務貿易發展進入黃金發展期。
一是建立了高層次的平臺。商務部重點打造的外經貿領域四大展會中,既有以貨物貿易為主的廣交會、以雙向投資為主的廈洽會,又增加了以服務貿易為主的京交會和以技術貿易為主的上交會。
二是制訂了財稅扶持政策。財政部、商務部出臺了服務外包業務發展資金、技術出口貼息資金、文化出口獎勵資金等。2013年8月國家稅務總局實施的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稅收政策中,對部分服務貿易出口業務實行了免征增值稅或零稅率等稅收優惠。
三是完善了保障機制。商務部與中國人民銀行、進出口銀行聯合印發了支持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的意見。2013年9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啟動服務貿易外匯管理便利化措施,為服務貿易企業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商務部還與中宣部、文化部、人社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34個部門建立了服務貿易跨部門聯系機制,共同促進服務貿易發展。
(2)發展服務貿易是大勢所趨。服務貿易是否發達,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當前,各國紛紛制定服務貿易發展戰略,服務貿易已成為多雙邊自貿談判的一項重要內容,在WTO談判和其他各種多雙邊談判中,服務貿易市場準入等越來越成為各國特別是大國競爭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