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倩
(新疆財經大學統計與信息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11)
產業關聯就是各產業之間廣泛的、密切的技術經濟聯系,通過產業關聯度可分析各相關產業的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程度。因此,產業關聯的實質就是各產業之間的供給與需求關系。
投入產出法作為研究產業關聯度的重要工具,其基礎理論是:在一定的值域內,某種產品的產出量與相關的投入(各種中間投入和最初投入)量之間是成線性比例的。各種消耗系數就是刻畫這種數量關系的主要工具。最基本的是直接消耗系數。
1.產業關聯測度系數的計算
(1)影響力系數
影響力系數反映當國民經濟某一部門增加一個單位的最終使用時,對國民經濟各部門所產生的生產需求波及程度(后向關聯)。影響力系數Fj的計算公式為:

(2)感應度系數
感應度系數反映當國民經濟各部門均增加一個單位最終使用時,對i部門產品的需求水平,換句話說就是需要i部門為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的生產提供的產出量。(前向關聯)感應度系數Ei的計算公式為:

利用影響力(后向關聯)系數和感應度(前向關聯)系數可綜合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地位和作用。通常認為,影響力較大的部門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而感應度系數較大的部門則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
2.產業關聯測度系數的計算改進
本文對影響力系數、感應度系數,利用改進的系數的計算公式加以改進,以分析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聯系。
(1)影響力系數的改進
從計算方法上看,(1)式中分母是各部門最終產品等權平均。這種分析方法沒有考慮當年最終產品結構的影響。為此,借鑒劉起運教授的觀點,提出采用加權平均計算分母,即將最終產品實物結構占比作為權數。則權數計算式為:


(2)感應度系數的改進
用類似的方法來改進感應度系數。將(2)式中的元素等權相加改為加權相加,將初始投入的部門結構占比作為權數,權數為:
此時,各部門產品感應度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用該方法計算出的各部門的感應度系數考慮了初始部門投入結構的影響,更為合理。
根據中國2007年42部門的投入產出表對中間部門進行計算合并,形成19部門投入產出表。按照以上公式考察各產業關聯系數指標,計算得出2007年中國19個行業的影響和感應度系數并排名。

表1 中國2007年各產業的影響力和感應度系數(一般和加權)
觀察表1中國2007年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可以總結出如下特點:
(1)就整體而言,中國2007年的兩種影響力系數和兩種感應度系數之間分別都是高度相關的,19個行業的相應排名情況也完全相同。
(2)影響力系數、感應度系數及其排序顯示:中國國民經濟的五個重要“支柱產業”分別是電子信息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金屬冶煉及加工業、紡織服裝業;而五個重要“基礎產業”分別是石油及化工業、金屬冶煉及加工業、采掘業、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可見,金屬冶煉及加工業和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二者不論從影響力還是感應度來看,都是至關重要的產業,因此認為它們是關鍵部門。
(3)在一般和加權兩種方法測度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中,金融業均排末位。然而這并非一定表明金融部門與國民經濟其他行業的關聯性很弱。從實際情況來看,金融業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且極其重要,與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之間的關聯關系也極為重要,但是這種關聯關系和重要性卻很難通過各種消耗系數體現出來,因為畢竟各部門間在經濟活動中的聯系是多方面的,技術經濟聯系(投入產出法的考察角度)只是其中的一種。
根據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大小(是否大于1),對各部門進行分類,形成以下19個部門的產業關聯結果:

表2 按影響力系數與感應度系數對部門分類
第Ⅰ類: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均小于社會平均水平。這類產業既沒有較強的需求拉動力,同時自身也不易受到整個經濟的感應,其包括七個部門,即食品飲料業、其他制造業、運郵倉儲業、商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其他服務業,以第三產業部門為主。它們很難帶動國民經濟其他產業發展,也不易因其他產業發展而受到感應(所拉動),是關聯效果(后向關聯和前向關聯)最低的產業。
第Ⅱ類:影響力系數小于社會平均水平且感應度系數大于社會平均水平。這類產業包括農林牧漁業和采掘業。該類產業對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拉動能力較強,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通過推動這些產業的快速發展能實現經濟的迅速增長。另一面,這些部門的影響力系數較小,自身不易被整個經濟拉動,因而受社會需求壓力較小,通常是發展較為成熟的產業。綜合來看,屬于強輻射力、弱制約力的部門。
第Ⅲ類:影響力系數大于社會平均水平且感應度系數小于社會平均水平。這類部門包括紡織服裝業、木材加工造紙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子信息業、建筑業六大行業。這類產業對經濟的拉動力較小,但是自身卻易被整個經濟拉動。說明大力發展該行業雖然對經濟推動作用有限,但是一旦經濟快速增長,其他行業對該行業的需求非常巨大。忽視這些產業的發展,它們就會成為經濟體系中的瓶頸,嚴重阻礙經濟增長的步伐。綜合來看,這類部門屬于弱輻射力、強制約性的部門。
第Ⅳ類: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均大于社會平均水平。這些部門具有強輻射力、強制約的雙重性質,這類產業既對經濟有較強的拉動力,同時自身也易被經濟發展所拉動,石油及化工業、金屬冶煉及加工業、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就屬于這類。它們是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是政府應予以重點支持的關鍵性產業。
能源是國民經濟的血脈,其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和推動作用都十分明顯,應盡快改變能源相關部門,如石油及化工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落后的設施設備,積極鼓勵能源相關部門使用新技術,同時在宏觀方面要加強對能源產品的優化控制,推進各部門的協調發展,從而嚴格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近些年,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新興部門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已經逐漸顯現,因此要擺脫這種制約,跳出發展的瓶頸,就該依靠信息化技術加快這些部門的發展,從而帶動推進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注重內部結構的優化。
關鍵發展產業的確為中國產業的發展找到著力方向,但并不表示可以忽略其它產業的發展。關鍵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其它產業,甚至是以其他產業共同發展為基礎的。社會的發展也離不開其他產業,要注重關鍵產業與其他產業的協調共同發展。
[1] 中國投入產出學會課題組.我國目前產業關聯度分析——2002年投入產出表系列分析報告之一[J] .統計研究,2006(11).
[2] 周松蘭.產業關聯度分析模型及其理論綜述[J] .商業研究,2005(5):107 -111.
[3] 袁建文.投入產出分析實驗教程[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