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玲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會計學院,河南鄭州450015)
農村基礎設施是確保農民生活改善、農業生產活動順利進行的各種公共設施的總稱,主要可分為: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農村生活性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造與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于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但是由于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分散化、規模大與建設周期長等特點,使得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面臨資金瓶頸。建設資金不足,極大地阻礙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與農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目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主體主要是政府、農村集體經濟和民營企業。由于農村基礎設施的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的特性,政府成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要投融資主體。此外,農村個體需求存在差異,農村集體經濟逐漸發展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占次級主導地位的投資主體。隨著農村民營企業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活動的增加,農村民營企業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中的比重也逐年上升,農村民營企業成為第三類主要的投融資主體。此外,金融機構貸款也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之一。
近年來,國家對新農村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逐年增加。從表1可以看出,自2007年以來,農林水事務支出逐年增加,從2007年3404.7億元上升到2012年的11937.88億元,6年間增長了2.52倍。從相對數上來看,農林水事務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也不斷增加,由2007年的6.84%增加到2012年的9.51%,但是總體比重仍然偏低。與農村基礎建設巨大的資金需求相比,目前政府財政資金投入杯水車薪。

表1 2007—2012年我國農林水事務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
農村基礎設施具有建設周期長、貸款回收缺乏有效保障等特點,使得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意愿較低,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金融支持并不積極。同時農業發展銀行缺乏有力的資金投入力量,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職能尚未得到充分發揮。而農村信用社受自身規模與體制機制以及發展歷史等原因影響,對農村基礎設施項目支持效果不明顯。
社會資金主要包括農村民營企業投資、農民集體投資、農民個人投資、非政府組織捐贈等。社會資金也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要的資金來源,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目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領域尚未完全開放,具有地區限制和部門壟斷的現象,限制了社會資金的介入。
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屬于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的范疇,因而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大政府投資力度,擔負起大型水利建設等重點基礎設施的建設任務,加強農村公路、供電等基礎性農村設施建設。其次,政府應加強對金融機構的引導支持,使其積極參與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第三,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和村集體是農村基礎設施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建設的最大動力。具體而言,可以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引入BOT、TOT與PPP等現代投融資模式。
BOT(Build(建設)-Operate(經營)-Transfer(轉讓)),是指在建設基礎設施項目時,政府部門與私人部門簽訂特許經營協議,由私人部門負責基礎設施項目投資與經營,在特許經營期內,私人部門向設施使用者收取合理的費用以收回投資、建設經營與維護的成本,并獲取一定的利潤。特許經營期滿時,基礎設施項目轉由政府部門經營和管理。BOT模式可借用私人企業的投資力量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可有效緩解政府財政負擔,同時私人企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客觀上會加強項目管理,降低項目建造成本,可有效提高項目運作效益。
BOT模式的典型應用是在農村公路的建設中。農村公路屬于地區性的公共產品,不具有營利性和經營性。根據經濟發展程度和資源豐富程度可將我國農村分為四個部分:經濟發達且資源豐富地區、經濟發達但資源匱乏地區、經濟落后但資源豐富地區、經濟落后且資源也匱乏的地區。其中BOT適用于前三個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可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程度和資源豐富程度進行適度調整。經濟發達且資源豐富的地區,運用BOT模式的核心在于,在建設農村公路后,農村公路投資方可在一定時期內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擁有一定的資源開發權、旅游開發特權或建立相應的農產品市場的優先權等。這種充分利用該地區資源對私人部門的吸引來建設農村公路的融資方式,不僅可以方便當地居民,同時也帶動了私人部門的發展;經濟發達但資源匱乏的地區,政府可著眼于農村公路的商業價值,在運營公路時,授予建設公路的私人部門公路兩側的廣告牌一定的開發權、道路的綠化建設參與決策權;經濟落后但資源豐富的地區,可著重于資源開發權,要想開發資源就必須要承擔對公路的建設與維護責任,不僅完善了基礎設施,也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由于該地區經濟發展落后、資源匱乏,不能很好地吸引外部私人部門的投資,因而BOT模式不適用于此類地區,此類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政府的充分介入。
TOT(Transfer(移交)-Operate(經營)-Transfer(移交)),通常是指缺少資金進行建設投資的政府部門或國有企業將已投入生產、可產生收益的基礎設施項目的一定時段的特許經營權有償轉讓給投資人,由其負責經營管理;合約期滿時,原政府部門收回對項目的運營管理權。
TOT模式是用已建成的項目進行融資,同BOT模式相比,該方式越過了建設階段,投資的私人企業所承擔風險相對較低,但收益也較低。TOT模式使用前提是可以取得持久穩定利潤的建成投產項目,而事實上這樣的項目并不多,使用范圍較小。目前該模式只在城市基礎設施項目中有少數的應用,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并不常見。但是,TOT模式可引進外來資本,緩解政府財政壓力,隨著農村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TOT模式將會是未來比較適合的投融資模式。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營),是指公共部門與私人投資者在特許權經營協議的前提下,簽訂合同來明確雙方責任,共同建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過程中產生的所有風險由參與建設的各方共同承擔,是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模式。PPP方式與BOT、TOT模式相比,其最大的特征在于公私合作,以最少資源的投入提供更多優質的產品與服務。PPP模式拓寬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渠道,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減輕了政府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負擔,且在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期間政府部門及私有企業各自發揮自身優勢,取長補短,形成互利的局勢,提高了農村基礎設施的管理效率,降低了各自承擔的風險,增加了項目融資與運作的可能性,是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較為適用的模式。
[1] 劉家偉.我國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模式研究[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5).
[2] 王翔.論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主體與融資運營模式的創新[J] .中州學刊,2013(2).
[3] 匡遠配,曾福生.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模式選擇[J] .蘭州學刊,2009(2).
[4] 胡延松.城鄉統籌視野下河南省農村投融資機制創新的戰略構想[J] .商業經濟,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