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令榮
(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上海201306)
厲以寧教授20世紀80年代提出:“當舊改革紅利行將消失之日,也就是原有改革措施的優勢潛力耗盡之時。我們就要繼續推出新的改革措施,繼續進行制度調整,才能保證新的改革紅利或制度紅利出現”。為了拓寬發展空間,給上海帶來至少十年的發展紅利,為我國其他地區的改革尋求可復制的發展模式,共享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從金融、稅收、貿易、航運、融資租賃、文化、醫療及服務業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創新,特別是金融、稅收、航運、人民幣國際結算及自由兌換的創新更是走在改革創新的前列。
金融創新是上海自貿區總體方案三大亮點之一,金融與貿易密切相關,發展自貿區必須把金融配套搞好,貿易自由度的提高會對金融自由度提出更高要求,而金融自由度的提高又會促進貿易發展。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利率市場化改革創新。在自貿區內,放開我國一直實行的“金融抑制”型利率政策,擴大存貸款利率上下限幅度甚至進一步取消貸款利率下限,深挖貨幣潛能,讓貨幣為實體經濟服務,以利率市場化推動金融資產結構存量調整,盤活存量,提高貨幣信貸的流通速度,調整貨幣信貸結構,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自貿區內銀行存貸款利率上下限幅度擴大甚至貸款零利率的實現,將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多的貸款,促進他們的發展;利率市場化改革也將使外匯體制管理放松,不僅能夠促進貿易投資的便利化,而且融資的自由化程度將大幅提升。同時,深化跨國公司總部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試點,以及設立區域或者全球的資金管理中心,對上海真正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具有積極的作用。另外,利率市場化改革也必定帶動相關金融服務業的發展。
2.中資銀行離岸金融業務的改革發展。離岸金融業務是自由貿易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學家胡汝銀提出,自貿區的離岸金融業務要建立相對隔離、有限滲透、嚴格管控、逐步放開的金融分賬管理體系。具體來說就是“一線放開”和“二線管住”。“一線放開”即在區內注冊的機構和工作人員可以開設離岸賬戶,該賬戶可以在區內自由使用,也可以在區內與境外之間自由流動。“二線管住”即要求自貿區離岸賬戶與在岸普通賬戶之間具有隔離措施,資金不能在這兩個賬戶之間自由劃撥,自貿區中國居民可同時開設在岸普通賬戶。另一方面,可考慮允許自貿區外的中國居民利用過渡性質的在岸普通賬戶交易自貿區內的人民幣金融資產,同時開設離岸賬戶,實行限額管理,允許其在限額之內自由兌換外幣。
首批將有9家機構獲中國銀監會批準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分支機構開展業務。中行、農行、工行、建行、交行、招行、浦發、上海銀行獲準開設上海自貿試驗區分行,招銀金融租賃公司獲準開設上海自貿試驗區子公司。這些金融機構將在相關政策框架內開展全方位在岸、離岸金融業務,加強重點領域產品和服務創新。離岸金融業務的改革創新,將降低銀行的經營成本,為區內中小企業擴大對外貿易提供便利。
企業法人可在自貿區內完成人民幣自由兌換,把自貿區當成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驗田”。人民幣資本項目下開放是由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首先提出的,在2012年7月1日陸家嘴論壇上來自央行、外匯交易中心、中投等的高層人士曾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我國加快資本賬戶開放的條件基本成熟,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需要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來配合;自貿區的成立,在利率市場化方面及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方面都進行了制度創新,自貿區內金融機制的改革,使得人民幣匯率自由波動的權限進一步擴大,為擴大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開放奠定了基礎,這也是金融安全和金融穩定的重要前提。
據了解,根據有關方面測算,按照IMF的資本項目交易分類標準(七大類40項),目前人民幣資本項目實現部分可兌換的項目為17項,基本可兌換8項,完全可兌換5項,約占全部交易項目的75% ~85%。而隨著自貿區的建立、發展和成熟,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開放將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將成為更廣泛的交易和結算貨幣,QDII2(個人直接海外投資)和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主體資格和投資額度也將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人民幣經常項目的可兌換,給對外貿易和投資提供更大的便利,“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限制將會降低,這有利于我國融入新一輪的國際貿易投資一體化當中;更大幅度的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兌換,會使我國的金融市場更加開放,有利于金融機構擺脫惰性,提高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
上海自貿區的稅收創新是自貿區總體方案的三大亮點之一。稅收創新的內容包括促進投資和貿易兩個領域的稅收政策。
1.投資領域。為了促進投資采取分期繳稅緩解現金流壓力,首先是針對試驗區內的企業或個人股東,因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等資產重組行為而產生的資產評估增值部分,可在不超過5年期限內,分期繳納所得稅。該政策解決了很多企業在投資重組中遇到的稅收難題,尤其是解決了投資重組中的企業沒有現金流收入卻要按照稅法的規定繳納大額所得稅的問題。而這些企業主要是電子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技術、航空航天技術、新材料技術、高技術服務業、新能源及節能技術、資源與環境技術、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等高新企業。
根據《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個人股東在交易中由于沒有現金流產生,需要額外籌措資金來繳納稅款。按照總方案,個人股東以非貨幣性資產出資可以分五年來繳納,以緩解交稅的現金流壓力。另外,對試點地區內企業以股權形式給予企業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的獎勵,可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最長不得超過5年。自貿區實施高端、緊缺人才股權激勵個人所得稅分期納稅政策,主要目的在于讓企業將優秀的人才留住,這也是企業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
2.貿易領域。融資租賃企業或金融租賃公司,在自貿區內設立的項目子公司將納入融資租賃出口退稅試點范圍。將自貿區納入融資租賃出口退稅試點范圍,對于鼓勵上海金融租賃企業搶占國內市場、開拓國際市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并且對符合條件的飛機進口給予相關進口環節增值稅優惠政策。這些政策將對進一步優化航空租賃行業稅負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積極作用,減少與國外租賃公司租賃飛機報價的差距從而提升行業國際競爭力。
放寬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國際船舶運輸企業的外資股比限制,允許中資公司擁有或控股擁有的非五星旗船,先行先試外貿進出口集裝箱在國內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間的沿海捎帶業務,允許設立外商獨資國際船舶管理企業。中資方便攜沿海捎帶和啟運港退稅試點政策的推廣并發揮疊加效應將釋放重大紅利;洋山港集裝箱報關時間從平均每個6分鐘降至每個30秒,這將加快國際中轉量的增長,進一步提高我國航運業的國際地位。
另外,隨著自貿區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加深,各保險企業對自貿區的發展前景都很看好,航運險參與主體將更多,市場競爭更為激烈,這將倒逼國內保險機構進行國際化改革。早在自貿區成立前,國內財產險公司紛紛看好航運險未來的發展并采取了實質性措施。目前,中國人保、中國太保、平安財險和陽光財險都在上海成立了專門的航運中心,中國太保更是率先在自貿區占位成立分公司(具體見表1)。

表1 2013年1—8月四大保險公司及其航運中心保貴收入情況
上海自貿區內對醫療、商貿服務領域、專業服務領域、文化服務領域、融資租賃等方面也進行了改革創新。其中:1.醫療領域。試點設立外資專業健康醫療保險機構。2.商貿服務領域。在保障網絡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外資企業經營特定形式的部分增值電信業務;允許外資企業從事游戲游藝設備的生產和銷售,通過文化主管部門內容審查的游戲游藝設備可面向國內市場銷售。3.專業服務領域。允許設立外商投資資信調查公司,允許在試驗區內注冊的符合條件的中外合資旅行社,從事除臺灣地區以外的出境旅游業務,允許設立中外合資人才中介機構,外方合資者可以擁有不超過70%的股權;允許港澳服務提供者設立獨資人才中介機構,外資人才中介機構最低注冊資本金要求由30萬美元降低至12.5萬美元,如允許設立股份制外資投資性公司,對試驗區內為上海市提供服務的外資工程設計(不包括工程勘察)企業,取消首次申請資質時對投資者的工程設計業績要求,對試驗區內的外商獨資建筑企業承攬上海市的中外聯合建設項目時,不受建設項目的中外方投資比例限制。4.文化服務領域。取消外資演出經紀機構的股比限制,允許設立外商獨資演出經紀機構,允許設立外商獨資的娛樂場所,在試驗區內提供服務社會服務領域允許創辦中外合作經營性教育培訓機構,允許創辦中外合作經營性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允許設立外商獨資醫療機構。
離岸金融業務的改革創新也面臨著洗錢、逃稅漏稅等風險,并且上海自貿區內該業務的開放尺度與現有關于金融監管的法律發生沖突,發生監管風險。這就需相關立法部門解決有關創新政策遇到的法律問題,在自貿區內《外資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三部法律暫停實施,上海自貿區最長3年完成,甚至是3年任務2年完成,如果以上3部法律3年內重新實施,說明自貿區金融創新并不成功;經偵部門已開始就上海自貿區金融管理問題進行調研,設立了包括涉稅執法在內的多個課題。調研形成的初步報告評估了相關風險,并提出了對策建議。自貿區內金融業務量巨大,在區內建立專門的經濟犯罪偵查執法部門是目前的一種設想。
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開放,涉及個人資產交易和衍生產品交易領域的挑戰頗多,將使金融機構的資產跨境分散擴大;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兌換的條目眾多,且不斷增加,從地下走到了地上,從隱性走向顯性,從不規范走向被規范,這將給國內市場帶來一系列挑戰,這就需要在開放的同時建立一整套市場機制,包括交易、清算、風險控制及政策退出機制。這些機制的建立與相關法律法規、企業規范相配合,旨在規范區內的市場秩序、金融秩序,改善金融環境。
我國四家保險公司在上海成立的專門航運中心險企的航運險保費差距巨大,并且航運保險費占總保費的比重很小,最高只有約20%。如果支持保險經紀公司的政策能夠細化落實,將促進國內航運險實現專業化運營,航運險的發展和提升空間都很大。
上海自貿區自從成立以來,在制度上、政策上都有很大的改革和創新,但是它的作用也曾一度遭到質疑,很多人都說自貿區的成立似乎并沒有帶來太大的變化,創新政策的先試先行進行得也很緩慢,程序和制度上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實際上,一個新事物的產生、發展和完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目前的上海自貿區就是在探索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完善,在完善中求成熟。上海自貿區的建設和發展,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支點,是上海的又一項重大政策紅利,更多貿易活動和高端服務業將聚集到上海,積極推動上海經濟轉型。更關鍵的是,上海自貿區還將為以后批準的其他自貿區和全國區域經濟的互動提供新經驗,它也必將撬動中國經濟發展全局。
[1] 劉志彪.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支點[J] .中國報道,2013(10).
[2] 周漢民.建設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以更大的開放促進更深的改革[EB/OL] .http://www.brandcn.com/lianmengdongtai/131031_360086.html.
[3] 王哲.上海:不要政策要改革[J] .中國報道,2013(10).
[4] 王蕾.中國自貿區應體現金融服務業的活力[EB/OL ]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2,20130816315456066.html.
[5] 賈康,孟艷.以利率市場化盤活金融資產存量[J] .經濟論壇,2013(5).
[6] 郭安麗.中國自貿區或開四朵金花[EB/OL] .http://news.hexun.com/2013-07-22/156371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