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劍平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復興構建,是北部灣經濟區新一輪戰略發展的又一個新支點,是北部灣經濟區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又一個新一極。在中國-東盟自貿區、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等國際合作的驅動發展下,北部灣經濟區北海、欽州、防城港三市在建設國際旅游勝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對比“海絲之路”沿線各國旅游產業的發展,北部灣極其豐富的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仍然較低,未從廣度推向深度合作發展,而凸顯出一系列制約發展的瓶頸。在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發展下,北部灣經濟區沿海三市旅游產業如何升級發展,成為推動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先導產業,成為國際化、復合型、國際一流的環北部灣國際濱海旅游勝地和海上運動休閑旅游地,具有重要的先驅作用。
1 打造北部灣經濟區旅游合作國際化
近年來,世界各國在開辟精品旅游線路、旅游無障礙縫接到戰略聯盟等多個領域開展了合作,旅游合作成為經貿合作中最具成效的先導產業。北部灣旅游業在中國-東盟、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驅動發展下,成為北部灣經濟區最重要的內容和產業發展先導。中國-東盟經濟合作推進了北部灣經濟區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崇左、玉林6市旅游戰略聯盟的快步發展。但在促進旅游國際化發展中,也顯現出旅游合作聯盟還處于框架協議上,未從實質上推進旅游產業發展,區域的互補性和聯動性差,還是處于單打獨斗、各自為政的狀態。因此,在共建21世紀“海絲之路”賦予的“先導先行”之契機,須深度挖掘旅游內涵,從廣度向深度轉型提升發展,將北部灣經濟區濱海旅游打造成為國際化區域旅游目的地和國際一流旅游勝地。
1.1 建聯盟機制,打造北部灣國際化區域旅游整體形象
構建北部灣國際化旅游戰略聯盟。北部灣濱海旅游產業要在北海、欽州、防城港、崇左等6市建立的旅游無障礙縫接、同城一體化合作的基礎上形成國際化合作旅游戰略聯盟,確定戰略聯盟的主體責任制或輪值制。整合資源,發揮區域合作聯盟機制,強化區域城市和港口合作,共建海上旅游大通道,以區域聯盟整體向外宣傳,完善無縫接旅游機制,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平臺、應急事件處理和市場整頓機制。
加強與海絲沿線國、東盟相關國家的海陸旅游戰略合作,在《2011年至2015年東盟旅游發展戰略計劃》合作框架上推進北部灣地區跨國旅游一體化發展格局,共同打造特色旅游線路和對外營銷機制,將北部灣旅游產業打造成國際一流的跨國旅游精品,塑造國際化區域旅游整體形象。
1.2 完善通關便利化,推動旅游單一簽證制度
北部灣經濟區同城化改革發展,加快推進了北部灣區域旅游國際合作的進程,北部灣旅游國際合作在《2011年至2015年東盟旅游發展戰略計劃》合作框架下邁上了新的臺階。在新一輪發展機遇中,北部灣旅游產業須以資源、客源、市場和利益共享為目標,共建旅游通關便利機制和誠信建設機制,建立泛北部灣區域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互免簽證機制,實行落地簽證,推進旅游單一簽證制度,逐步消除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游客往來的過境障礙,積極推動國家與地區旅游市場相互開放,探索共建邊境旅游資源合作開發機制,以此加快將北部灣濱海旅游建設成為國際濱海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聚地。
2 打造北部灣欽北防國際濱海旅游勝地
2.1 以“海絲之路”打造北海濱海城市休閑旅游避暑勝地
深入挖掘北海“海文化·海島”特色優勢,狠抓旅游“三個融合”,促轉型升級建設。一是推進旅游與海洋經濟融合。以海洋為主題,以“古村落·民族·海文化”為特色,推進潿洲島國際旅游海島建設,提升銀灘景區品質,彰顯“吹海風、玩海灘、觀海景、登海島、品海鮮、購海產”的海文化旅游特色與魅力。二是推進旅游與城市建設融合。實現旅游產業與城市新區建設融合發展,把旅游城市化的開發概念發揮到城市的開發建設中,要圍繞旅游城市、休閑城市的標準來加以建設,形成休閑社區-中央休閑-休閑城市的完整架構;三是推進旅游與產業融合,創建旅游產業園區。深入挖掘百年老街、南珠文化、佛教文化等特色產業優勢,打造旅游商品購物中心;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優勢,探索金融、醫療、旅游產業發展;以“海上絲綢之路”為新亮點打造“乘郵走東盟”郵輪旅游產業。最終形成以“旅游、文化、金融”三大產業為核心,把北海建成北部灣國際濱海城市休閑度假旅游避暑勝地。
2.2 以“海絲之路”打造防城港濱海邊關民族風情旅游勝地
構建“上山下海又出國”的旅游格局是防城港突顯的“島·邊·民”三大特色,防城港應依托“中國西南門戶、華夏邊陲明珠”旅游城市品牌,構建國際濱海邊關民族風情旅游勝地。一要突出邊關宗教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從“幻想”到“現實”的落地,將京族、瑤族和邊關等特色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融入海島旅游建設之中,顯現特色“海灘、漂流、民藝”,打造以關帝廟、觀音廟為中心的宗教文化區,以京族哈節、紅色文化和紅木文化等為載體建設文化旅游產業,以瑤山大峽谷的邊關民族特色瑤錦、瑤服、舞蹈、獨特婚俗等風情,開發驚、險邊關漂流休閑游;二以白浪灘為核心,以“潭蓬唐代古運河”為主,打造島灘旅游產業群。依托港口,規劃打造融 尾金灘、江山半島和京族三島等碧海、金灘、綠島、京族風情于一體的海灘旅游產業群,延伸東興產業鏈。三是突出邊關旅游特色,打造國際化商貿旅游產業。發揮中越兩國青年聯歡、兩國游客來往的重要平臺,巧抓沿邊金融先行先試政策和東盟元素這個特殊符號,創建國際化商貿旅游產業集群,運用與越南山水相鄰,具有“山雄”“水秀”“谷美”“石眾”“民俗風情濃郁”“邊關文化神奇”等景觀特色,建設“邊關風情、東盟特色”的東興邊境旅游名城及區域性國際旅游目的地。
2.3 以“海絲”為契機打造欽州古城文化·海港旅游勝地
古城、坭興陶、港灣是欽州2000年來的歷史印證。欽州應以“嶺南古城、坭興陶都”為核心,以“生態、文化、風情”為目標,構建“一核兩翼”的旅游發展格局,形成山城港灣江海湖島旅游產業帶。一是以“古歷史·古越州”為核心打造嶺南古城歷史文化旅游產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復構,為“古歷史·古越州”復建提供了又一個發展契機,應從千年歷史古城上深入挖掘文化資源,打造“古城·陶都”國際旅游城市品牌。二是以突出港口海灣和八寨溝旅游為兩翼發掘特色旅游資源。從“美、雅、洋”三字上做文章,構建欽州港口為一翼旅游帶,規劃修建逸仙公園、七十二涇、麻藍島、龍門、沙井、大環、外沙和三娘灣等集海港作業、海上登山、海上觀光為一體的海港旅游產業群;開發以生態、探險、避暑及休閑度假為一翼的八寨溝觀光旅游圣地。將欽州打造成集“江、海、湖、山、島”為一體的古城文化·海港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