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養殖已成為一個新興的黃金產業,備受關注和追捧。和其他新興項目在火爆之初一樣,一些不良的炒作公司也乘勢一哄而上,渾水摸魚,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蒙蔽大眾,讓投資者血本無歸,也讓原本能造福社會的好項目蒙塵。養殖戶在投資泥鰍養殖的過程中要學會明辨是非,善于去偽存真,避免上當受騙。
目前存在的市場亂象主要包括:
1.自封品種,抬高身價 打開互聯網,查詢泥鰍養殖相關資訊的時候,經??吹健癤X一號”、“XX八號”、“XX九號”等所謂的泥鰍品種。專業人士一看便知是一些炒種公司的自封品種,目的是往自己臉上貼金,制造 “有技術實力”的假象,致使有不少人受騙上當,特別是剛從事水產養殖業的。
國家農業部《水產苗種管理辦法》第十一條規定:農業部設立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對水產新品種進行審定。對審定合格的水產新品種,須由農業部批準并正式命名后方可推廣。其間須經農業部組織水產行業的專家組成專家小組進行多輪鑒定。這一程序十分嚴格,且過程十分漫長。
品種的好壞直接決定著最終的養殖效益,因此養殖戶在買苗時應慎重考慮品種問題,最好選擇品種純正、有市場認可度的,比如TW-6臺灣龍鰍。TW-6臺灣龍鰍是由我國“臺灣農業部”漁業署淡水所首席工程師林森莊先生耗時42年,將臺灣、大陸及泰國、緬甸、柬埔寨、越南、老撾等東南亞諸國的泥鰍品種進行種間雜交、選育而成,是水產界公認的優良人工選育品種。
2.以假亂真,混淆視聽 市場上存在一些假冒的泥鰍苗種繁育公司,他們低價從集貿市場上購野生苗,冒充人工苗高價賣給養殖戶。同時利用廣告狂轟濫炸,讓養殖戶信以為真。令人惋惜的是,這些受欺蒙的養殖戶本來選對了產業,卻因為誤入圈套,形成了對泥鰍養殖產業的錯誤認識,誤以為這個項目不好做。
拆穿炒種公司的這種把戲其實很簡單。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和各省市《水產苗種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硬性規定,凡開展水產苗種生產和銷售的單位,必須取得《水產苗種生產許可證》,否則就不具備苗種繁育資質,屬違法經營。另外也必須實地考察,要見到大面積的繁育設施設備,見到大規模的水花繁育場景,和寸片(3厘米及以上)培育場景。尤其是寸片,更是判斷其是否具備真工夫的硬指標。如果連苗種都不可能繁育出來,那么,它出售的苗種又從何而來?
3.假借科研院所之名 每到泥鰍苗種供應的高峰季節,一些不法分子便利用廣大養殖戶求苗心切的心理,鋌而走險,打著某高?;蛘呤∈屑壙蒲性核恼信?,拉虎皮做大旗,欺騙廣大養殖戶。其實他們僅僅是租用該單位的幾間辦公室作為臨時辦公場所,與該單位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科研合作關系。一旦風聲趨緊,便立馬作鳥獸散,換一個地方故伎重演。
4.強行拉客,坑蒙拐騙 借科研院所之名,須裝模作樣,屬于文縐縐的“文攻”。有些膽大的,干脆采用赤裸裸的方式,在火車站等地強行拉客。他們喬裝成火車站的工作人員,胸配工牌,甚至身著假警服,手拿對講機,對前來購苗的養殖戶主動進行誘拐、攔截和洗腦。誰要是相信了他們的話,可就鉆入了他們預先設置好的圈套。
無論那些炒種公司坑蒙拐騙的手段如何了得,養殖戶只要記?。哼x擇具備大型的苗種繁育基地及繁育設施設備,并且取得《水產苗種生產許可證》的公司合作,就不會被這些市場亂象混淆視聽而避免上當。
(作者為湖北藍海春鰍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郵碼430070 電話027-8266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