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8月17日,北京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勝利召開,標志著市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成立,開啟了我市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篇章。彈指一揮間,60年過去了,60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首都的實踐,推動了首都經濟社會的進步,也見證了首都民主法制建設的發展。
歷史回顧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為把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權組織形式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我國,經歷了長期的孕育、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這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經過長期革命斗爭和實踐探索的偉大創舉,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選擇和共同愿望。
今天,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也走過了不平凡的60年。早在1949年8月,北平市就召開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毛澤東同志蒞臨會議并發表了重要講話,他說:“一俟條件成熟,現在方式的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即可執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成為全市最高權力機關,選舉市政府。”同年11月,舉行了北京市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一次會議,開始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1953年,北京市開展了首次人民代表普選,選出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到1954年6月,北京市共召開了四屆十二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在團結和動員人民群眾完成土地改革、恢復和發展經濟,加強政權建設,確定首都功能和城市性質定位,推動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市人民代表大會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1954年8月17日,北京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市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成立。會前,毛澤東同志指示,會議要多開幾天,使所有代表把意見講完,特別是把批評意見講完。大會主席團執行主席彭真說,時間短了,就不能充分發揚民主。這樣,原定3天的會議開了7天,出席大會的523名代表暢所欲言,充分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8月21日,大會選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28人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22日,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蒞臨大會,代表們群情激奮、歡欣鼓舞。23日,大會勝利閉幕。這次大會的成功召開,為全國和各地召開人民代表大會起到示范作用,也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1957年1月,共召開4次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市人大工作和建設有序開展,在鞏固政權基礎、建立制度體系、確立首都功能、探索首都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后來受到“左”的錯誤思想干擾,人大各項工作和建設受到影響。“文革”十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遭到破壞,市人大工作中斷,由革委會取代。
1977年11月,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我市得到恢復。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掀開嶄新一頁,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步入健康發展軌道。1979年,在鄧小平同志的主導下,全國人大修訂了選舉法和地方組織法,將直選范圍擴大到區縣一級,并在縣級以上地方人大設立常委會。1979年12月,市人民代表大會設立常務委員會,對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義。1980年8月到1981年1月,本市恢復了區縣人民代表大會,并設立常務委員會。1982年市人大及其常委會開始履行制定地方性法規職責。1996年,依法健全鄉級人大工作體制,鄉鎮人民代表大會設立了主席、副主席,基層社會主義民主和基層政權建設得到加強。
2001年10月,中共北京市委召開了第一次人大工作會議,作出了關于加強人大工作的決定,推動人大工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逐步完善。2005年11月,市委召開了第二次人大工作會議,通過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人大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推動人大工作的體制、機制和制度建設。2009年12月,市委召開了第三次人大工作會議,針對成功舉辦奧運會后,首都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人大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提出完善人大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質量和實效,推進制度、機制、方法創新,努力有所作為的要求。通過貫徹市委這三次人大工作會議精神,全市各級黨組織、國家機關和人民群眾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認識不斷加深,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自覺性不斷增強,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工作邁出了新的步伐。今年市委將召開第四次人大工作會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首都的實踐必將進一步推進發展。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決策。黨的十八大提出,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市委領導下,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積極適應首都發展階段、歷史地位、城市戰略功能定位等實際,認真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權,著力創新和完善工作方式,加強自身建設,做該做、能做、有用、有效的事,各項工作取得很大進展,不少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保障和促進了我市改革開放和各項事業發展。
60年來,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經歷風風雨雨,發揮了重要作用。歷經十四屆,共舉行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53次,召開市人大常委會會議245次,制定地方性法規311件,現行有效的148件;聽取審議各項工作報告1250多項,作出相應的決議或決定250多件,選舉和任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8200多人次。全市各級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職責,積極開展視察、評議、聯系選民或選舉單位、提出議案、建議等活動,僅市人大代表在人代會期間就提出議案、建議56000多件。全市各區縣人大及其常委會、鄉鎮人大也積極探索、依法履職,有效發揮了職能作用。
總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首都的實踐,為首都功能的確立、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和科學發展提供了民主法制保障,為憲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區域貫徹實施,保證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的協調有序運轉,確保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全穩定,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首都民主法治建設的進程。同時,也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與實踐創新積累了有益經驗,起到了首都應有的表率和示范作用。
實踐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60年的歷史實踐雄辯地證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好制度,是支撐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總結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60年發展歷程,對此,我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第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一個好制度。60年的實踐證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制度保證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顯著標志,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最高實現形式,也是黨在國家政權中發揚民主、貫徹群眾路線的最好實現形式,保證了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這一制度中體現的黨的領導、人民民主、民主集中、依法有序、協調制約、有機統一等原則、制度和程序,確定了人民民主的實現方式和具體途徑。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就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第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必須好好堅持和運用。60年實踐告訴我們:什么時候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重視發揮它的優勢和作用,我們的事業就生機盎然、蒸蒸日上;什么時候忽視甚至破壞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國家和人民的事業就要遭受嚴重挫折,甚至倒退。全黨、全社會都必須忠實執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都要增強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本質特征和內在優勢貫徹和體現在立法、監督、決定和任免等國家權力運行中,貫徹和體現到首都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用實實在在的事情和成效生動具體地證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
第三,人大及其常委會必須以加強首都民主法治建設為根本任務。60年的實踐表明,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始終是憲法和法律賦予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任務。我們必須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推進首都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首都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和生態良好提供民主法制保障;大力推進依法治市進程,推進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確保黨的主張依照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和全社會的共同行為規范;促進“一府兩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推動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
第四,人大及其常委會必須緊緊圍繞首都改革發展大局依法有效履職。60年來,人大工作始終伴隨著全市經濟社會的建設和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中共北京市委領導下,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立足首都城市性質和功能定位,依法有效履行職能,積極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和城市發展建設管理,有序回應人民群眾期待和社會關切。新的歷史階段,更要發揮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勢和作用,主動作為,為推動首都全面深化改革,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發揮重要作用,作出應有貢獻。
第五,必須堅持人大制度理論和實踐創新。60年的實踐證明,解放思想、勇于創新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完善的不竭動力和活力源泉。縱觀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的發展歷程,從人大制度建立到首都功能確立,從改革開放到成功舉辦奧運,從城市發展轉型到破解“大城市病”難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遇到新情況、新問題,都迫切需要發揮制度的作用,人大只能迎難而上,不斷創新,找準人大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點和切入點,理論上加強研究,實踐上大膽探索,制度進一步規范,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充分發揮制度優勢,監督和支持“一府兩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動員全市人民共同推動問題的解決。
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60年,有成績,也有差距。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認識上還需深入,理論上的自信和制度實踐上的自覺還沒有牢固樹立。在實踐層面,憲法和法律賦予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權行使還不到位;各級人大工作程序化、形式化現象還比較普遍,在立法、監督、討論決定重大事項、人事選舉任免、代表工作和自身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現實困境,這些問題都客觀存在,亟待解決。
與時俱進
今年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中央舉行了60周年慶祝大會,全面回顧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形成與發展的光輝歷程,系統總結了60年來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取得的重大成績,深刻闡述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從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高度,對進一步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入領會、積極貫徹、抓好落實,增強民主意識、運用法治思維、以改革的精神做好人大各項工作。
一要加強思想建設,確保正確的政治方向。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在重大原則問題上立場堅定、旗幟鮮明。要自覺接受黨委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于依法履行職責的全過程,落實到具體工作的各個方面,使人大各項工作都有利于加強黨的領導,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有利于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國理政。黨員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黨的觀念、政治觀念、大局觀念,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帶頭依法辦事,影響和帶動全體代表正確行使權力,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委的意圖。
二要堅持問題導向,推動制度創新。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走過60年,有成績,也還存在不足,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解決和完善。同時,還會面臨新的情況、新的問題、新的挑戰,要求我們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要進一步加強對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研究,建立科學的、有機的、銜接的、貫通的權力運行制度、機制和程序;加強對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與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有機統一的研究,進一步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勢;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更加自覺做好新時期人大工作。加強工作研究,更好地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能作用。加強議題研究,進一步提高常委會議題的審議質量。按照科學化、民主化相結合的要求,推進各項具體工作的制度和機制創新。
三要完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質量和實效。工作的質量和實效越高,越能體現和展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勢。因而,要把提高工作的質量和實效作為完善工作方式的統領。擺正職責和職權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工作價值觀。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的歷史進程,準確把握全市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要,科學地確定工作的目標和任務。按照推進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的目標,提高工作標準和調整工作格局。總之,要不斷改進和規范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履職行為,在立法、監督、重大事項決定、人事任免等方面,逐步健全適合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特點、充滿活力的工作制度和運行機制,從制度層面保障人大工作有序健康發展,促進人大工作質量和實效的提高。
四要敢于擔當,積極有所作為。現在,全市上下都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作出的重要指示,人大作為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同樣也要把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講話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深刻領會并準確把握精髓要義,以敢于擔當、勇于擔當、善于擔當的精神做好人大工作,共同努力,共同破解首都發展面臨的難題。首先,要有政治擔當,按照憲法法律賦予的職權,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把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有機結合起來,保證黨的主張依法轉化為國家意志。其次,要有職責擔當,依法擔負起憲法法律賦予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責,了解情況要“全”,分析問題要“深”,提出建議意見要“行”。第三,要有能力擔當,增強敢于擔當的理論素養,增強敢于擔當的無私情懷,增強敢于擔當的過硬本領,切實把人大工作的成效更好地體現在推動首都全面深化改革和科學發展上。
五要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高履職能力。這是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職責的重要保證,也是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勢的重要保證。要大力加強組織建設,優化人大常委會、專委會組成人員的知識和年齡結構,切實加強代表工作,提升人大代表和常委會組成人員履職能力,使人大及其常委會真正成為擔負重要職責的國家權力機關、依法履職的工作機關和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代表機關。要不斷加強隊伍建設,解決好選用、培訓、交流等各方面的具體問題,要把人大作為黨和國家培養民主法制干部的重要舞臺和基地,推動人大機關干部隊伍建設,調動人大機關干部的積極性,提高服務保障的能力和水平。要切實加強作風建設,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等各項規章制度,繼續鞏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進一步樹立地方國家權力機關良好形象。
(執筆人:田洪俊,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副主任;龔波,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理論處處長)
責任編輯:宋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