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建軍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它往往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知、情、意、行,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既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也包括良好習慣的訓練。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產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卻蘊含了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巨大能量。好習慣常常讓人受益終生,壞習慣往往使人深陷泥潭。要抓好養成教育,應當從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入手。因此,以培養良好習慣為目的的養成教育被認為是德育的根基。
普遍認為小學是養成教育的初始階段,同時也是重要階段。小學生習慣的培養,往往影響整個求學時代,乃至一生。而小學低年級更是養成教育的黃金階段。低年級的養成教育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學生習慣要從細入手,落實要具體
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的影響,低年級學生習慣的培養切忌粗略化。習慣的培養必須精細化,真正規范到學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使學生真正明白應該怎樣做。
例如,培養學生認真書寫、規范書寫的習慣,如果我們只是一再地強調學生認真、規范,而沒有具體地告訴學生到底如何做,往往是收效甚微。但是明確細化作業的要求;如字的大小、行距、空格間距、對齊方法、篇章格式等。一旦學生明白了到底應該怎樣做,并逐漸能做到時,作業就會有明顯的好轉。
再如,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一開始學生的勞動總是一窩蜂,連喊帶叫,有打有鬧,不少費時,也不少費力,最終的勞動結果卻一塌糊涂。但是要做到四個明確:分工明確:細致地安排每一個學生的勞動任務;標準明確:細致地規定各項勞動的最終標準;程序明確:細致地說明勞動最為科學的過程安排;方法明確:細致地對各項勞動的技巧做出要求。這樣的勞動才最省時、最省力。在培養學生個人認真勞動習慣的同時,體現了團隊的合作。
二、培養學生習慣形式要多樣有趣
習慣的養成是個長期的強化過程,教師在這個長期的過程中可以將單一、乏味、枯燥的養成訓練變得豐富多彩而趣味橫生。因此,采用多種方式,增加訓練過程的趣味性便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在低年級培養學生上課學會傾聽,積極參與的習慣。根據學生上課的狀態可以簡單地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演員”,在課堂上認真地聽說,積極地參加到師生活動,生生活動這中。第二類是“觀眾”,只是在聽,而沒有參加課堂活動的欲望、沖動。第三類,“局外人”,干脆注意力就不在課堂之上。
如果想讓第三類、第二類學生都變成“演員”恐怕只憑說教和訓斥是不行的。只能用多樣,有趣的方式誘導學生參與到課堂,逐漸形成學會傾聽,積極參與的習慣。具體做法。例如,注意力接力認讀、注意力接力朗讀把課的控制權交給學生,每個學生隨時都可能被同學點名參與。再如趣聽游戲、從興趣入手激發學生參與的沖動;競賽評比以各種形式的分組競賽調動學生積極性等等。總之,使學生始終保持較高的注意力,隨時都有參與的可能,久而久之便形成習慣。
三、培養學生習慣要做到整體有計劃,時段有主題,落實有措施
養成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的,如培養文明禮貌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勞動習慣,守紀習慣,合作習慣,互助習慣,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等等。而習慣是在不斷重復和練習中逐步形成的,在同一時段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不能貪多求全,而應有計劃地一步一步地實施,一個習慣一個習慣的形成。在實際操作中,最好以月或學期為單位有重點、有側重、有主題的系統開展工作。
例如,開學初發現學生家庭作業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作業臟、亂、差、錯、丟、忘、破等情況大量出現。為此將開學的第一個月定為作業習慣月。首先,教師在主題班會上點明主題,引起學生足夠重視。并采主要手段——作業跟蹤制度。首先,設計作業跟蹤表,學生人手一本。作業跟蹤表可以記下語文,數學,以及其他科目的所有家庭作業,以防止學生遺忘作業,也便于家長檢查。作業跟蹤表設有家長簽字欄,引起學生和家長的足夠重視。作業跟蹤表設有學習小組組長的作業檢查評定欄,由組長做初步檢查。作業跟蹤表設有跟蹤欄將作業中出現的問題一追到底。同時為了更細致規范地落實作業更跟蹤制度,多次組織學習小組組長開會,強調正確,認真,負責地對待作業的檢查和跟蹤。再者加強聯系作業經常出問題的學生家長,形成合力。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學生的作業情況有了明顯改觀,作業臟、亂、差、錯、丟、忘、破等情況逐漸減少,乃至基本消失。
四、培養學生習慣要與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家庭教育即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同時也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小學生的一半時間在學校度過,還有一半時間在家里度過。因此,如果沒有家長的指導配合,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會很困難。教師應加強與家庭聯系,共同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及時與家長進行交流,對孩子在家的行為提出要求,使家長有針對性地督促學生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從而與學校的教育形成合力。
例如,培養學生認真習作的習慣,多讀書的習慣,做家務的習慣,習作前準備,習作后收拾的習慣等等,與家庭有著密切的聯系,甚至是習慣培養的主要陣地。所以,聯系家長,重視家庭教育也顯得尤為重要。
五、培養學生習慣要注意習慣的回歸
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個直線上升的過程。而是一個反復加強的過程。習慣的回歸就是在這一過程中習慣的弱化或喪失。因此,在養成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學生出現的情況給予對已有習慣的加強和鞏固。這個工作可以是有計劃地加強,也可以是隨機鞏固。
例如,在守律習慣的培養中,雖然通過主題教育,多種形式的活動,乃至批評、懲罰、量化考核等手段已成習慣,但總是有個別的學生或多、或少、或輕、或重地違反紀律。甚至在某段時間,某一方面表現得比較嚴重。這時,教師就得根據情況,有針對性地對習慣進行加強或重塑。
總之,習慣的養成是個長期的系統工程,教師既是工程師負責設計工程師,同時也是工程的實施者。只要我們掌握基本的規律,科學的方法,養成教育便會得心應手地開展。
(責編 張景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