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錄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最有活力的一門學科。它總是站在教學改革前沿,每一次教改都會出現一些新的內容,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果是一個長久的話題。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比較沉悶,缺乏活力,難以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而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多媒體的運用,具有充實內容、再現過程、激發興趣、創設情境、拓寬形式、啟迪思考、強化重點、點化難點、直觀演示、視聽結合等優點。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更好地把握和處理課堂教學的諸多因素,提高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目標呢?
一、更新觀念,提高教學水平
首先,教師應當認真學習新課改理念,加強自身的業務素質學習,努力探索研究性學習、創新學習,實踐自主、合作、探索學習模式,認真學習,更新觀念,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法,吸取先進的教學模式之進行個性化處理,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
其次,教師還要注重知識儲備。不斷更新舊知,做永不枯竭的泉源,甚至河流、海洋,才能在課堂上做到張弛有道、收放自如。因此,語文教師要養成“好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不僅要讀名家名著,更應該讀古今中外的著作,學貫中西。于專業知識而言,還應該讀一些教學方面的論著。從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吸取精華,不斷加工和提煉,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作為教學課堂的組織者,教師雖不必學富五車,但必須有淵博的知識,真正做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以防萬變,才能在教學中成為引導的主宰者,才能更好地組織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在走進教學課堂之前,我會根據單元目標及課時目標來設計教法,研究為了達到目標,采用什么方法來教學,學生如何學。針對自己對教材、學生的掌握情況,想想還要做些什么準備工作,還有沒有自己都不能解決的問題,一一落實,為上好每節課做充分準備。堅持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語言,努力使課堂充滿情趣,又不失理趣,讓學生沉浸在優美的語言氛圍中,賞心悅耳,輕松愉快。根據學生注意力的能力設計教學,注重設置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知識、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并充分利用好這些時間,合理分配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在一堂課中的時間。教學之初,教師應不急于講新課,用足夠的時間交待語文學習的大致范圍、目的要求、重點難點。學生目的明確,有的放矢,哪些地方是需了解的,哪些地方是需理解的,哪些地方是必須掌握的,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學習效率便會提高。
三、創設教學情境
在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要有原則。我們在設計情境時,首先,要考慮學生的生活體驗,要選取那些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去激趣、去設疑、引導。其次,要選取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情境,不可將自主學習的主旋律沖垮。最后,我們還要注意教學情境的設置要適合課堂展現,或是通過大屏幕來展示,或是通過學生的表演來呈現,要注意省時而高效,不可拖沓冗長,力爭在有限的時間內將學生的思維注意集中到語文學習上來,為學生提供能夠表現、思考、研究、創新的機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在一個正確的方向上有節奏地行進。教師課堂中的情境設置要符合教學目標,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創新意識,教師還要借機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獨到見解。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下一番工夫。如在教學文言文《與朱元思書》時,優美的古典輕音樂伴著畫卷一般的美麗景致展現在同學們的面前時,學生被那優美的景色和詩意的意境深深地感染著,音畫對感官的刺激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印象和理解度,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學到了知識。
三、有效提問,激活學生思維
課堂教學提問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目的、要求設置問題進行教學的一種形式,是探究性教學的關鍵環節。然而,課堂提問的關鍵在于課堂問題的優化設計,只有把課堂知識形成良好的問題呈現,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感,才能把知識落實到實際的行動中去。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的提問有效性差,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一些問題:提問隨意性大,一堂課多的提幾十個問題,少的只提一兩個問題,沒有針對性和推進性;提問的質量不高、單調,常常出現“對不對,好不好”,有些問題模棱兩可,讓學生無從回答,調動不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有效的提問應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而不應該急促地邁向結果。教師要通過合理有效的提問,努力給學生創造思考的條件。比如利用中學生具有好奇、質疑求知欲望這一心理特點,以疑激欲,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萌發積極、主動、探索新知的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通過趣問、懸問、巧問、精問、一題多問等不同方式技巧,創設學生的思維空間,開展多角度思維,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展示學生的創新個性。
四、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時間利用率
運用多媒體教學除了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把直觀與想象結合起來,更好地理解課文外,優點還體現在提高課堂時間利用率上。現在提倡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效率要質量,運用多媒體教學就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一個好辦法。語文教學課文內容較多,要求掌握的知識點相對較多,板書多,又要求條理清晰的文章。如果按常規教學,經常會教師常在講課講到最重要的地方停頓下來,在黑板上板書,致使講課時斷時續,顯得很不連貫。學生也常常顧此失彼,思維常被打斷。再有,一節課的時間就四十五分鐘,而需要講述的內容又較多,教師往往要花很多的時間來板書。這樣一來,教師疲于奔命,拼命趕進度,學生也難以接受。一節課下來,講授的內容既不多又不透,課堂的時間利用率較低。而運用多媒體教學則不同,教師可在課前做好準備,把需板書的內容做成課件,上課時利用投影屏投影出來便可,省下了大量的板書時間,教師便可以從容地駕馭時間,有效地組織教學。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需要教師和廣大學生共同完成。教學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在課堂上要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時時刻刻站在學生的角度分析問題。只有這樣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學習語文這門課程的積極性,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自然會提升上去。
(責編 張景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