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豐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而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途徑。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首先要“創新”。教師創新是一種教育觀,要培養創新意識的人才,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達到學會求知、學會創新的目的。下面,筆者談一下自己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創新意識
俄國教育家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為培養創新意識做好鋪墊,從而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基礎。
例如,教學“質數和合數”之前,我組織學生做一個游戲——接龍,游戲內容是把一個整數寫成幾個數的連乘積,并宣布三條游戲規則:(1)必須用乘號;(2)限用整數;(3)不能用1和它本身。
1= 6=2×3 11=
2= 7= 12=2×2×3
3= 8= 2×2×2 13=
4=2×2 9=3×3...
5= 10=2×5 20=2×2×5
這種接龍游戲使好動的學生增加了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給學生創造了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學生在玩中悟理、在樂中求知,同時課堂教學妙趣橫生、生機勃勃,滿足了低年級學生愛玩、好動的心理需求,從而喚醒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培養創新能力的途徑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思維時間和空間,提供足夠的物質材料,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那么,在這個過程中,要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營造良好氛圍,形成民主氣氛
學生只有在寬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沒有任何形式的壓抑與強制的氛圍里,才能自由與自主地思考、探究,才有可能創新和超越。因此,教師要把愛心、尊重、理解、信任帶入課堂,用微笑去感染學生,用話語去激勵學生,多肯定少批評,對學生的獨到見解、與眾不同的觀點、思維方式,甚至出現的錯誤,不要輕易加以否定,且不諷刺、不嘲笑,給學生一種創新的安全感。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求知欲望
創新源于問題解決,創造性思維活動的表現需要有一定的激發條件。課堂內,教師要注意創設智力上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進行創造性的探索,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加工,發展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鼓勵學生質疑,誘發創新動機
徐利治教授指出:“任何一個人的創造力,可用如下公式來估計:創造力=知識量×求異思維能力。”求異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便是質疑。“質疑”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創新。
(四)注重變式訓練,提高思維能力
數學教學中的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法多用等開放教學,可作為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重要途徑。例如,計劃修一條240米長的水渠,前4天修了80米,照這樣的速度,修完這條水渠還需多少天?事實上,鼓勵學生運用發散思維,充分思考、探究,得出如下多種解法:
(1)240÷(80÷4)-4 (2)(240-80)÷(80÷4)
(3)4÷80÷(240-80)(4)4×(240÷80)-4
這些解法并非最優,但產生這些解法的思維過程是具有價值的。
(五)突破課堂局限,擴大學生視野
周玉仁教授曾經說過:“數學教學要講來源、講用處,讓學生感到生活處處有數學,讓學生知道數學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又用得上的學科。”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和鼓勵學生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可能,通過課外閱讀、參與活動來擴充知識,擴大視野,經受各種鍛煉。平時,還要把握“機遇”,聯系實際,拓寬思路,引導創新。
(六)開展數學競賽,培養創新意識
數學競賽活動有別于課內教學的狹小氛圍,試題的解法更具有開放性和奇特性,更適合學生的創新意識。
(七)及時總結經驗,撰寫數學小論文
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對課堂上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做進一步的分析和探究,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撰寫成數學小論文。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的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旨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和技巧,所以,需要大量時間、精力的投入。只要我們更新觀念、大膽創新、持之以恒、不懈奮斗,就能實現教育的創新,定會造就更多的創新人才。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