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紅
低年級學生識圖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和發揮課本中圖畫的教育功能,培養學生在數學學科中的識圖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呢?下面,我就結合個人的教學實際,淺談低年級學生數學識圖能力的培養。
一、觀念銜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波的心理傾向,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可見,興趣是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內驅力。而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學習素材的感受與興趣。現實的、有意義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而且,數學本身來源于生活,現實生活里充滿數學。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相應內容的學習策略,教學的素材應當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夠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事實;來源于學生在數學學習或其他學科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思考或操作的現實。所以,選擇具有一定數學價值的、學生身邊的、生動有趣的、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事物作為學習素材,以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畫面呈現出來。此時,教師更應引導學生說圖,學生暢所欲言,對說得好的應給予一定的獎勵。此時,又可以激起小學生想說圖的欲望,使整堂課中高潮迭起,讓繁難、枯燥乏味的數學學科得以改善。學生在說圖中輕松掌握新知并從中感受到獲取成功的喜悅,從而讓課堂成為學生真正自主發揮的舞臺。例如,我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數一數”時,教材中用生動有趣、色彩絢麗的圖畫展現了美麗的校園。在本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生動、直觀的畫面,創設動人的數學故事情境,激發學生數數的興趣,除了注意圖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外,還要充分挖掘圖的趣味性、思想性等美育因素。這樣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這樣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生動、直觀的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教學難度,這樣師生學習氛圍自然而然就其樂融融,大家何樂而不為呢。
二、劃分區域,層層遞進,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原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水平,二是潛在水平,它們之間的區域被稱為“最近發展區”。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的發展水平,并不斷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就要循序漸進、層層遞進,根據教材編排劃分最近發展區、分階段進行識圖。雖然剛入學的學生在幼兒園階段已學會看圖,但觀察時隨意性較大,目的性不強,往往只注意圖畫中較明顯或自己感興趣的部分,觀察也比較膚淺。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有序、有目的的觀察能力。同時,對要求說圖要簡練、清晰,最好讓學生分四個階段進行說圖:一是粗說題意,讓學生憑第一印象說圖意;二是數數說圖意,讓學生從圖中找出隱藏的數字;三是分部分說圖意,學生能把一幅圖分成兩三個部分,并對每個部分進行說圖;四是說過程圖,學生能觀察圖后在腦中形成過程在說圖意。培養學生學會從數學一定的角度觀察圖畫并懂得了分階段進行說圖之后,我們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從中選擇有用的數學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可愛校園》時,可指導學生先整體觀察畫面,有序(從上到下、從左往右等順序)、完整地說出整幅主題圖所顯示的數學信息。在觀察與說圖的基礎上進行有效提問:圖中有幾種小動物?你是怎么來數的呢?(引導學生完整回答:圖中有6種小動物。并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數數)有幾朵小花?幾個小朋友?幾只小鳥?幾棵樹?引導學生通過有序地數數,滲透自然數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學生通過看看、數數、想想,有目的地觀察畫面,感知事物的數量特征,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有的學生在讀圖后能夠搜集到一定的信息,但不會表述。這時候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說一說的機會,因為小朋友說得多小朋友思考就多,收獲也就多了,然后逐步培養小朋友表達能力,從而體現由“扶到放”的過程。
三、有效引導,分類處理題與圖文
當學生逐漸學會了觀察有趣的圖形之后,那我們該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掌握簡便的讀圖方法呢?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首先,第一種情況:純圖形(單一主題圖)。主題圖中有很多非數學信息,目的是為學生創設一個有趣的故事情景,提高學習興趣。比如,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教學“比多”“比少”問題,以上體育課為情景,小朋友們都來幫忙為故事背景,操場上小朋友有的跳繩、有的踢毽子、有的拍皮球、有的在記錄等,其中蘊含了跳繩和拍皮球同樣多,踢毽子比跳繩多,記錄員比拍皮球少等數學信息。在學生眼里,畫面更多的是故事情節而不是數學信息,所以我設計以下幾個問題:(1)體育課上,有幾個小朋友來幫忙?(2)有幾個小朋友在踢毽子?(3)跳繩的人數和拍皮球的人數一樣多嗎?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圖中跳繩和拍皮球一一對應,使學生認識到“同樣多”的含義,引導學生說出跳繩的人數和拍皮球的人數“同樣多”。
總之,教師應該持之以恒地正確引導學生充分練習識圖的時間和時機,并適當地鼓勵學生識圖的進步,這樣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