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榮
在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過程中,我們的語文教學關注“人文性”的同時,似乎漸漸走入了一個新的誤區——對教材的“語文性”漠不關心或如蜻蜓點水,模糊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往往課堂沸沸揚揚,學生卻極少有足夠的時間深入接觸語言文字,感悟語言表達,當然更談不上全面提高聽說讀寫能力。這就偏離了語文課學語文這一本位目標。語文課堂應該是鮮活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時還應該是有實效的。一堂成功的語文課的最大指標是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憑借教材這個例子進行恰當的、巧妙的語言實踐,在語言實踐中內化語言、運用語言、升華人文內涵。這樣才能真正使語文教材淋漓盡致地發揮它的例子作用,在學生的身上生發出真正的語文能力。我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應做到如下幾點。
一、品讀關鍵詞,體會表達效果
有的文章里某些詞語特別具有表現力,在教學中我就注重讓學生品讀這些詞語,采用把這個詞去掉,或者換成近義詞的方法,通過對比體會表達效果。比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這句話中的兩個動詞“撞”“擦”用得特別準確。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其準確性,我在用多媒體出示這句話時故意把“撞”和“擦”交換位置,變成了“擦破額角”“撞傷鼻子”,學生一下就看出了錯誤,紛紛起來糾正,我趁機引導學生模擬這兩個動作,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句子當中的“稍微”“一點兒”兩個詞對表現孔隙的狹小形象而具體,我就將這兩個詞去掉,讓學生比較“要是把頭抬起”和“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兩個句子的表達效果,使學生明白,通過程度的限制能更好地表達孔隙的狹小。
二、仿寫句子,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在指導學生進行習作時,習作的內容我們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觀察、活動,讓學生有話可寫。文章結構可以模仿例文,可以教師指導。但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卻很難通過指導得到提高。這個問題曾經困擾了我很久。在開始進行“讀寫結合”的主題研究之后,我從《丁有寬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法》一文中得到啟發:兒童在學習語言和各種技能的最初階段都要借助模仿為“階梯”。既然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模仿是必不可少的,那我們就多為學生提供模仿的范例,多給他們鍛煉的機會,從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具體到仿寫的內容,我主要從下面幾方面入手:1.仿寫采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比如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等。在仿寫時,不但要求在修辭手法上與例句相同,而且要求在句式上與例句相似,防止出現一說寫比喻句就是“彎彎的月亮像小船”,一說寫擬人句就是“小鳥在樹上唱歌”這種程式化現象。2.仿寫在文章結構中起開頭、承接、結尾作用的句子。比如《桂林山水》一課的開頭“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用引用的方式開啟文章,我就引導學生寫出了“人們都說:‘茅山鳳凰臺,上去下不來。”作為描寫茅山鳳凰臺的作文的開頭。3.仿寫進行了形象描寫的句子,包括環境描寫、動作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等。這樣的句子往往很有表現力,在教學中我也經常讓學生仿寫。
三、利用文章空白,培養學生想象力
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主題,出于表達主題的需要,作者在敘述一件事情的時候并不會把每一個環節都說到,總會或多或少地留出一些空白,這些空白就可以為我所用,通過續寫、擴寫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對習作能力的提高是大有幫助的。
比如,在教學《中彩那天》時,結尾處有這樣一段:“那天吃晚飯時,我們全家圍坐在一起,父親顯得特別高興,給我們講了許多有趣的事情。”我就引導學生想象:吃晚飯時都有什么菜?父親的表情怎么樣?他給我們講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學生的思維就活躍起來,寫出的事情也很有趣。有一位學生寫:父親和庫伯從小一起長大,有一次庫伯在院子里睡著了,父親就把一些小米放到庫伯的臉上,讓一群小雞去啄,就把庫伯弄醒了。這樣的訓練就等于讓學生寫了一篇小作文,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不愁學生的習作能力不提高。
一堂精彩的語文課,既要有深深的情、濃濃的愛,更要有扎實的語言訓練。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課才會得100分,才會更有語文味,才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