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興+李曉霞
信息技術通常指:能夠支持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存儲和呈現的一類技術。其中,應用在教育領域中的信息技術主要包括辦公軟件的應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人工智能技術、以及網絡通信技術。比如說,銀行的觸摸屏,商場的產品目錄,我們用的觸摸屏手機,醫院的影像合成系統等,無處不存在我們的周圍。信息技術課在當今中學課程體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信息科技課程本質上應是一門工具性課程,它甚至也是一門培訓性課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具備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養等。那么,作為中學的信息技術教師,如何提高學生學習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興趣呢?
一、課堂的過程設計很重要
俗話說:“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花更多的心思。首先,情境的導入是很必要的。沒有情境導入的課堂,就像曬干的絲瓜,無汁無味。但是,如何才能設計出一個好的情境導入呢?作為信息技術教師要注意的是:1.導入要與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相適應。2.導入要有趣味性。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就會表現出主動積極和自覺,學習時輕松愉快,學習效率自然會高。3.導入要有啟發性,以便激發學生的思維。
另外,在學習的過程中,小組活動必不可少。在設計小組活動的時候,要考慮周全。在設計每堂課的小組活動中,要考慮到活動的可實施性、實用性和樂趣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欲望。例如,講解excel中數據的排序問題,不要上來就講步驟,這樣學生只會枯燥而無奈地接受,根本談不上學習的效果和學習興趣。所以,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先提出幾個問題:哪個學生可以幫老師用最快的速度把全班的成績表排名次?哪些同學可以用幾秒鐘找出各科成績中,分數最高的人?然后讓他們分組討論,并寫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立刻活躍起來,小組討論如何運用excel的功能將教師交給的任務完成。學生的興趣及其高漲,每個人都積極地思考并且樂于和同學分享他們實驗的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歸納,如果不全的話,其他同學補充。并且要做到,以鼓勵為主,讓學生覺得有成就感。于是我發現,在小組活動中,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了。同時,一些信息技術知識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和一些比較內向的學生也積極地參與到討論中,并且敢于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他們在小組活動中不但學習了知識,還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二、教師要善于運用網絡的資源
網絡的力量是無窮的,而且會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快速的準備資料。比如,在講授excel的數據計算時,苦于沒有合適的素材作為課堂導入,忽然想到可以試著從因特網上下載一個棋盤小游戲:一個大臣向國王提了一個要求,第一個格里放一粒米,第二個格放米的個數第一個的平方,一共是64個格,你覺得國王能答應他的要求么?學生立刻討論起來,到底要多少粒米呢?如何計算出數量呢?用什么方法計算數量呢?我發現在課堂上,沒有一個學生在閑著,都在積極地思考、討論,還有的學生兩三一組,用excel試著去計算,這是他們在主動的尋找解決答案的方法,在我看來,這個枯燥的excel步驟,早已經被他們運用得爐火純青了。看來,將網絡資源運用到教學中,真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信息技術也要有操作實驗,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動手實踐是培養學生技能的基本途徑,也是學好信息技術課程的關鍵。實驗是從感性到理性認識過程,是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的思維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識過程。陳舊的實驗教學理念,制約了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天性,學生只能習慣于在指定的思維套路上按部就班,根本談不上什么探索未知領域。而探究性實驗,卻使學生重新樹立積極的探索精神。計算機學得好的學生,不見得對機箱內部的構造有足夠的認識,要想讓他們了解硬件如何組成,可以提出一些問題:電腦靠什么發出的聲音,光有音響,沒有聲卡可以嗎?聲卡是什么樣的?安裝在主板的哪個位置?以此類推,光有顯示器,沒有顯卡,顯示器可以正常工作嗎?你們見到的顯卡是什么樣的?顯卡的類型都有哪些?什么樣的顯卡速度更快?這就是一節實驗課了。可以給每個學生一套完整的硬件,讓他們自己去安裝硬件。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步驟,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安裝。給出規格不同的顯卡,讓他們自己去比較,不同的顯卡,有什么不同的顯示效果。教師在實驗的過程要有要求,比如讓學生按步驟做記錄,然后按照記錄分門別類的來討論現象,最后總結出正確的結論。這樣的模式,比教師口頭的傳授要更有吸引力,也更有效。
四、教師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是指人們在信息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能力的綜合素質,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思維、信息手段、信息倫理道德等具體內容。教師肩負著特殊的使命,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具備很高的信息素養。要成為一名高素質的教師,應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并能熟練運用信息工具(網絡、電腦)對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組織、運用,尤其是對于信息技術教師的要求更高。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學習,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要;信息素養成了終生學習的必備素質之一,如果教師沒有良好的信息素養,就不能成為一名滿足現代教學需要的高素質的教師。
陶行知曾說過:“我們做教師的人,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可見,教師有必要在業務上力求長進,努力跑在學生前頭,才能當好學生的“領路人”,才能引導他們不斷前進,而且是樂于前進。在學校對教師的培訓中,我深深記得校長說過的一句話:如果教師想給學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一盆水”“一池水”甚至更為廣之。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