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輝 姜義 董玉鋒 汪進
摘 要:文中介紹了油管運移自動化系統,分析了油管沿V型管槽下滑的影響因素與結果,這為油管運移裝置的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修井 管柱運移 V型管槽
中圖分類號:TE9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1(c)-0122-02
隨著現代機械向高速度、高精度、輕質和大型化發展,其構件的柔性顯著增加,影響了機械的整體運動和系統的動態特性。單純從剛體角度來考慮,已經不能滿足機械系統動力學的精度要求。為了使所建立的模型較準確的反應原機構系統的特性,必須把該模型的部分構件做成可以產生變形的柔性體來處理,也就是剛—柔混合建模,才能更準確、更真實的反映原機構系統的動態特性[1]。
本文中的V型管槽是油管運移自動化系統的關鍵部位,在對該自動化系統作動力學特性研究時,如果將V型管槽當作剛性體來處理,在作運動分析時會得到一些動力學特性,但剛性體不會產生彈性變形,則不能真實、準確的反映油管運移自動化系統的動力學特性。因為在實際過程中,當油管下放到V型管槽中時,V型管槽會受到較大的沖擊力,而且還會承受自身的重力,或者當油管完全進入V型管槽后,管槽沿滑道后退,V型管槽會受到較大的自身重力和單根油管的重量,V型管槽在受力后會發生變形和位移變化。因此,它的運動仿真分析就顯得至關重要。本文采用三維造型軟件Solidworks、有限元計算軟件Ansys和多體系統動力學仿真軟件Adams聯合仿真來完成V型管槽的柔性運動仿真分析[2]。
1 油管運移自動化系統
如圖1所示,油管運移自動化系統主要由底座、交剪支撐垂直起升裝置、升降平臺、斜起升裝置、滑道、V型管槽等幾部分組成。該裝置的平臺升降機構主要采用先進的雙剪叉升降平臺結構,一端為固定端,另一端為自由端,由液壓缸控制,可使工作平臺靜止在0.65~1.8 m的任意高度。斜撐機構作為滑道的載體,一端與升降平臺鉸接,另一端與液壓缸相連,最大起升高度可達1.6 m,最大傾斜角為12°。V型管槽進退主要是在液壓缸的控制下,實現管槽前進與后退,將管柱準確送至井口處。
該油管運移自動化系統的作業過程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1)起升管柱:將升降平臺處于收攏狀態,同時由工人推動管排架上的一個管柱,使管柱恰好在V型槽上方,在液壓缸控制下,升降平臺起升,管柱落入V型管槽中。
(2)斜起管柱:在升降平臺起升到最大高度時,在液壓缸控制下斜撐機構開始工作,使得管柱傾斜一定角度,以便前送管柱,實現送管作業。
(3)前送管柱:管槽沿滑道前進,使得管柱和作業平臺有一個相同的定位基準,保證管柱的對中移送到指定的位置,完成接送管柱任務。然后逆向運動,退回到初始位置,準備下根管柱作業。回送管柱則是上述流程的逆過程。
2 虛擬樣機模型的建立
利用有限元軟件Ansys對V型管槽進行柔性處理,以實體單元solid 45來對V型管槽進行網格劃分,生成柔性體V型管槽,然后利用Adams connection模塊輸出V型管槽的模態中性文件。將其導入到多體動力學仿真軟件Adams中,該柔性體與模型中其它零件沒有任何聯系,可以通過運動副約束或柔性連接將其連接起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能直接在柔性體上添加柔性聯接、移動副或平面內運動虛約束等類似的約束,需要通過一個無質量聯接物體將零件連接起來,然后將約束施加在這個無質量聯接物體上。所以將一個無質量的V型管槽與V型管槽的柔性體連接在一起,在無質量的V型管槽上添加相應的約束以及運動激勵,并對其它剛性構件添加相應約束,在Adams中完成V型管槽虛擬樣機模型的建立,如圖2所示。
3 油管下放過程仿真分析
在Adams中完成剛—柔耦合模型的建立后,開始進行仿真,針對油管的重量不同,油管下放的速度不同,以及V型管槽懸空的長度不同,分別對柔性V型管槽進行動力學仿真研究。
(1)不同重量的油管與V型管槽的接觸碰撞仿真分析。
取尺寸為27/8in的油管(最重約121 kg)及尺寸最大的油管41/2in的油管(最重約200 kg)做與V型管槽的接觸碰撞仿真分析。仿真結果表明,對于27/8in油管,油管接觸V型管槽的瞬間,碰撞力激增到9039 N,之后慢慢減小,由于V型管槽具有一定柔性,油管受到彈力的影響,導致油管瞬間彈起,出現二次碰撞,然后慢慢趨于平穩,經過6 s后,碰撞力出現小幅度的波動,9.7 s后,油管從V型管槽過渡到滑道,出現幾次較大碰撞力后,慢慢趨于穩定。隨著油管重量的增加,除第一次碰撞時產生的碰撞力明顯增大外,其余各次碰撞產生的碰撞力變化很小,各次碰撞發生的時間和產生的大小出現無規律性,隨著油管的重量的增加對油管的運動特性影響不大。
(2)不同的油管下放速度與V型管槽的變形量仿真分析。
油管分別以372 mm/s、465 mm/s、620 mm/s的速度下放,仿真結果表明,油管與V型管槽第一次發生碰撞時,受到較大的碰撞力,柔性V型管槽會發生彈性振動,位移最大變化量為0.96 mm,并且振動慢慢減小,當油管運動經過左端固定副時,會出現二次振動,彈性振動出現無規律性,且振動慢慢減小,最后趨于平衡。油管以不同的速度下放,對V型管槽的末端點垂直方向上的位移變化量影響不大,但隨著油管下放的速度越來越大,彈性振動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
(3)不同V型管槽懸空長度與其變形量仿真分析。
分別對V型管槽懸空2 m、2.5 m、3 m進行仿真分析,結果表明,V型管槽末端點的位移最大變化量依次為0.96 mm、1.84 mm、4.16 mm。彈性振動慢慢減小,且呈現無規律性,最后趨于平衡。V型管槽的懸空長度不同,對V型管槽的末端點垂直方向上的位移變化量有較大的影響,對彈性振動持續的時間影響不大。
4 結語
本文采用三維造型軟件Solidworks、有限元計算軟件Ansys和多體系統動力學仿真軟件Adams聯合仿真方法對V型管槽油管下放過程進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油管重量的不同、下放速度的不同以及V型管槽懸空長度的不同,對V型管槽的運動特性的影響,分析結果有利于改進和完善管柱運移機構的設計。
參考文獻
[1] 張策,黃永強,王子良,等.彈性連桿機構的分析與設計[M].機械工業出版社,1996.
[2] 王毅,吳立言,劉更.機械系統的剛-柔耦合模型建模方法研究[J].系統仿真學報,2007,19(20):4708-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