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蘭
摘要:香港職業教育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形成了從初級到高級職業教育以及與大學通識教育相銜接的終身教育體系,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技能人才。從宏觀政策和微觀主體兩個層面探討香港職業教育的各組成構件,包括職業教育設計理念、職業教育參與主體以及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機制等,可以為內地職業教育的進一步深化發展提供參考方向。
關鍵詞:供需契合;香港;職業教育體系;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10-0169-05
香港教育體系概述
香港的教育體系沿襲了港英當局“三二二三”的模式,與內地的情況不太一致(如表1所示),了解香港的教育框架是了解香港職業教育的基礎。香港教育部門不僅在職業教育與學術教育的文憑審核上實行統一標準,更使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通過進修可以獲得與學術教育銜接的學位。
2009年9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對香港的教育體系開始實行改制,即改為“三三四”模式,學生考大學的門檻由原來的中學會考改為與預科考試合二為一,即實行高考。但目前還是保留了預科考試,如表2所示。
香港職業教育體系介紹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下屬機構有: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學生資助辦事處、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以及職業訓練局。職業訓練局于1992年改制,即原來的職業訓練局屬于政府公務員單位,1992年訓練局內的員工可自由選擇仍保持公務員編制或者選擇成為訓練局內的正式員工,如下頁圖1所示。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統籌管理香港的教育事務。其中,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簡稱教統會,成立于1984年2月)是香港的非法定組織,負責按照香港社會的需要向香港政府提供有關整體教育事務,包括中小學及統籌專上教育(透過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以至職業教育(通過職業訓練局),在職業教育方面,這個部門主要負責在初中階段,對進入職業先修學校的學生進行初級職業培訓。而作為香港教育體制重要組成部分的職業教育主要由職業訓練局完成,其中包括中級職業培訓與高級職業培訓,如圖2所示。
職業訓練局下屬8所教育學院、4所專業發展中心及1所高中學校。各個學院所針對的專業、學歷層次及職業各不一樣,如圖3所示。
這個體系由就業前教育和在職培訓兩部分構成,就業前教育是香港職業教育體系的主體,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四個層次:預備職業教育、初級職業教育、中級職業教育和高級職業教育。
香港職業訓練局所提供的研讀課程以及學歷學位授予的機構如表3所示。學生可選擇在完成不同級別的學習后申請畢業并獲得相應的學歷,參加工作,也可以選擇繼續學習,獲得高一級的文憑。初級職業教育又稱技工課程教育,由職業先修中學、工業中學和實驗中學承擔,接收中學三年級學歷的學生,相當于內地的職業高中、中技、中專。學生畢業后必須接受學徒訓練,才能擔任操作工、服務員之類的工作。
中級職業教育又稱技術員課程或高級文憑、高級證書課程教育。接收中學生,學制2~3年,學生畢業后可擔任技術人員或“白領”文員。高級職業教育又稱技師課程教育,相當于內地的大專,由得到香港政府確認的綜合性大學的工科院系承擔。入學條件嚴格,招收有大學預科程度并達到大學入學標準的學生,學制3年。學生畢業后必須參加實務性訓練和相應的專業學會考試,才能取得技師資格,成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員。
香港職業教育的特點
從微觀層面來看,香港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之初進行了較為嚴謹的市場評估和供需調研,以了解這個行業對于人才能力層次的真實需求。整個專業策劃階段必須在相關委員會的監督和參與中進行,這些委員會包括學科委員會和訓練委員會。一般而言,成立課程開發小組、組建課程開發團隊以后,首先,課程小組將根據市場的需求變化,如人力資源報告以及來自政府、雇主企業的新課程開發建議,進行系統的可行性研究。然后,將設置每個科目(即內地所說的專業)的概要、教學方法、評核準則、課程管理方式以及教學資源需求結合形成課程建議書,提交給職業訓練局的學科委員會等討論。再次,將邀請大專院校及來自各個層面的專業人士對新專業進行審核,通過審核的課程開發建議交學校組委會批準,批準后正式推出。新課程推出以后,課程開發小組還將進行反饋評估,審核畢業生就業情況、雇主企業反饋情況、課程需求的調查報告等,以不斷更新和完善該課程的內容,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如圖4所示。
(一)供需契合的專業開發理念
香港職業教育在發展初期就定位于為香港的經濟建設提供急需的人才,在專業設置過程中,著重考慮了香港經濟結構變化后所需要的人才缺口。在香港經濟構成中,90%以上為第三產業,對金融業、服務業人才有較大需求。因此,在專業設置過程中,酒店旅游服務業、廚藝、海員培訓等方向的課程受到政府的大力推崇。為配合創意工業發展,培育世界級設計人才,成立了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學院的使命是要成為業內翹楚,提供具有國際水平的基礎設計教育及持續進修課程。具體學科包括產品設計、室內設計、視覺傳達、時裝及紡織設計、印刷及數碼媒體、電影、電腦游戲、玩具設計、首飾設計、鐘表設計、眼鏡及配飾設計等。
這種供需契合的理念在內地也較為常見,但是其緊密程度相對較弱。如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激發了物流專業人才的需求,這類需求主要針對不同階段的物流行業發展。在行業發展初期,需要大量的初級職業技能,而行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則增加了行業管理人才的需要。內地在進行課程設計和可行性分析時,講授的知識仍然未能跟上市場環境的變化,往往大專三年級的學生畢業后,在職業能力、職業態度及職業規劃等各方面仍未能符合崗位需求。
(二)課程設置的合理性——注重學生個人素質與全面發展
課堂教育 包括正規課堂教育、非正規課外教育和互通教育課程,其“全人發展”七個方面的教育內容全部貫穿于三部分的教學之中。香港職業教育在設置課程時,特別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行等個人品質以及個人才能的發展,如香港職業教育率先提出“全人教育”理念,貫徹全人發展的培養理念,這種先進的培養理念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全人發展分為“德、智、體、群、美、事、情”七個方面,其教育內容全部貫穿于“正規教育課程、互通教育課程和非正規教育課程”之中。在課程設置過程中,包括誠信互助、個人才能發展計劃、社會平等意識、海外實習及文化認知等等,這些內容都體現在學生的課程學習當中。學生要通過考試,不僅是期末考試成績,更多的是考查平時課程的參與程度與自主程度、課外相關社會活動如照顧社會殘障人士等公益活動的參與及反饋情況等。endprint
課外活動 注重的是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職業態度。香港職業訓練局所屬學校的學生事務處通過團體訓練、成長小組、個人輔導、工作坊和專項素質訓練等方式開展了優質及多元化的課外活動,以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課程設置 香港職業教育文化課程所占比例不足30%,但是專業課、實踐課程的比例一般在50%以上,并且專業教室環境一般與企業一致,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課程設置上,大部分課程與現實聯系緊密,如中華廚藝、旅游服務、知專設計等,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與專業素質,使學校培養的學生能夠真正“零磨合期”就業上崗。
(三)教師隊伍的建設——“雙師型”素質
在香港,教師要想進入職業訓練局團隊,必須具有行業方面3~5年以上的就業經歷,教師的“雙師型”素質得以保證。職業訓練局下屬學校教師的實操能力非常出眾,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很好的實操能力,能夠實現“零距離”就業。例如,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教師帶領團隊成員和學生為香港招商銀行設計了2014年度制服系列,教師本身對服裝理念的體會理解及對服裝市場動態的把握,使得這一專業的學生在畢業的時候能真正了解時裝市場的真實需求和能力要求。
香港職業訓練局還設置了教學中心,為所有的教師提供支援服務。教學中心一方面為教師提供基本的培訓課程、教學資源共同開發、教學方法、科技應用咨詢服務及多媒體課件制作技術等,另一方面為新教師提供各種教學入門課程、教學技巧強化課程等內容,幫助教師掌握與學生溝通的技巧和基本的教學方法。同時幫助教師建立教學檔案、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中心的做法幫助教師獲得大量的資源支持,做好上課前的各種準備,包括備課內容、教案設計、如何建立師生關系、記住每位學生名字的方法、了解學生真實需求的方法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所有職業學院的教師并不需要承擔較多的科研工作,也并無評聘職稱的壓力,他們的職業晉升沿襲“助教——主任——講師——高級講師——系主任”的升遷路徑,而升遷考核的內容主要是授課時間、教學任務的完成程度,因此,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需要專心做好教書育人的主體工作。
香港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支持
香港職業教育能夠發展到目前的規模,離不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各個雇主企業及香港社會各界的支持。
(一)政府支持
首先,從香港教育的文憑架構來看,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只要獲得相應的證書和文憑,就能獲得香港教育局認可的學術資歷架構表上的層級,它統一了通識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學歷級別,學生不用擔心畢業之后在用人單位因為學歷級別的差異而受到差異對待。而目前內地對于正式編制內的職工學歷和學歷取得方式存在硬性要求,許多通過繼續教育獲得的學歷尚不被企事業單位所認可。
其次,香港通過立法鼓勵各個雇主單位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香港1976年出臺的《學徒制度條例》為學徒制的開展提供了法律依據。一方面,在籌建各類新科目時,必須要有企業單位參與,這主要是為了使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獲得滿意的員工;另一方面,對于所有接收學徒的企業,按照每人1500元港幣的標準給予每個企業補貼(各個階段補貼標準不一,1500元港幣是2013年的數據),以使企業降低使用學徒的費用和成本。同時,對雇傭學徒從事某種行業及職業的事宜進行推廣并加以規范,并就與此相關及附帶的事宜訂立條文,為參與學徒制的學員及雇主企業提供穩定的制度保障。這些雇主企業因為承擔了相應的社會責任,其社會知名度會相應地提高,也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學徒制度也維護了行業的人力輸入及輸出秩序,促進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另外,通過政府立法支持,企業逐漸參與到職業教育設計和發展的進程中來。在香港,雇主企業都非常樂意與在校的學生分享社會經驗及職業發展信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了解崗位信息。這些分享經驗一般都是雇主單位義務為在校學生提供的,不收取任何費用。學徒制的實行,使香港社會逐步意識到各個社會主體均有培養人才的責任,并且使學生在進入社會的實際過程中并非盲目地找單位實習,而是在法律保護下有針對性地獲得應有的工作崗位和指導,并能獲得經費補貼,這就使就業前培訓能夠落到實處,使多方受益,如圖5所示。
(二)教育體系完善
香港職業教育體系在設計之初,就為職業教育提供了與通識教育相銜接的機會。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為了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香港政府嚴格控制了全日制普通學校和大學的名額,約30%的高中畢業生可以考入預科階段學習,而預科生中僅有18%左右的學生能夠進入大學學習。于是,開辦了職業先修學校,相當于國內的中專教育,隨后逐步發展出工業學院、理工學院,從而在工業教育和職業訓練起步之后,迅速形成了從初級、中級到高級乃至大學學位的職業教育層次結構體系。香港政府推行雙軌制教育,營造了職業教育比較充沛的生源市場。1965年,香港政府建立了工業訓練咨詢委員會,探討工業教育及職業訓練政策,發現缺乏技術員及技工等層次的人才,與工業界的需求嚴重脫節的現狀,為了滿足工業發展的需要,開始推行工商業教育和職業培訓。
隨著終身學習思想的逐步形成,改善了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的設計思想,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有附屬的持續教育機構,因此產生了各類教育相銜接的機制,職業教育也不例外。由于香港教育局對所有的學歷層次統一認可,無論是通識教育還是職業教育,學生均可以在獲得某一學歷學位之后參加下一階段的學習。學員無論是參加全日制教育或非全日制教育,均可以通過個人努力獲得銜接香港及海外大學提供的學士學位課程修讀的機會,如表4、圖6所示。
香港職業教育的多入學點、多結業點、學分靈活制及終身學習的思想,使得職業教育獲得了長遠的發展。職業教育使更多有志于為香港工商業發展服務的學生獲得了相應的職業技能,同時在學歷層次上不用擔心得不到社會和企業單位的認可。
結語
香港的職業教育能夠全面發展,取決于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從政府立法層面,在機制設計上確立了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逐步放棄了教育雙軌制的做法,無論是在法律層面還是在學歷學位銜接方面,都給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提供了保障和晉升的空間。
其次,政府部門在職業教育機制設計上注重供需契合,工學結合,為了使各個雇主企業積極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以學徒制的方式為企業提供經濟支持,這是一大突破,使教育與實體經濟相結合,從而降低了教育與經濟脫軌的風險。同時,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使企業愿意提供更多的資源幫助學生擇業和成長。政府引導框架下的企業參與模式是香港職業教育長遠發展的重要原因。
再次,學校方面無論在專業選擇、課程設計、教師素質及學習資源方面都進行嚴格審核,調研分析課程設置的合理性,使學校所培養的學生具備的各項能力恰好是工業經濟發展所迫切需要的職業能力,從而收到了專業與實體經濟匹配、課程與實際能力掛鉤、教師素質與教學資源共同完善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周士敏.發達國家和地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比較[J].中國成人教育,2013(21):135-136.
[2]劉星.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中的企業參與[J].職教論壇,2013(34):26-29.
[3]莊西真.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的教育轉換[J].職教論壇,2013(34):16-20.
[4]史秋衡.評香港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設計模式[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1):109-113.
[5]王自瑛.淺談香港職業教育的特征[J].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81-85.
[6]李艷娥.香港職業教育的特色與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54-55.
[7]周常青.香港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及啟示[J].教育學術月刊,2012(9):75-77.
(責任編輯:王恒)endprint
課外活動 注重的是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職業態度。香港職業訓練局所屬學校的學生事務處通過團體訓練、成長小組、個人輔導、工作坊和專項素質訓練等方式開展了優質及多元化的課外活動,以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課程設置 香港職業教育文化課程所占比例不足30%,但是專業課、實踐課程的比例一般在50%以上,并且專業教室環境一般與企業一致,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課程設置上,大部分課程與現實聯系緊密,如中華廚藝、旅游服務、知專設計等,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與專業素質,使學校培養的學生能夠真正“零磨合期”就業上崗。
(三)教師隊伍的建設——“雙師型”素質
在香港,教師要想進入職業訓練局團隊,必須具有行業方面3~5年以上的就業經歷,教師的“雙師型”素質得以保證。職業訓練局下屬學校教師的實操能力非常出眾,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很好的實操能力,能夠實現“零距離”就業。例如,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教師帶領團隊成員和學生為香港招商銀行設計了2014年度制服系列,教師本身對服裝理念的體會理解及對服裝市場動態的把握,使得這一專業的學生在畢業的時候能真正了解時裝市場的真實需求和能力要求。
香港職業訓練局還設置了教學中心,為所有的教師提供支援服務。教學中心一方面為教師提供基本的培訓課程、教學資源共同開發、教學方法、科技應用咨詢服務及多媒體課件制作技術等,另一方面為新教師提供各種教學入門課程、教學技巧強化課程等內容,幫助教師掌握與學生溝通的技巧和基本的教學方法。同時幫助教師建立教學檔案、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中心的做法幫助教師獲得大量的資源支持,做好上課前的各種準備,包括備課內容、教案設計、如何建立師生關系、記住每位學生名字的方法、了解學生真實需求的方法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所有職業學院的教師并不需要承擔較多的科研工作,也并無評聘職稱的壓力,他們的職業晉升沿襲“助教——主任——講師——高級講師——系主任”的升遷路徑,而升遷考核的內容主要是授課時間、教學任務的完成程度,因此,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需要專心做好教書育人的主體工作。
香港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支持
香港職業教育能夠發展到目前的規模,離不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各個雇主企業及香港社會各界的支持。
(一)政府支持
首先,從香港教育的文憑架構來看,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只要獲得相應的證書和文憑,就能獲得香港教育局認可的學術資歷架構表上的層級,它統一了通識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學歷級別,學生不用擔心畢業之后在用人單位因為學歷級別的差異而受到差異對待。而目前內地對于正式編制內的職工學歷和學歷取得方式存在硬性要求,許多通過繼續教育獲得的學歷尚不被企事業單位所認可。
其次,香港通過立法鼓勵各個雇主單位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香港1976年出臺的《學徒制度條例》為學徒制的開展提供了法律依據。一方面,在籌建各類新科目時,必須要有企業單位參與,這主要是為了使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獲得滿意的員工;另一方面,對于所有接收學徒的企業,按照每人1500元港幣的標準給予每個企業補貼(各個階段補貼標準不一,1500元港幣是2013年的數據),以使企業降低使用學徒的費用和成本。同時,對雇傭學徒從事某種行業及職業的事宜進行推廣并加以規范,并就與此相關及附帶的事宜訂立條文,為參與學徒制的學員及雇主企業提供穩定的制度保障。這些雇主企業因為承擔了相應的社會責任,其社會知名度會相應地提高,也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學徒制度也維護了行業的人力輸入及輸出秩序,促進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另外,通過政府立法支持,企業逐漸參與到職業教育設計和發展的進程中來。在香港,雇主企業都非常樂意與在校的學生分享社會經驗及職業發展信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了解崗位信息。這些分享經驗一般都是雇主單位義務為在校學生提供的,不收取任何費用。學徒制的實行,使香港社會逐步意識到各個社會主體均有培養人才的責任,并且使學生在進入社會的實際過程中并非盲目地找單位實習,而是在法律保護下有針對性地獲得應有的工作崗位和指導,并能獲得經費補貼,這就使就業前培訓能夠落到實處,使多方受益,如圖5所示。
(二)教育體系完善
香港職業教育體系在設計之初,就為職業教育提供了與通識教育相銜接的機會。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為了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香港政府嚴格控制了全日制普通學校和大學的名額,約30%的高中畢業生可以考入預科階段學習,而預科生中僅有18%左右的學生能夠進入大學學習。于是,開辦了職業先修學校,相當于國內的中專教育,隨后逐步發展出工業學院、理工學院,從而在工業教育和職業訓練起步之后,迅速形成了從初級、中級到高級乃至大學學位的職業教育層次結構體系。香港政府推行雙軌制教育,營造了職業教育比較充沛的生源市場。1965年,香港政府建立了工業訓練咨詢委員會,探討工業教育及職業訓練政策,發現缺乏技術員及技工等層次的人才,與工業界的需求嚴重脫節的現狀,為了滿足工業發展的需要,開始推行工商業教育和職業培訓。
隨著終身學習思想的逐步形成,改善了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的設計思想,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有附屬的持續教育機構,因此產生了各類教育相銜接的機制,職業教育也不例外。由于香港教育局對所有的學歷層次統一認可,無論是通識教育還是職業教育,學生均可以在獲得某一學歷學位之后參加下一階段的學習。學員無論是參加全日制教育或非全日制教育,均可以通過個人努力獲得銜接香港及海外大學提供的學士學位課程修讀的機會,如表4、圖6所示。
香港職業教育的多入學點、多結業點、學分靈活制及終身學習的思想,使得職業教育獲得了長遠的發展。職業教育使更多有志于為香港工商業發展服務的學生獲得了相應的職業技能,同時在學歷層次上不用擔心得不到社會和企業單位的認可。
結語
香港的職業教育能夠全面發展,取決于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從政府立法層面,在機制設計上確立了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逐步放棄了教育雙軌制的做法,無論是在法律層面還是在學歷學位銜接方面,都給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提供了保障和晉升的空間。
其次,政府部門在職業教育機制設計上注重供需契合,工學結合,為了使各個雇主企業積極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以學徒制的方式為企業提供經濟支持,這是一大突破,使教育與實體經濟相結合,從而降低了教育與經濟脫軌的風險。同時,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使企業愿意提供更多的資源幫助學生擇業和成長。政府引導框架下的企業參與模式是香港職業教育長遠發展的重要原因。
再次,學校方面無論在專業選擇、課程設計、教師素質及學習資源方面都進行嚴格審核,調研分析課程設置的合理性,使學校所培養的學生具備的各項能力恰好是工業經濟發展所迫切需要的職業能力,從而收到了專業與實體經濟匹配、課程與實際能力掛鉤、教師素質與教學資源共同完善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周士敏.發達國家和地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比較[J].中國成人教育,2013(21):135-136.
[2]劉星.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中的企業參與[J].職教論壇,2013(34):26-29.
[3]莊西真.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的教育轉換[J].職教論壇,2013(34):16-20.
[4]史秋衡.評香港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設計模式[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1):109-113.
[5]王自瑛.淺談香港職業教育的特征[J].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81-85.
[6]李艷娥.香港職業教育的特色與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54-55.
[7]周常青.香港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及啟示[J].教育學術月刊,2012(9):75-77.
(責任編輯:王恒)endprint
課外活動 注重的是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職業態度。香港職業訓練局所屬學校的學生事務處通過團體訓練、成長小組、個人輔導、工作坊和專項素質訓練等方式開展了優質及多元化的課外活動,以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課程設置 香港職業教育文化課程所占比例不足30%,但是專業課、實踐課程的比例一般在50%以上,并且專業教室環境一般與企業一致,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課程設置上,大部分課程與現實聯系緊密,如中華廚藝、旅游服務、知專設計等,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與專業素質,使學校培養的學生能夠真正“零磨合期”就業上崗。
(三)教師隊伍的建設——“雙師型”素質
在香港,教師要想進入職業訓練局團隊,必須具有行業方面3~5年以上的就業經歷,教師的“雙師型”素質得以保證。職業訓練局下屬學校教師的實操能力非常出眾,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很好的實操能力,能夠實現“零距離”就業。例如,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教師帶領團隊成員和學生為香港招商銀行設計了2014年度制服系列,教師本身對服裝理念的體會理解及對服裝市場動態的把握,使得這一專業的學生在畢業的時候能真正了解時裝市場的真實需求和能力要求。
香港職業訓練局還設置了教學中心,為所有的教師提供支援服務。教學中心一方面為教師提供基本的培訓課程、教學資源共同開發、教學方法、科技應用咨詢服務及多媒體課件制作技術等,另一方面為新教師提供各種教學入門課程、教學技巧強化課程等內容,幫助教師掌握與學生溝通的技巧和基本的教學方法。同時幫助教師建立教學檔案、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中心的做法幫助教師獲得大量的資源支持,做好上課前的各種準備,包括備課內容、教案設計、如何建立師生關系、記住每位學生名字的方法、了解學生真實需求的方法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所有職業學院的教師并不需要承擔較多的科研工作,也并無評聘職稱的壓力,他們的職業晉升沿襲“助教——主任——講師——高級講師——系主任”的升遷路徑,而升遷考核的內容主要是授課時間、教學任務的完成程度,因此,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需要專心做好教書育人的主體工作。
香港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支持
香港職業教育能夠發展到目前的規模,離不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各個雇主企業及香港社會各界的支持。
(一)政府支持
首先,從香港教育的文憑架構來看,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只要獲得相應的證書和文憑,就能獲得香港教育局認可的學術資歷架構表上的層級,它統一了通識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學歷級別,學生不用擔心畢業之后在用人單位因為學歷級別的差異而受到差異對待。而目前內地對于正式編制內的職工學歷和學歷取得方式存在硬性要求,許多通過繼續教育獲得的學歷尚不被企事業單位所認可。
其次,香港通過立法鼓勵各個雇主單位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香港1976年出臺的《學徒制度條例》為學徒制的開展提供了法律依據。一方面,在籌建各類新科目時,必須要有企業單位參與,這主要是為了使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獲得滿意的員工;另一方面,對于所有接收學徒的企業,按照每人1500元港幣的標準給予每個企業補貼(各個階段補貼標準不一,1500元港幣是2013年的數據),以使企業降低使用學徒的費用和成本。同時,對雇傭學徒從事某種行業及職業的事宜進行推廣并加以規范,并就與此相關及附帶的事宜訂立條文,為參與學徒制的學員及雇主企業提供穩定的制度保障。這些雇主企業因為承擔了相應的社會責任,其社會知名度會相應地提高,也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學徒制度也維護了行業的人力輸入及輸出秩序,促進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另外,通過政府立法支持,企業逐漸參與到職業教育設計和發展的進程中來。在香港,雇主企業都非常樂意與在校的學生分享社會經驗及職業發展信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了解崗位信息。這些分享經驗一般都是雇主單位義務為在校學生提供的,不收取任何費用。學徒制的實行,使香港社會逐步意識到各個社會主體均有培養人才的責任,并且使學生在進入社會的實際過程中并非盲目地找單位實習,而是在法律保護下有針對性地獲得應有的工作崗位和指導,并能獲得經費補貼,這就使就業前培訓能夠落到實處,使多方受益,如圖5所示。
(二)教育體系完善
香港職業教育體系在設計之初,就為職業教育提供了與通識教育相銜接的機會。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為了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香港政府嚴格控制了全日制普通學校和大學的名額,約30%的高中畢業生可以考入預科階段學習,而預科生中僅有18%左右的學生能夠進入大學學習。于是,開辦了職業先修學校,相當于國內的中專教育,隨后逐步發展出工業學院、理工學院,從而在工業教育和職業訓練起步之后,迅速形成了從初級、中級到高級乃至大學學位的職業教育層次結構體系。香港政府推行雙軌制教育,營造了職業教育比較充沛的生源市場。1965年,香港政府建立了工業訓練咨詢委員會,探討工業教育及職業訓練政策,發現缺乏技術員及技工等層次的人才,與工業界的需求嚴重脫節的現狀,為了滿足工業發展的需要,開始推行工商業教育和職業培訓。
隨著終身學習思想的逐步形成,改善了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的設計思想,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有附屬的持續教育機構,因此產生了各類教育相銜接的機制,職業教育也不例外。由于香港教育局對所有的學歷層次統一認可,無論是通識教育還是職業教育,學生均可以在獲得某一學歷學位之后參加下一階段的學習。學員無論是參加全日制教育或非全日制教育,均可以通過個人努力獲得銜接香港及海外大學提供的學士學位課程修讀的機會,如表4、圖6所示。
香港職業教育的多入學點、多結業點、學分靈活制及終身學習的思想,使得職業教育獲得了長遠的發展。職業教育使更多有志于為香港工商業發展服務的學生獲得了相應的職業技能,同時在學歷層次上不用擔心得不到社會和企業單位的認可。
結語
香港的職業教育能夠全面發展,取決于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從政府立法層面,在機制設計上確立了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逐步放棄了教育雙軌制的做法,無論是在法律層面還是在學歷學位銜接方面,都給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提供了保障和晉升的空間。
其次,政府部門在職業教育機制設計上注重供需契合,工學結合,為了使各個雇主企業積極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以學徒制的方式為企業提供經濟支持,這是一大突破,使教育與實體經濟相結合,從而降低了教育與經濟脫軌的風險。同時,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使企業愿意提供更多的資源幫助學生擇業和成長。政府引導框架下的企業參與模式是香港職業教育長遠發展的重要原因。
再次,學校方面無論在專業選擇、課程設計、教師素質及學習資源方面都進行嚴格審核,調研分析課程設置的合理性,使學校所培養的學生具備的各項能力恰好是工業經濟發展所迫切需要的職業能力,從而收到了專業與實體經濟匹配、課程與實際能力掛鉤、教師素質與教學資源共同完善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周士敏.發達國家和地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比較[J].中國成人教育,2013(21):135-136.
[2]劉星.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中的企業參與[J].職教論壇,2013(34):26-29.
[3]莊西真.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的教育轉換[J].職教論壇,2013(34):16-20.
[4]史秋衡.評香港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設計模式[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1):109-113.
[5]王自瑛.淺談香港職業教育的特征[J].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81-85.
[6]李艷娥.香港職業教育的特色與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54-55.
[7]周常青.香港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及啟示[J].教育學術月刊,2012(9):75-77.
(責任編輯:王恒)endprint